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里炒货店,90% 都是江苏邳州人开设的。
邳州的邹庄镇,更是被称为 " 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 "。
这个人口不足 7 万人的 " 炒货之乡 ",常年在外从事炒货生意的就有 4 万多人,遍布在全国所有地级市。每年炒出来的劳务收入,至少 15 亿元。
垄断大城市炒货店的邳州人,凭着炒瓜子的手艺,成就了自己的致富之路,也助力苏北曾经有名的 "(叫)花子县 ",成了今天的全国百强县之一。
这还只是镇子上几家炒货厂的用量。与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邹庄炒货店相比,只是凤毛麟角。
邳州市邹庄镇,是个名副其实的 " 炒货之乡 "。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炒货生意,全镇的 1.2 万户村民中,有 1 万户都在做炒货。
家家户户都炒瓜子这已经够厉害了,更让人惊讶的是,整个邹庄镇近 7 万的社会人口,常年在外地从事炒货生意的,就有 4 万多人,占了劳动力的 80% 以上。这个数字大约占邳州农村人口总数的 10% 和农村劳动力的 30%。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东北到广东,从上海到新疆,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以上的城市里,都有邳州人开的炒货店。
在大城市里,这个数字更是惊人。杭州市做炒货生意的老板,90% 是邳州人。扬州市近 100 家炒货店中,80% 是邳州人开的。
他们之中许多炒货店,甚至成了当地的 " 网红店 ",在过年前的旺季,每天平均能卖 2000-3000 斤瓜子,最高时一天能卖上万斤。
小小的炒瓜子,带来了巨额财富。
邹庄镇一户在当地做炒瓜子生意的村民,每周要炒 20 吨瓜子,差不多每天要炒 5000 多斤,可依然供不应求。当地人讲,每户年收入十几万都是小意思,年收入超百万的也不在少数。
在上海、南京、杭州这些大城市开店做炒货生意的邳州人,虽然做的是零售,但同样生意兴隆。
小城市或经营一般的炒货店,最不济一年赚十几万,赚三四十万算是普通,做得好的一家店年入百万也没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仅邹庄镇这一个地方,每年从事炒货带来的劳务收入,就能达到 15 亿元左右,在炒货行业中资产过百万的 " 炒货大户 " 有 200 多个。
每年夏天,本是农闲时节,却成为邹庄镇的大小村庄最忙的时候。
因为是炒货的淡季,在外做炒货生意的人都会选择这个时候回家办喜事、盖房子。
邹庄镇邹埠村是外出做炒货起家最早的村子之一,这个村 90% 的劳动力都是干这一行。当然,炒货也成了他们的 " 摇钱树 ",成就了村里一个个百万、千万富翁。
衣锦还乡是他们最朴素的成就感。因为邹庄镇外出做炒货的人去往全国五湖四海,他们的审美也就变得各有特色。
像邹埠村就有 " 万国别墅 "" 万国车 " 的说法。家家盖的房子风格都不同,有欧式别墅,罗马柱、雕花窗;有海派庭院,楼上楼下几百平方,还带凉亭、荷塘……
来自全国各地,挂着外地车牌的高档小轿车扎堆,一个小小的邹埠村,就有 400 多台私家车。
连当地的村里人都戏称,逢年过节村里的路上还真要像城里一样,装上红绿灯才行。也难怪有外乡人会把这里叫做 " 小上海 "。
邳州紧挨着山东,河道密布地势低洼,历史上经常发大水,靠天吃饭的百姓只能背井离乡要饭。
就拿邹埠村来说,以前村子里大部分土地都在分洪道内,本来一年只能收成 2 季,遇到夏天洪水,就只能靠国家的救济粮度日。
就连卖炒货,以前也是被人们称作 " 叫花子生意 ",是最不入流的小本生意。
