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 " 智能汽车 " 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意新车 " 座舱娱乐 " 方面的体验。在这些 " 座舱娱乐 " 组件中,除了必不可少的中控大屏外,一套音质更好的车载音响也成为了不少朋友关注的重点。
不过说到车载音响,其实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个 " 水太深 " 的领域。且不说很多人可能不太会接触到的后市场,就算是对于车企 " 前装 " 的车载音响来说,里面的 " 猫腻 " 可能许多消费者都不曾真正了解过。
贴牌、代工、认证?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国产方案
比如说早在两三年前,一起 " 高合汽车集体维权 " 事件,就曾揭露过车载音响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当时有高合汽车的车主发现,自己花了 80 多万元买回来的车,在拆掉印有 "Meridian(知名音响品牌,一般俗称英国之宝)" 的喇叭盖板后,露出了来自国产品牌 " 上声 " 的扬声器单元,并据此认为相关车企涉嫌虚假宣传。
如此一来,一方面当然可以说,像前文所述的 80 万元豪车用国产喇叭配进口音效的做法,在汽车行业确实算不上是 " 欺诈 "。但另一方面,这也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它是否意味着消费者真正得到的硬件上的 " 音质 ",并没有配得上他们为汽车音响系统所支出的这些花费 e 呢?
与 " 传统的 " 车载音响品牌相比,瑞声科技的方案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其实简单来说,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分别是体积小、功能全,以及潜在的溢价低。
独特的体积优势,让瑞声科技更受现代车企青睐
我们先来说体积。众所周知,瑞声科技 " 起步 " 靠的是手机上发声单元,而他们近年来最为人所知产品线,也是各种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的高品质扬声器和振动模组。因此在瑞声科技现在的车载扬声器产品线里,其实也能看到很多明显源自小尺寸方向技术积累的产品。
又比如,在这两年的车市 " 话题车型 " 小米 SU7 系列上,就能看到来自瑞声科技的 VFW 薄型消振低音扬声器。它通过双音圈和振感自抵消设计,实现了更纤薄、对车内空间侵占更少的车载 " 低音炮 " 效果。而这样的设计对于 SU7 这类既重视车重、又想要有更好音响效果的 " 新豪车 " 来说,自然是意义重大。
从全景声到 32 声道,瑞声不乏高端产品力
当然,说到多声道设计,还真就是瑞声科技如今在车载音响领域的一大优势。因为他们不只是能够自研自产高性能的扬声器单元,同时还具备完善的车用数字和模拟功放模块产品线,以及车用麦克风单元、车用震动单元等,各种覆盖当下智能汽车完整 " 车内环绕声 " 需求的产品组合。比如在两年前的哪吒 S 上,就可以见到来自瑞声的 7.1.4 声道 " 全景声 " 车内音响系统。
而且正是因为瑞声科技能够 " 一站式 " 地包办从扬声器到功放、再到整体软硬件调校的车载音响系统设计 " 全流程 "。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于车企来说,他们便不再需要花大价钱去找海外品牌进行 " 认证贴牌 " 了。
正因如此,近年来其实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抛弃对 " 洋品牌 " 的盲信,转而高调宣发采用自有内部设计的车载音频方案。比如小米 SU7、比如吉利银河 E8、比如小鹏 MONA M03,以及理想、问界等关注度颇高的品牌,他们所采用的那些扬声器数量更多、也不再有 " 贴牌 " 元素的车载音响方案,实际上就普遍都有着瑞声科技在背后的重要助力。
要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瑞声其实可以更 " 大胆 " 些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意识到了对于如今的高品质前装车载音频市场来说,瑞声科技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如果进一步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将瑞声与哈曼这样的传统车载音响老牌厂商对比,就不得不承认,前者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可能还有更多的 " 功课 " 需要去做。
另一方面,过去的汽车消费者之所以会信赖那些海外知名品牌贴牌的车载扬声器方案,除了他们之中少部分确实能提供出色的产品体验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就是这些品牌往往很早就具备在家用音响、或者说 "HiFi 圈子 " 里的极高认可度。比如宝华韦健、柏林之声、B&O 这些,他们的高端家用音响产品无论价格还是定位,其实都要远超其车载方案。
因此现阶段的瑞声科技尽管依然很 " 技术向 "、在业内认可度极高,但考虑到更长远的公众认可度,适时地推出 " 传统 " 家用 HiFi 品牌,甚至是进军诸如影院音频解决方案、发烧耳机单元供应商之类更容易产生 " 品牌效应 " 的行业,可能是瑞声科技接下来值得考虑的方向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