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美妆撕掉 " 平替 " 标签,当前中国化妆品行业一面是国际大牌加速下沉,通过降价策略抢占中端市场;另一面是本土新锐品牌扎堆抖音、小红书,用流量换销量,却难逃 " 昙花一现 " 的命运。
在这场混战中,珀莱雅 2024 年营收达到 107.78 亿元,成为首个跨入百亿俱乐部的国货美妆上市公司,不同于其他品牌沉迷于低价内卷,也未止步于营销狂欢,而是证明了国货美妆的终局,不是成为谁的替代品,而是重新定义规则。
珀莱雅为何能突围?答案或许藏在财报的细节里,以科技研发夯实产品力,用可持续战略构建品牌护城河,以及多品牌矩阵覆盖细分需求。当行业还在讨论国货替代时,珀莱雅已悄然完成从 " 追赶者 " 到 " 定义者 " 的转身。
主品牌珀莱雅 85.81 亿元的营收,贡献了近八成的营收,核心在于 " 大单品策略 " 的持续迭代,其中红宝石系列、源力系列等核心大单品贡献了超 60% 的销售额。
但不同于传统美妆的单品依赖,珀莱雅正在构建 " 金字塔式产品矩阵 ":既有双抗精华这样的塔尖爆款,也有盾护防晒、光学系列等腰部产品,更有能量系列等潜力新品。这种结构既保证了短期营收的稳定性,又为长期增长埋下伏笔。
这些产品不仅是销量担当,更在消费者心智中锚定了 " 抗老修护看珀莱雅 " 的专业形象。但真正体现战略纵深的,是子品牌如何与主品牌形成协同。以彩棠为例,这个以 " 中式美学 " 为核心的彩妆品牌,将文化认同转化为产品力,比如绑定颐和园 IP、推出青瓷纹理包装,将高光修容盘做到天猫、抖音、京东三平台类目第一。
具体到产品上,彩棠品牌部分产品线使用 PP 塑料循环箱替换瓦楞纸箱,累计节约 5 吨瓦楞纸张。使用绿色循环箱,累计使用次数达 125 万,同比增长 55.8%。
更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的未雨绸缪,2024 年,珀莱雅护肤工厂获得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RSPO)供应链认证(Mass Balance 模式,MB 模式)。公司采购棕榈油衍生品中使用 RSPO 认证棕榈油的重量比例达 48.66%,提前应对欧盟《零毁林法案》等政策风险,避免未来因环保合规问题导致的成本激增。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藏在制度设计中。珀莱雅是国内首个将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发展绩效挂钩的美妆企业,董事会成员考核中可持续指标权重达 8-10%。这种机制确保环保不是一场营销作秀,而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硬约束。这种用制度倒逼创新的决心,恰是追求速成的国货品牌最稀缺的基因。
2024 年珀莱雅研发费用 2.1 亿元,同比增长 21.21%,连续三年双位数增长,这样的投入强度在国货美妆中罕见。
全球化研发体系是珀莱雅关键抓手。杭州龙坞研发中心专注皮肤机理研究、新原料设计、护肤和彩妆开发及产品验证,上海研发中心深耕头皮微生态,位于法国巴黎的欧洲科创中心则聚焦抗衰美白技术。
这种分工不是地域标签的堆砌,而是为了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新需求。例如 " 光学 335" 科技,通过 " 内外双降解 " 美白通路设计,帮助新品光学系列拿下独家美白特证,直接对标国际大牌的专利壁垒。
产学研闭环进一步放大了研发效能。与北京工商大学共建的毛孔专业实验室,不仅产出《国人毛孔粗大表征研究及护理指南》,更指导了红宝石系列的产品迭代;参与制定的 19 项国家标准,则让珀莱雅在行业规范化进程中掌握话语权。
截至 2024 年,珀莱雅拥有 229 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123 项,自研原料如燕麦发酵液已应用于 " 循环系列 " 面膜产品,藜麦发酵液等储备成分将于 2025 年支持产品上市。这种 " 研究标准市场 " 的闭环,使其在抗老、修护等核心赛道建立起技术护城河。
研发投入的成效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就是毛利率的提升。2024 年珀莱雅毛利率达 71.39%,远超行业平均的 60-65%,这与它大单品定价能力密切相关。搭载 XVII 型胶原蛋白的源力面霜 2.0,单价较初代产品提升 30%,但仍稳居天猫面霜类目第一。可以认为,当行业困惑于于 " 高性价比 = 低毛利 " 的怪圈时,珀莱雅的经验表明,真正的技术力可以有定价权。
当多数品牌沉浸在 " 赚快钱 " 逻辑时,珀莱雅选择将资源投向原料自研、绿色生产等方面。这种对 " 内生能力 " 的专注,或许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解法——无论是消费市场的变化,还是监管政策的升级,扎实的根基都能转化为抗风险能力。
对于 " 未来十年跻身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 " 的愿景,可以理解为珀莱雅一种自我鞭策。毕竟,真正的全球化从来不是口号,而是科技力、产品力、品牌力、责任力的综合较量。至少,珀莱雅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用技术打破偏见,用责任赢得信任,用行动证明国货赢得市场并非依靠低廉的价格,也用行动让世界看见中国美妆力量。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