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7 日,地平线机器人 -W(9660.HK,以下简称 " 地平线 ")发布 2025 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告显示,公司在智能驾驶加速渗透的背景下延续高增长趋势,实现收入 15.67 亿元,同比增长 67.6%;毛利润达 10.24 亿元,综合毛利率达 65.4%;截至报告期末,现金储备升至 161 亿元,财务结构稳健,为后续战略投入提供充足支撑。
伴随中高阶辅助驾驶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地平线全年出货有望突破 400 万套,中高阶产品出货占比将继续保持 50% 以上的高水平。这不仅将进一步夯实公司在智驾主流市场中的份额优势,也有望继续拉动整体营收规模和单套毛利水平同步提升,为未来实现规模化盈利打下坚实基础。
近一两年智驾市场是在蓬勃发展,但为什么唯独地平线能抓住市场机遇,实现量价齐升的亮眼表现呢?
业务基本盘稳健,具备穿越周期的韧性
出色的业绩,一定离不开公司稳健的经营基本盘。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在业务高增长的同时,地平线保持了出色的运营效率表现。2025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 23 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构建自有云计算平台与底层技术栈,坚定布局高阶智驾核心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研发支出占收入比重呈逐年收窄态势,显示出公司技术变现效率的增强与投入产出的良性转化趋势。
业务结构层面,地平线核心板块表现均衡。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达 7.78 亿元,占总营收的 49.7%;软件授权与服务业务收入达 7.38 亿元,占比 47.7%。两大业务板块收入比重接近 1:1,业务结构更趋健康稳固,双轮驱动模式日渐成型,为地平线构建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提供了扎实支撑。
同时,稳步扩容的客户生态,进一步强化了公司业务稳定性与抗周期能力。截至目前,地平线产品解决方案已获得 27 家 OEM(涵盖 42 个品牌)采用,覆盖前十大中国整车厂,赋能超 600 万辆智能汽车。客户结构中,中高端车型渗透不断加深,客户集中度相对下降,头部客户粘性显著增强,平台级绑定效应逐步显现。在国际市场方面,地平线已与包括大众、日本最大汽车集团在内的 9 家合资车企达成 30 款车型定点合作,全球化布局初具规模。基于征程 6B 平台的解决方案,亦成功斩获 2 家外资车企的海外车型定点订单,预计生命周期内交付将达 750 万辆,为公司后续出口放量打开长期想象空间。
千万量产标志着地平线业绩进入密集兑现期
在经营业绩持续攀升的同时,地平线在商业化路径上亦迎来关键节点:截至 2025 年 8 月," 征程 " 芯片累计量产突破 1000 万套,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千万级出货的智驾科技企业。同时在近期的成都车展上,征程 6E 正式启动量产交付,首批搭载车型包括埃安霸王龙、名爵 MG4、荣威 M7 DMH 以及奇瑞等多个品牌的热门车型。同时全球首款搭载地平线 HSD+ 征程 6P 的车型星途 ET5 正式亮相,宣布将于 11 月正式上市。在千万量产仪式上,地平线还宣布了未来 3-5 年,HSD 要达成千万量产的目标。
与此同时,这 " 向高而行 " 战略路径与成长节奏,受到资本市场持续认可。包括高盛、星展、瑞银、中信里昂、大华继显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均给予地平线 " 买入 " 或 " 跑赢大盘 " 评级,强调其在智能驾驶普及元年具备长期产业红利与稀缺性卡位价值。最新的高盛研报里,由于地平线的收入好过预期,目标价已升至 14 港元。
在技术变现能力持续释放、市场协同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地平线正逐步从高速成长的行业新星,走向结构完整、逻辑成熟的智能驾驶产业核心玩家。一场由产品力驱动、生态力承托、资本力背书的进阶周期,正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