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小时前

飞书钉钉企微的 AI 价值与局限及延伸

文 | 沈素明

最近几年在企业的办公桌前,几乎都被一轮又一轮的 AI 浪潮席卷了。飞书、钉钉、企业微信、Microsoft 365 Copilot,这些耳熟能详的协作平台,纷纷将 " 智能 " 二字嵌入其产品名称:智能会议纪要、Agent 助理、一键生成文档……

平台的营销话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图景:只要你使用了我的 AI,就能马上转型。

但实际情况呢?

效率确实提升了。会议记录速度快了三倍,文档查找时间缩短了 70%。但是,核心业务的流程,依然像一个原始人一样,在多个系统间手工跳跃。

销售人员还在手动将客户在企业微信上的沟通记录,录入到 CRM 系统;财务人员还在 Excel 里拉取用友数据,进行逐笔对账;供应链部门依旧在钉钉群里,人工协调 ERP 系统里的库存和 MES 系统里的生产计划。

问题出在哪里?这些办公平台的 AI 能力,是 " 锦上添花 ",但没有 " 改造地基 "。它们擅长处理平台内部的 " 软 " 数据——聊天记录、文档、会议内容。但对于企业真正的 " 硬 " 资产—— 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财务系统——这些 AI 工具几乎是束手无策的。

今天我帮你拆解这四大平台 AI 的真实价值与 " 玻璃天花板 ",并提供三条可落地的延伸策略,帮助企业跳出 " 低阶效率陷阱 ",构建真正打通全业务链条的 AI 体系。

要理解它们的局限,首先要肯定和看到它们的显著价值。

飞书的 AI 能力,是围绕 " 企业知识流转的加速器 "而设计的。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信息辅助和协作效率,尤其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表现突出。将重心放在了 " 让信息快速抵达 "。

·知识问答(M3 级成熟度):它能基于你企业上传的所有文档、知识库,甚至聊天记录,进行智能问答。这意味着新员工不再需要花一周时间询问各种公司制度,销售人员可以秒级找到历史成功方案。它解决了最根本的痛点:" 知识在哪里 "

·智能会议纪要:实时转录、自动总结、生成待办。这项功能解放了无数打工人,将会议整理时间节省了 80%。

·AI 文档创作:快速生成报告、文案,加速了内容生产。

但飞书 AI 的局限在于,它被锁定在飞书这个 " 信息盒子 " 内。销售在飞书里问:" 客户 A 的订单状态如何了?"AI 无法回答,因为订单数据在 ERP 里,而不是在飞书文档或聊天记录里。它的流程自动化能力也偏弱。它可以帮你生成报销单草稿,但无法自动走完 " 提交→审批→财务核对→打款 " 的跨系统全流程。它是一个优秀的信息助手,但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流程执行者。

钉钉的 AI 战略比飞书更为激进,它的目标是 " 从效率工具走向业务系统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业务流程的 AI 化改造。钉钉的 Agent(AI 助理)驱动的模式,试图重构工作流,实现 " 人找事 " 到 " 事找人 " 的转变。

·钉钉 ONE 与精选 AI 助理:无论是工单助理、行政助理还是审批助理,钉钉都试图通过 AI 对话统一入口,将繁杂的工作流简化。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过载和基础流程自动化的问题。

·宜搭版 AI 数据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完成数据分析,降低了业务人员的使用门槛。

尽管钉钉号称 " 走向业务系统 ",但其局限在于跨系统数据整合的 " 最后一公里 "。钉钉 AI 可以在内部流转数据,但要读写外部核心系统(如 SAP、MES)的数据,依然需要大量的定制开发。工单助理可以在钉钉里生成工单,但如果无法自动同步到生产系统的工单模块,就形成了 " 两套数据、双重录入 ",反而增加了工作量。此外,其 AI 助理市场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企业落地时不得不面对的 " 深水区 "。