这里有 " 二月二炒花子 " 的民俗,就是把花生、大豆、瓜子炒熟了吃。走街串巷的货郎,也就开始用草纸卷成筒装着炒好的瓜子到各处售卖。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 " 叫花子生意 ",会被邹庄镇的人做成如今十几亿的大生意。
起初,邹庄人是穷到没办法,才背着锅铲走出去的。
邹庄镇农民外出炒货,是 1979 年迈出去的第一步。
当年,邹埠村五十多岁的农民邹训生,召集了本村的几个人商量外出谋生,最后他们决定带着锅和铲,到大城市去卖炒货。
说白了还是没本钱。炒货有个优点,本钱小利润又高,做起来基本上只赚不赔。
当时,邹训生 8 个人揣着 50 块零 4 毛钱,骑着 4 辆破自行车,沿路讨着饭去闯大上海。在上海干了 3 个月搬运工,他们把做苦力挣的钱凑在一起,在农贸市场的角落里垒起了锅,开始卖炒货。
邹庄镇人外出炒货的第一次尝试,效果让人意想不到。这一年他们每人分了 600 多块钱回家过年。
这一下轰动了。
1980 年的春节过后,附近几个村的农民,一下出去了 360 多人去上海炒货 " 淘金 "。
开始时是家族式的一起,后来发展成先去的带着邻居,再从邻居变成邻村的一起,慢慢延伸到周边的乡镇也加入,甚至紧邻山东两个县的人,也加入了 " 炒货群 "。
也是从那时起,邹庄镇的青年人也有了这样的习惯:他们很少外出给人打工," 贵贱不打工,大小当老板 "。
俗话说 " 同行是冤家 ",不过在邹庄镇外出做炒货生意的人中,这句老话似乎并不通用,他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
自己人不跟自己人竞争。
从 1979 年 8 人闯上海卖炒货开始,邹庄镇外出的人无论是亲戚带亲戚还是邻居帮邻居,一起结伴闯荡做生意,最初的患难与共凝结出了全局观念和集体意识。
这些,都是第一批出去闯荡的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外出卖炒货的,在外面挣了钱就会带着自家的亲戚、邻居出去,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新来的选择摊位,传授技术——
在技术上很开放,新来的只要愿意学就传授;
在资金上互相帮助,只要你需要便借给你;
在经营上不竞争,新入行的学会技术,转身到别的城市发展,就算摊位临近,也会错开经营的品种。
互帮互助的传统,避免了恶性竞争,也让邹庄镇的炒货大军遍布全国各地。
最早外出做炒货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人,如今他们已经 " 退休 ",可是邹庄人对炒货的执着,却让很多年轻人主动选择了接班,或者在炒货行业里创业。
年轻人的加入,特别是大学生的加入,可不是简单的守业,他们让传统的邹庄炒货变得年轻起来。
在杭州 " 子承父业 " 开炒货店的周宁波,大学毕业后帮着父亲打理了几年炒货店后进入阿里巴巴工作。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重回炒货店,而他最想做的就是推动成立 " 炒货办 " 这样的行业协会。因为在阿里的工作让他看到,互联网商业的今天,协会更容易促进信息交流,也能让邹庄镇的炒货形成品牌效应。
同样,还有毕业后一门心思回邹庄镇学炒货技术,自己摆地摊的大学生。
他们思路更开阔,研究包装设计、炒货的营养、什么人群适合吃什么品种的炒货,把以往平民化的炒货,整成了年轻人喜欢的网红食品。
虽然卖炒货创造了财富,但是,对外的劳务输出和散布城市中各自为战的经济模式,为邹庄镇带来的也只能是 " 衣锦还乡 " 的荣耀。
经历了 40 年磨炼与发展的邹庄镇炒货业,已经为 " 回归 " 故乡打好了基础。
越来越多的邹庄人回到家乡,做的还是炒货生意,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因炒货而 " 离乡 ",又因炒货而 " 回家 ",邹庄人用 " 一把铲子一口锅 " 给出了一个乡村经济振兴的答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