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8 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高光时刻,四位吉利人走上了领奖台:三位来自曹操出行的一线司机,一位来自临海工厂的模具班班长,他们以最平凡的岗位,赢得了最高的劳动荣誉。
与此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亲笔致信,向四位劳动者致以最真挚的祝贺与最高的敬意。这封信,不只是为个人喝彩,更是一次组织精神的庄重确认。在喧嚣与变革的时代,李书福用这样一种方式,重申了一个根本信念:真正值得托付未来的,是那些把劳动做到极致的人,是那些用标准打磨体系、用细节铸造信用的人。
四位劳动者的上榜,并非偶然事件。它是吉利在长期体系建设中自然孕育的果实,是从 2007 年《宁波宣言》提出转型,到 2024 年《台州宣言》确立奋斗者体系,十八年如一日,用制度保障劳动尊严、用体系承载成长价值的必然结果。
在五一劳动节,通过这样的一次表彰,回答了企业最本质的问题,什么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可能答案不在概念里,不在口号里,而在每一个细微动作的标准化,在每一次平凡坚守的体系化。荣誉属于他们,也属于那个始终相信劳动价值、坚持长期主义的吉利。
李书福为什么选择表彰最基层的劳动者?
曹操出行车队长原永辉始终坚持出车前的 " 三查三检 ",确保轮胎、灯光、刹车等关键系统状态良好。从业近八年来,他累计安全行驶 50 万公里,服务乘客近 10 万人次,零事故、零投诉、零违规,创下行业纪录。在临海工厂,模具班长王光挣带领团队二十余年如一日,专注于模具的精度打磨,将误差控制在微米级标准,保障了吉利制造体系的质量起点。
标准化,不是压抑创造,而是为创造提供坚实的底线;细节主义,也不仅是追求完美,而是系统性地降低不确定性与风险。
吉利对品质的坚持,从不止步于设计图纸和宣传口号。从出行服务到零部件制造,从一线司机到工厂师傅,每一个标准化动作,每一处细节打磨,都是在为企业信用筑基。标准变成常态,细节变成本能,品质就成为企业最稳固的护城河。
把小事做到极致,是做企业的基本功
在吉利的四位全国劳模中,没有总工程师,也没有品牌代言人。三位是曹操出行的司机,一位是临海工厂的模具班长。他们不参与定义车型,也不出现在新品发布会,却在最基层的日常中,完成了企业最高等级的质量守护。
把所有可控变量标准化,把所有非预期风险最小化,在千千万万个可能出错的细节上,构建起企业信用的第一道防线。
这正是制造的起点,也是体系竞争的本质。无数企业著作中都指出,伟大的制造,从来不是靠天才发明,也不是靠一两次灵感爆发,而是靠数十年如一日,把错误的机会降到最低,把偏差的可能压到极限。
制造业的护城河,不在实验室,不在展台,而藏在每一位劳动者看似微不足道的标准动作里。赢在大周期之前,先要赢在每一个小细节上。
谁在小事上赢得了确定性,谁就在大势上赢得了生存权。所以李书福选择表彰这些最平凡的岗位。因为一辆车的可靠性,不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不是管理层要求出来的,而是靠每一位劳动者,默默无声地兑现出来的。
奋斗者体系化是吉利穿越周期的持续力
在吉利内部,劳动从来不是临时被高举的口号,而是贯穿企业发展脉络的根本信仰。
2007 年,吉利在《宁波宣言》中,明确提出从 " 低价战略 " 转向 " 技术、品质、品牌、服务、道德 " 的全面竞争。这场转型,背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单纯改变商业模式,而是突出体系能力、扎根于无数劳动者的日常积累。劳动者的专业精神、标准化作业、对细节的坚守,从此成为吉利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 2024 年,《台州宣言》进一步将这一逻辑推向深入。聚焦汽车主业、整合产业布局、坚持稳健发展,这些表面的战略调整背后,真正的核心是确立了一个贯穿始终的组织共识——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
了解吉利的人都清楚,在吉利内部,把机会分配、成长通道、职业尊严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把奋斗与回报建立在透明、标准、可持续的机制之上,这样的组织不仅能在内部激发韧性,也自然符合了全球对企业社会责任和治理能力的新要求。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只是减少排放与财务稳健,更是能否构建一个尊重个体价值、支持长期成长的生态系统。
所以,这一次四位劳模的光荣,更像一面镜子,照见吉利过去十七年在体系演化上的积累,照见吉利如何用劳动体系沉淀组织信用,也照见吉利如何在新能源、智能化重塑的全球秩序中,为自身搭建起真正穿越周期的底盘。
尊重今天在细节中坚守的人,就是在为明天的跃迁埋下最坚实的根。尊重劳动,尊重成长,尊重体系性价值,吉利以这样的方式,塑造未来的自己。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