企业微信的 AI 能力,高度聚焦在 " 私域流量的智能化运营 ",这是其依托微信生态的独特优势。

·智能搜索与总结:能够打通企业微信内部信息与微信生态数据,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这是 " 犯规级 " 的整合能力。它可以自动总结销售与客户的对话,提炼出客户的预算、顾虑和下一步计划,大大节省了销售手动整理信息的时间。

·智能机器人:7 × 24 小时的客服与内部助手,有效降低了人工客服成本。

但是企业微信的 AI 功能覆盖面相对狭窄,主要围绕 " 客户管理 " 展开。它是一个优秀的外联工具,但内部协同能力薄弱。研发、财务、HR 等部门几乎无法使用其 AI 能力。更关键的是,它的数据集中在客户会话,对于订单、库存、物流、财务等核心业务数据,AI 同样无法触达。销售问 AI:" 客户的订单发货了吗?"AI 依然回答不了,因为数据在 ERP 或 WMS 系统里。

Copilot 是四大平台中技术底层最成熟的产品,基于 GPT-4,深度集成在 Office 生态。它的核心价值是Office 生产力工具的 AI 化升级

·Word/Excel/PowerPoint 中的 Copilot:革命性地提升了 Office 生产力。分析师可以用 Excel Copilot 进行财务建模,产品经理可以用 PPT Copilot 生成路演材料,而且功能强大,易用性极高。

·Copilot Chat: 跨应用整合邮件、会议、聊天、文档数据,打破了 Office 内部的应用孤岛。

不过 Copilot虽然能整合 Office 数据,但它的 RAG(检索增强生成)范围仍然受限于Microsoft 365 生态。它难以直接访问非微软生态的核心业务数据,如国产 ERP(金蝶、用友)、自建数据库等。企业 70% 的核心数据在 ERP/MES/CRM 里,Copilot 只能处理 30% 的 Office 数据,AI 的价值大打折扣。此外,高昂的订阅费用和中国市场存在的合规及功能受限问题,也为其中小企业用户设置了高门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平台生态如何不同,它们都面临着三大共同的、难以逾越的 " 天花板 "。正是这些天花板,导致企业永远停留在L2(信息辅助)阶段,无法迈向深度的L4(核心能力重塑)阶段

AI 能力被锁在平台生态内,无法深入核心业务系统。这一点是所有办公平台 AI 的共同宿命。它们是 " 内卷型 "AI,擅长处理内部信息,却对外面的核心业务数据视而不见。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位采购人员在飞书里问 AI:" 供应商 C 最新的交货周期是多少?",飞书 AI 只能回复:" 我在文档里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实际上,供应商 C 的交货数据在供应链 SCM 系统里,或者在自建数据库里。办公平台 AI 无法触达这些系统,它就被困在了自己的 " 信息围墙 " 里。这种信息割裂,让 AI 成为了一个 " 半吊子 " 助手——能帮你写邮件,但不能帮你查库存;能帮你总结会议,但不能帮你预测现金流。

AI 主要是 " 信息助手 ",不是 " 执行助手 "。四大平台的 AI 都擅长信息处理(查询、总结、生成),但极不擅长流程执行(跨系统操作、自动化决策)。

对比一下:

客户在企业微信里咨询产品价格,AI 机器人可以回答。但它能做的是什么?它不能自动在 ERP 里查询实时库存、不能自动生成报价单,更不能自动走完 " 系统查询→数据写入→跨部门通知 " 的流程。

这使得所谓的 " 流程自动化 " 往往成为一个 " 半成品 ",最终仍需人工进行系统间的跳转和数据录入。

AI 基于通用大模型,无法将企业的专业知识 " 烙印 " 到模型中。飞书基于通义、Copilot 基于 GPT-4。它们是通用专家,很聪明,懂营销话术、懂编程逻辑。但它们不懂你企业最核心、最具竞争力的知识:

· 制造企业的产品工艺参数(如注塑温度、压力曲线);

· 金融企业的风控规则(如客户信用评分 >700 的贷款自动审批规则);

