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roduction
以后的中国车市,得大车者得天下。
谁都没有想到,十一月的 " 羊城 ",寒意十足。
如果没有记错,入行七年,这也是我参加过最 " 冷 " 的一届的广州车展。当然,仅仅停留在温度层面,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因为,随着你走进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便能迅速感受到中国车市的热烈、内卷甚至残酷。

而眼下,电动化转型的浪潮已经不可逆转,新能源车已经成为绝对的风向标与主人公。本届广州车展,对此愈发深有感触。
走过每一个品牌展台,C 位几乎都被它们所牢牢占据。从宣发声量上,到新品数量上,到综合销量上,再到战略意义上,新能源车无疑都存在着绝对的优势。
还是那句话," 谁在主导未来,一目了然。"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传统燃油车时代缔造的诸多游戏规则,都在被彻底地推翻与重塑。譬如,对于产品级别的划分与价格的制定。
曾经的轿车、SUV 包括 MPV,基本都会依照整车尺寸的不同,归类为 A00 级微型乘用车,A0 级小型乘用车,A 级紧凑型乘用车,B 级中型乘用车,C 型中大型乘用车,D 级大型乘用车。每一个级别的车型,也都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带内。
可如今,一切都开始变得模糊。就拿本届广州车展为例,你会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新能源车的 " 体量 ",正在变得越来越夸张。
尤其是 SUV,动辄车长超过 5.2 米、轴距超过 3.1 米的选手比比皆是。并且,定价还非常凶狠,不乏有人直接杀入到 20 万元以内。
传递出的潜台词像极了," 把车造大,才能活命。"
中国人,爱大车
试问,为什么电动化时代,要把车越造越大?
究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消费者喜欢。而偶然间,看到一种观点,"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加之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宽,以及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中国的购车习惯,将无限趋近于北美市场。"

给出的理由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 又要全家坐得下,又要能拉下行李,又要好开又霸气,又要省钱又有劲。"
由此转换视角,站在产品研发的角度,如果说传统燃油车时代造大车,我们受限于动力系统的限制与门槛,造大车确实很难。
那么眼下,随着中国车企完全掌握新能源整套供应链与各种核心技术,造大车可以说轻松写意。
同时,无论插混也好,增程也罢,还是纯电,依托于三种动力形式,完美解决了高能耗与使用成本的问题。
并且,在我眼中,电动化的本质,就是用更强的配置,更佳的体验,以及更低的价格,去颠覆过去固化的格局,而这则给了新能源大车,走进千家万户更优渥的土壤。
反正,整个过程,像极了一次用户与主机厂之间的双向奔赴。

在造大车这件事上,千万不要低估中国车企的决心与野心。
读到这里,或许会有人担心开起来笨重,连掉头都很困难。对此,只能说," 后轮转向的大面积普及,完全能解决你的忧虑。"
或许,会有人质疑,以后标准车位都不够停了,更别说那种立体车库。对此,只能说:" 一方面辅助泊车能解决部分极端场景,另一方面随着保有量的提升,迟早会推动配套设施的焕新与升级。"
或许,还会有人抨击,体积越来越大,重量也越来越重,养路费麻烦交一下。对此,只能说:" 明年,新能源购置税补贴即将减半。后续,中国车市油电终将彻底平权,所以不要太着急。"
当然,如果你要问,造大车会有上限吗?就我个人觉得,碍于法规要求,尺寸上肯定会有,但需求上几乎不存在。毕竟,中国车市对应的 " 蛋糕 ",实在太过诱人与庞大。
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追求大车与追求大房子的心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况且,入手前者的门槛,要远远低于后者。
也正因如此,各个主机厂们试图留在牌桌上,必须把车造大,才有资格入围到决赛圈的竞争之中。在这点上,想不清楚,市场一定会给你狠狠一记耳光。
卖大车,不容易
今年,广州车展的蔚来展台上,摆放着 " 大功臣 " 全新 ES8。
隔壁展馆的乐道展台上,L90 位居中心位置。必须承认的是,凭借两辆大三排 SUV 的热销,这家新势力造车得以暂时逃离危险的悬崖边。

