排练厅里灯光微暗,空气里弥漫着汗水与乐声交织的气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反复推敲着某个音符的强弱,某处和声的契合度——这是盘州市文化馆排练厅内寻常却又充满希望的一幕。在这里,一群怀抱赤诚的音乐追梦人,从零开始,用热爱和执着点燃了《和 · 苗》的创作星火。
从盘州文化馆这个小小排练厅出发,《和 · 苗》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征途。在六盘水市的选拔中,他们初试锋芒,以独特的民族之声赢得了掌声与认可。随后,在贵州省群星奖的激烈角逐中,他们更是一鸣惊人,斩获音乐类一等奖,成为贵州音乐力量的耀眼代表。随后《和 · 苗》也亮相中国(北京)国际时装周,迎来第一次除比赛外的对外展示。
如今,《和 · 苗》已然破茧成蝶,作为全省唯一代表音乐类角逐全国群星奖决赛的作品,站上了国赛舞台!这不仅是对盘州文艺创作的高度肯定,更是贵州民族音乐面向全国的一次自信发声。
《和 · 苗》的成功,是盘州本土新生代音乐力量破土而出的生动写照,也是人民群众对身边文化需求的 " 订单 "。两位年轻的盘州作曲家,扎根于黔西苗族音乐的丰沃土壤,却胸怀凌云之志,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苗族 " 江不读 "(大筒箫)的浑厚、" 多江 "(直箫)的悠扬、芦笙的欢腾,以及真假嗓音自然转换、直冲云霄的苗族飞歌与山歌的独特魅力。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大胆地将这些流淌于大山深处的古老音符,与源自西方的阿卡贝拉纯人声合唱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跨界对话。
当苗族音乐遇见阿卡贝拉,古老山歌碰撞现代和声,《和 · 苗》创造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时尚。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隐喻:" 和 ",是万物共生、百川汇流的天地交响,传递着生命交融的磅礴与温柔;" 苗 ",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八方汇聚的人文生态画卷,镌刻着苗族同胞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民族魂魄。
歌词大意质朴而充满力量:花椒成熟了、炸开了,胡椒八角熟了、枝丫弯了,生活越来越好了、笑开颜了,苗家自信的歌声唱起来了、飘向天涯。
简单的词句,勾勒出丰收的喜悦、生活的甘甜,更唱响了新时代苗族人民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这歌声,是对美好生活的礼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昂扬绽放,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共享和谐家园的生动体现。
《和 · 苗》的每一次晋级,都凝聚着无数汗水与热爱;每一次登台,都是盘州本土音乐人坚守与创新的回响。他们让深藏于乌蒙山脉的天籁之音,不仅走出了大山,更以蓬勃的生命力融入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展现出贵州民族音乐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与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首从盘州小排练厅孕育而出的天籁交响,能在全国群星奖的决赛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是盘州的骄傲,更是贵州文化自信的华彩乐章!
来源 盘州市文化馆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