· 医疗企业的疾病诊断 SOP

企业希望 AI 成为 " 企业专家 ",这就需要通过微调(Fine-tuning)等技术,用企业海量的历史数据、专业知识对通用模型进行训练,将企业的 " 独门秘籍 " 烙印到模型中。但所有办公平台都没有提供模型训练、微调、部署、监控(即 MLOps 体系)的工具链。这导致企业永远停留在使用 " 别人的 " 通用能力,而无法将 AI 固化为自己的专有资产

前面我们看到了,无论是飞书、钉钉、企微还是 Copilot:它们在核心业务面前,就像一个只会说外语的优秀翻译,能理解你的话,却无法进入你的家门,帮你搬动那些沉重的家具——也就是 ERP、MES 里头的核心数据。

要突破天花板,必须跳出 " 办公平台即 AI"的谬误,将办公平台 AI 视为一个优秀的" 用户交互层 ",而在它和核心业务系统之间,需要构建一个坚实而灵活的 " 能力中台 "。这需要三种不同的策略,根据现在所处的平台位置,采取不同的 " 地基改造 " 方法。

飞书和钉钉的优势在于其作为流程触发点用户对话入口的能力。但要让它们真正触及到你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比如 SAP 或金蝶,你就不能指望它们自己长出翅膀。你需要为它们铺设一套 " 智能管道 "。

这套管道的搭建,需要引入两个核心组件:

1.Agent 中台(智能大脑):采用如 Dify、LangChain 这样的工具,它不再是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而是具备意图识别多步骤编排能力的中央大脑。它能听懂你在飞书里问的 " 客户 A 的订单状态 ",并立刻知道这个任务需要分解成三步:第一步,去 CRM 确认客户身份;第二步,调用 ERP 系统 API 查找订单;第三步,将数据翻译成自然语言。

2.iPaaS 集成层(万能管道):iPaaS(集成平台即服务),如 Mulesoft、集简云,就是那个将所有系统 API 统一接入的 " 万能插座 "。它负责复杂的数据转换、路由、权限校验和异常处理。它确保了,无论你的 ERP 是金蝶还是 SAP,无论你的 CRM 是国产还是海外,数据都能以统一的、安全的格式,通过 Agent 的指令,被读取和写入。

假如用户在飞书里问:" 客户 A 的最新订单发货了吗?"

飞书 AI 接收到指令后,不是自己去搜索,而是将指令转交给Agent 中台。Agent 中台识别意图后,向iPaaS 平台发出查询请求。iPaaS 平台严格遵循权限,向ERP 系统获取订单数据。最终,Agent 中台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一句自然语言:" 客户 A 的订单 #12345 已于昨天发货,预计后天到达。" 并推送回飞书。

在这个过程中,飞书依然是那个亲切的聊天界面,但背后已经是一个打通了任督二脉的 " 执行助手 ",而不是一个只会说漂亮话的 " 信息助手 " 了。

企业微信的 AI 集中在捕捉客户意图上,要将这些意图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实际行动,我们必须解决流程不透明手动操作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引入 " 诊断医生 " 和 " 自动化之手 ":

1.流程挖掘层(诊断):像 Celonis 这样的流程挖掘工具,它不是去查看你文档上的理想流程,而是通过分析你 ERP、OA 系统的运行日志,画出企业实际运行的流程图。它能清楚地告诉你:" 公司的订单处理流程中,‘销售手动查询库存’平均耗时 5 分钟,是最大的瓶颈。"这就精准定位了自动化的机会。

2.RPA 执行层(自动化之手):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如 UiPath、影刀,充当着 " 自动化之手 " 的角色。它模拟人工操作,自动在 ERP、CRM 的界面上点击、输入、查询,执行那些重复且跨系统的操作。

假设客户在企业微信里问:" 我要订购 100 件产品 A。" 企微 AI 机器人识别意图,不再只是回复 " 请联系销售 ",而是自动调用 RPA 机器人。RPA 机器人快速登录 ERP 系统,自动查询库存、自动创建订单、自动提交审批(甚至低风险订单自动通过)。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最后,企微 AI 机器人回复客户:" 您的订单已创建,订单号 #12345,预计 3 天发货。"