首先,第二代 ES8 之所以失利,尺寸尴尬占据了很大比重,中国人嫌小,欧洲人嫌大。
其次,全新 ES8 在立项时,虽然决定做一台大车,但蔚来内部对具体尺寸仍有分歧。一派观点认为,做大就大到极致,拉到 5.3 米;另一派则认为,中国消费者虽然喜欢大车,但尺寸过大也会影响用户决策,车长应该在 5.2 米左右。
再者,用户的直观认知,可能觉得把车做大不难,但实际上,车越大,用户对车内有效空间期待更高,技术、工程挑战也越大。
而我读出的中心思想,则集中在," 造大车一定是大势所趋,可这里面的门道,远比想象中的要多。"
由此将视线聚焦今年的大六座 SUV 市场,随着岚图泰山的上市,所有选手基本出牌完毕。粗略统计,以身入局的 " 赌徒 " 们不下 20 款,甚至已经到了各家主机厂,都在涉猎该品类的地步。

你问我从中品出了什么?本段小标题便是答案。
进一步延展,以大六座 SUV 为例,想要保价保利的卖好,除了产品层面必须没有硬伤与短板之外,还得在营销层面、服务层面、补能层面、交付层面,做到相对应的配套。与此同时,品牌形象的好与坏,往往也影响着消费者的最终决策。
相比之下,如果在该环节没有太大优势,那么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降低心理预期,用低价薄利的方式,换取销量。
反正,卖大车,看似容易,实则充满挑战。很多主机厂,总是眼馋别人,觉得自己也行,到头来却发现哪有那么轻松。
而明年,就像前文提及的那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大车涌入中国车市,让本就竞争激烈的一片红海愈发血腥,顺势继续望向大六座 SUV 市场。

一定会想尽办法凭借全新 L9,尽可能收复今年丢掉的阵地。从目前获悉的消息来看,更大的车身尺寸,自研智驾芯片,5C 超快充大电池,主动悬架,全新的内饰设计,都会出现在它身上。
这家新势力造车明白,只有全新 L9 杀回来了,才能打破当下的窘境。不然,恶性循环只会愈演愈烈。
譬如,小米。
在凭借 SU7 与 YU7 在纯电赛道牢牢站稳脚跟后,依托增程赛道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成为了摆在雷军面前最急迫的任务。
可以预见的是,那辆箭在弦上的大六座 SUV,必定会以摧枯拉朽的攻势,为自身谋求一个头部梯队的位置。
再譬如,华为。
结合剧透,明年鸿蒙智行旗下的各类大车多达数款。从问界,到智界,到享界,到尚界,包括尊界,都会纷纷涉猎。
放眼中国车市,几乎没有一家主机厂,能够与这样的降维打击相抗衡。

本届广州车展,其实已经能够感受到那股浓浓的火药味。
所有人都在暗暗布局,所有人都在明修栈道,所有人都清楚的知晓,以后的中国车市,注定会是 " 得大车者得天下 "。无论是谁,旗下必须拥有一款或数款撑门面的大车,其它级别略低产品,才能以此为原点四散而开。
眼下这个节点,把车造大,不仅仅是为了活命,也为了能获得更好。
还是那个道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追求大车,与追求大房子的心态一模一样。既是自我证明,又能满足需求,也是消费升级。而略有差异的点在于,门槛要低得多,需求要旺盛的多。
蔚来的专访中,李斌不止一次强调," 增程大三排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纯电大三排 SUV 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在我看来,底层逻辑像极了:" 中国车市有关大车的决战,徐徐拉开了帷幕。"
2026 年,谁输谁赢,即将见分晓。
责编:李思佳 编辑:王越
THE END
<
PAST · 往期回顾
>

日本,又给日本汽车捅刀了
汽车 " 换道超车 ",伪命题 or 真理?丨 15 年的热血与荣光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