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建设高度重视,指出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强调 " 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 "。
新时代的博物馆,正突破传统边界,从馆舍天地奔向大千世界;彰显个性魅力,从 " 千馆一面 " 迈向 " 千馆千面 ",成为展示中华文明、教育服务大众、推动国际交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能量场。
(一)从 " 静态展陈 " 到 " 动态交互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2015 年 2 月,在西安博物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
佩戴好 VR 设备,昏暗的洞窟亮起。轻轻一跃,飞天、雷神、伏羲、女娲等绘于四米多高窟顶上的形象,纤毫毕现、触手可及;摇动手持设备,可以在敦煌古乐伴奏下敲响雷公鼓;结束参观,一段真人与洞窟虚拟场景交互的视频就能下载到手机,成为 " 带得走 " 的敦煌记忆。
" 过去为了保护壁画,游客进入洞窟参观时间受限,窟内光线较暗也看不清楚。"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雷政广说,现在借助数字扫描、三维重建、高精度空间计算等技术,沉寂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
在殷墟博物馆,得益于 " 微痕提取 " 技术,甲骨上的笔画叠压关系、钻凿形态等肉眼难以辨识的精细信息,变得清晰可见。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版 " 密室逃脱 " —— " 大明都水监 " 第二季刚刚上线,游客们可以扮演角色沉浸式闯关,以另一种方式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产品,但今天的策展人不再满足于展柜加标签的传统模式,而是致力于打造 " 可进入的考古现场 ",观众也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文化故事的共创者、文化传播的参与者。
【对话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但它们从来不是静止的。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物理上的保护多么完善,文物仍会一天天老去。唯有以先进的技术应用、生动的故事叙事,与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接,方能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正如总书记强调要 "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 ",这是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从 " 大而全 " 到 " 特而精 ":特色定位打破 " 千馆一面 "
【2017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 " 千馆一面 ",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
泉州,古称刺桐城。走进双桅船造型的海交馆,一幅 4 米长卷《刺桐梦华图》再现了 10 至 14 世纪中外商船满载番货抵达刺桐港时的繁荣景象。一艘沉睡了 700 多年的南宋福船是 " 镇馆之宝 ",古船及其伴随出土物、泉州宗教石刻、外销瓷,构成基础的三大藏品体系。
" 一座城市成为海洋商贸中心有哪些关键条件?交通基础设施是其中之一,商品生产、营商环境和人也不可或缺,这构成了海交馆设展的新思路。" 策展人陈小茜说。
橱窗里,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串联起泉州向海而生的故事:密密麻麻记载世界地名的 " 针路簿 ",是泉州舟师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联通全球的航线;宋代船舱里标记货物的木牌签,上面写着阿拉伯人的名字 " 哑哩 ";一块 1956 年发现于泉州通淮门外津头埔的墓碑,记录下一个名叫艾哈玛德的商人与泉州当地女子的婚事 ……
进入新时代,一批精准定位、专业策展的特色博物馆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心中的 " 宝藏 " 地标。
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地下 6 米的展陈空间内,最大限度复原展示了两汉至宋金时期的 25 座古墓葬。
苏州市吴中区的吴文化博物馆成立仅 5 年,就跻身 "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不仅全面展示吴地文化,还鲜明提出 " 产业友好型 " 定位,让博物馆成为外地客商来吴中考察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站。
【对话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瀚】博物馆发展不能盲目追求 " 大而全 ",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精准触达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才是关键。总书记指出 " 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 ",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深耕本地独特资源,努力在 " 专 "" 深 "" 趣 "" 活 " 等方面深耕细作,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形成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体验,打破 " 千馆一面 " 同质化困局。
(三)从 " 有围墙 " 到 " 无边界 ":向外拓展激活文化力
【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 原来‘活’历史就在脚下。" 在金鹏社区居住了十多年的熊毅感慨,过去感觉金沙遗址是座 " 高大上 " 离自己比较远的博物馆,现在想带家人去 " 补补课 "。
乡村里也有博物馆 " 课堂 "。这两年,四川成都温江区和林村一幢红色屋顶的三层小楼里常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这座由农房改建而来的气象博物馆,孩子们认识了地面观测仪、雷达等气象观测仪器,通过裸眼 VR 技术 " 亲历 " 台风暴雨,学习防灾知识。气象专家有时还会在稻田边上一堂 " 坝坝课 ",孩子们在田间地头读懂气象与农业的共生关系。
从 " 坐等观众 " 到 " 主动抵达 ",越来越多博物馆正淡化 " 高冷神秘 " 的印象,不断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一边逛街,一边与博物馆不期而遇。在全国单体商场销售冠军的南京德基广场顶层," 藏着 " 一座德基艺术博物馆。110 米的数字长卷《金陵图》生动再现宋代盛世风华," 人物入画,实时跟随 " 的观展模式令人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博物馆。
一平方米,也能建一个博物馆。近期,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外国语第二小学的 " 一平米博物馆 " 打字机馆开馆。这种可以 " 藏于 " 教学楼一隅,也可以 " 隐于 " 学校图书馆内的微型博物馆已出现在上海十多所学校,为馆校合作打开了想象空间。
15 分钟候机间隙,也能与国宝文物来次密接。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瑰宝秦公镈、西汉的彩绘陶壶、北周的东罗马金币,西部机场博物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馆,为人们在旅途中 " 充电 "。
【对话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围墙之内,博物馆的容量有限,一旦 " 跳 " 出展厅,博物馆就能链接大千世界,迸发更大能量。总书记指出 " 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 ",这就需要推动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从 " 内 " 破壁,主动打破围墙,推动文博资源流动起来,直达百姓身边,让知识传播更加高效、公平。
(四)从 " 单向输出 " 到 " 双向奔赴 ":双向滋养唤醒城市 DNA
【2022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博物馆考察时强调,要 " 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
这座博物馆最大的展品是建筑本身。与拙政园、狮子林为邻的苏博,出自建筑大师贝聿铭之手,延续了江南古建粉墙黛瓦的色调,又巧妙融入钢架、几何形状等现代建筑元素。
" 馆内,一步一景,意境悠远,每扇六边形窗都透着精致。出馆就是老城,听一曲评弹,吃一碗苏式面,做一天苏州人。" 来自海南的游客陶云说。
对外地人来说,苏博是了解苏州的索引;对本地人而言,苏博是一种情感的牵挂。
" 我们持续推出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吴门四家’系列展,开设苏作工艺馆,都是为回应苏州人的情感。" 馆长谢晓婷说。
博物馆如同独特的 " 文化芯片 ",重塑空间价值,提升城市软实力;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经济实力,也源源不断为博物馆事业提供养分。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将废弃瓷厂改造为活态博物馆集群,其成功源于城市千年制瓷技艺的基因传承。
上海 " 博物馆 + 咖啡馆 " 模式、天津文博场馆夜经济示范点的探索,本质是城市特色生活方式向博物馆空间的自然延伸,又通过博物馆将城市文化基因进行了显性表达。
" 双向奔赴 " 中,博物馆成为城市发展的 " 文化加速器 ",城市扮演着博物馆创新的 " 现实服务器 ",二者共同编写着文明传承的当代代码。
【对话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指出 " 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化作城市的 " 毛细血管 ",滋养城市根脉、塑造城市未来,成为博物馆的新使命。希望博物馆与市民游客的连接更紧密,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博物馆获得精神文化滋养,人人也可以 " 从博物馆出发 ",看城市古今变化,品历史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