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光子星球
科技语境里," 热闹 " 的往往不是新闻本身,而是人们如何解读它。
近日,大疆投资智能派的新闻,有如一枚石子,在 3D 打印这池静水里,溅起了剧烈的水花。
众多涟漪里,最惹人注目的,无疑是拓竹创始人陶冶的一则 " 小作文 "。一席话,让这条原本算不上喧嚣的赛道,突然有了 " 风声鹤唳 " 的感觉。
坊间渲染之下,仿佛 " 狼来了 " 的叙事,即将出演。
但若把情绪抽离,这个故事,其实远没有这么多惊悚色彩——不是谁被盯上、遭到啃食的戏码,而是一个行业终于熬到了,值得被更多玩家严肃对待的节点。
而当一贯谨慎的大疆,也愿意为此停下脚步、投下筹码时,属于 3D 打印赛道的 " 成人礼 ",便已不再遥远。
3D 打印的一次价值确认
消费级硬件行业,真正令人焦虑、心慌的,从来不是巨头踏进来,而是巨头从始至终,都无意靠近。
一个赛道,若是内部锣鼓喧天,喊得震天响,赛道内玩家沸腾、故事四起,而外部巨头依旧按兵不动,甚至懒得往里看一眼,那反倒更显寒意。
沉默,就是最直接的否决。
同理,一个赛道的嬗变节点,往往亦非一次融资,或一次产品迭代,而是巨头竞相招兵买马,认真望向它的那一刻。
毕竟,巨头的吝啬一向大于慷慨,极少为了一时的冲动押注,更不会去抬托一个没有增长曲线的行业。
XR 产业的前半程,痛失 PICO 的腾讯,曾意欲收购黑鲨,狙击字节。但最终,理性还是战胜了感性,于最后时刻踩下了刹车。
原因很简单,那时的 XR 赛道看似风生水起,实际上并没有 " 长大 " 的迹象。大疆当初面对陶冶的提议,不急于入局 3D 打印,大概也出于类似的原因。
亦因如此,当苹果宣布将发布头显时,厂商们一度将其视作了 " 救世主 ",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这位消费电子老大,早早杀入行业。
巨头的到来,并不是威胁,而是一种背书。
从这一维度来看,大疆布局消费级 3D 打印,并非对某家公司的 " 针对 ",而是对行业周期的回应。
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24 年,消费级 3D 打印市场规模已站上 40 亿美元量级,年复合增速逼近 30%。在消费电子赛道略显疲软的当下,消费级 3D 打印,恰是少数仍值得下重注的方向。
更为关键的,是数据之外的行业变迁。
随着供应链成熟度的提升,3D 打印关键组件成本不断下探,使消费级 3D 打印设备价格愈发亲民,入门级产品的价格更是已降至两千元以内;与此同时,AI 工具的加速介入,亦大幅降低了建模门槛。
当硬件更便宜、软件更友好,创作门槛亦被 AI" 一刀切 " 后,一个原本只属于小众领域的圈子,自然会走向更广的天穹。
当下的 XR 如此,消费级 3D 打印亦然。
确定性陡增后,阿里、字节、小米、vivo 等巨头不再犹豫,纷纷加码;而早在大疆出手之前,腾讯、高瓴、美团等嗅到确定性的巨头、机构,也都已陆续落子。而将时间尺度拉长,更多重量级玩家,终会在此相遇。
一个赛道能让巨头相继踏入,往往说明其已具备穿越 " 自嗨阶段 ",向成熟产业靠拢的潜力。因此,这轮集体转向,本质上正是对消费级 3D 打印赛道的一次价值确认。
" 成人礼 " 的代价
当一个行业从草莽走向成熟,竞争强度自然会随之收紧。这既是基本的商业规律,亦是成长的必然代价。
过去几年里,消费级 3D 打印的叙事,带着一股 " 孤勇 " 气质——创业公司冲在前线,技术迭代生猛,社区文化浓稠,整个行业既轻盈,亦带着几分未经雕琢的自由与生命力。