流程挖掘让流程透明化,RPA 则将客户意图直接转化为内部系统的自动化操作。这使得企业微信不再是孤立的销售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业务流程的前端驱动力

Microsoft Copilot 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强大的 " 围墙花园 ",难以访问墙外的国产 ERP 数据,更无法固化企业的专有知识。要解决这两个最深层的问题,必须构建企业级的数据和模型基础设施。

1.数据中台(全域数据底座):采用 Azure Synapse Analytics 或阿里云 DataWorks 等平台,将金蝶、用友、MES、自建数据库等所有数据汇聚到一个统一的数据湖。它通过严格的数据治理,统一数据标准,并确保 Copilot 能够通过安全的 API 访问到这些实时、准确的全域数据。这彻底打破了 Copilot 只能在 Office 文档里打转的局限。

2.MLOps 平台(专有大脑):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模型训练、微调、部署、监控的工具链。通过它,企业可以将过去十年积累的销售话术、产品工艺参数、金融风控规则等专有知识,作为高质量训练数据,对通用大模型(如 GPT-4)进行微调。

我们看一个专有能力固化的场景:

问题: 制造工程师在使用 Copilot 写工艺文档时,Copilot 不知道企业专有的 " 产品 A 注塑温度范围 "。

解决方案:MLOps 平台用企业过去十年积累的工艺文档微调了通用模型,生成了企业专有的 " 工艺 AI 模型 ",并将其部署为 API。工程师在 Word 里提问时,Copilot 调用这个专有 API,回答:" 根据历史数据,产品 A 的最佳注塑温度为 185-195 ℃。"

通过数据中台,Copilot 获得了广度;通过 MLOps,Copilot 获得了深度。企业不再是使用别人的通用 AI 能力,而是真正将 AI固化为自己的核心资产

AI 转型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我们必须按照企业的AI 成熟度,分阶段、有侧重地推进。以下是我根据经验总结的四阶段路径图,供您参考。

核心目标: 解决最表层的信息辅助和知识管理问题,快速获得员工信任。

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选对平台,并建立基础识库。如果您的企业是咨询公司,知识密度高,应优先投入飞书,解决 " 知识在哪里 " 的问题;如果是制造业,流程密集,则应优先投入钉钉,解决 " 事找人 " 的问题。这是效率的快速释放期,投入成本低,见效快。

核心目标: 突破办公平台 AI 的 " 半成品困境 ",实现跨系统流程自动化

这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一步。必须投入资源进行 " 破壁行动 ":

·对于飞书 / 钉钉用户: 重点投入Agent 中台 + iPaaS的架构设计和集成,打通与 ERP、CRM 的连接。

·对于企业微信用户: 重点进行流程挖掘,找出流程瓶颈,并用RPA实现订单处理、库存查询等关键业务的自动化。

此时,您将看到 AI 从一个 " 聊天助手 ",进化为一个真正的 " 执行者 "。

核心目标: 彻底解决 " 数据孤岛 " 问题,构建全域数据基础,为更高阶的 AI 奠基。

您需要将精力转向后端,着手建设数据中台,将所有核心业务系统的实时数据汇聚。这是最耗时、最见功力的阶段,但它确保了后续所有 AI 模型都能基于统一、准确、实时的数据进行决策。公司的 CFO 在 Excel 里用 Copilot 提问,系统能从金蝶 ERP 里提取实时现金流数据,而不是仅仅搜索 Office 文档。

核心目标: 通过微调,将企业专有知识固化到 AI 模型中,形成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一旦拥有了数据中台,就具备了实施 MLOps 的前提。需要建立模型训练、部署和监控的工具链,用企业的历史数据和经验,训练出独一无二的 " 企业专家模型 "。这使得公司的 AI 能力不再依赖于任何一个平台,而是成为了企业的私有资产

一个有远见的管理者会明白:平台 AI 只能让公司与竞争对手 " 齐平 ",而只有数据中台 + MLOps 才能让公司 " 超越 "。这是从" 工具使用 " 到 " 能力重构 " 的必经之路。

唯有如此,AI 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地基。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