拓竹正是如此。在草莽阶段,其有如名字里的那株 " 竹 ",耐着性子蓄势,直至憋出 Bambu Lab X1,以近乎突然的方式破土、拔节,让彼时某些工业级产品都黯然失色。
这些故事,多年间被行业反复回味,亦托起了它如今站立的位置。数据显示,2024 年,拓竹营收逼近 60 亿元,净利率亦维持在 30% 的高位。
三成净利率背后,是超越苹果级别的盈利能力。后者就算集最强供应链议价权、规模优势与品牌溢价于一身,净利率亦徘徊在 25% – 27%。
任何行业,只要存在超额利润,且没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时,就很难遗世独立,必然会有玩家不断跑步入场,展开更高强度的竞争,直至将利润拉至合理区间——这是产业的铁律,而不是对某一家公司的否定。
当舒适圈不再舒适,玩家们会抱怨 " 卷 " 亦是平常。这恰恰说明一件事——行业终于长大了。
而成长,必然伴随着阵阵隐痛。
智能手机初期,尼彩们靠着低成本供应链与 " 拿来主义 " 一路狂奔,一度开辟了短暂的 " 山寨机时代 ",但当智能手机步入体系化竞争,一夜之间,这批玩家悉数凋零。
究其所因,凡是能走长路的赛道,都逃不过行业门槛的一次次重塑与抬升。
在此过程中,玩家们的不安,本质上源于自己,而不是对手。
一个行业,若因为大疆入场,就顿感不适,恰恰说明了这个行业之前仍处 " 温室 " 之中,门槛并不够高。
基于此,从前段时间的影石,到当下的拓竹," 狼来了 " 的惊悚叙事之所以会反复上演,本质上是一种底层焦虑——不是怕大疆这家公司,而是怕自己尚不足以越过大疆这条更高的行业准线。
但实际上,大疆的 " 锋利 ",并不可怖。
消费级 3D 打印赛道,现阶段有着光固化与熔融沉积(FDM)两条主流路径。拓竹始终站在 FDM 一侧,把易用性推到极致;而大疆此次投资的智能派,就技术路线而言,其重心所倾向的光固化,其实是行业里的 " 少数派 "。
简单来说,FDM 更 " 顺手 ",上手快、容错高,更迎合大众;光固化上手门槛更高,却能换来更高的细节精度,因此更受 " 手办党 " 这类硬核用户的青睐。
一个正在成形的行业,不应只有唯一解,这一赛道,既需不同技术路径的并行、碰撞与互补,亦值得更高水平的竞争。
因此,大疆并不是所谓的 " 狼 ",更像是一面镜子——能照见虚妄,亦能筛出真正优质的玩家。
对基本功扎实的玩家而言,这面镜子的存在,显然不是一件坏事。因此在这场注定的 " 成人礼 " 前,作为 " 大疆系 " 代表的拓竹,或许可以比现在更自信一点。
当年,山寨机退场之后,手机厂商们面对体系化竞争,被迫夯实底盘并愈发精进,最终合力叩开了智能手机的黄金时代。
消费级 3D 打印也将如此。一个行业褪去稚气,真正成年,从不靠抱怨来者,而靠大家千帆竞渡,一起把行业门槛抬上去。
大疆系创业者的 " 成长痛 "
" 隔空喊话 ",能搅动一时的舆论,却无法决定商业的终局。
拓竹创始人的 " 小作文 ",之所以能在行业里掀起波澜,并不是因为信息量有多大,而是因为情绪,总是比事实更容易扩散。
情绪的来源,通常只有两类。
一类是真情流露——比如大疆这所 " 黄埔军校 " 的优秀毕业生,面对 " 师徒对决 " 时,那份夹杂着不甘、倔强与怀念的复杂情绪。
另一类,则是叙事的需要——刻意把情绪推至台前,诉诸舆论讨伐,并借由舆论发酵来转移焦点,从而遮蔽自身的焦虑。这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商业叙事技巧。
此番风波,更像是后者。
原因在于,那篇千余字的 " 小作文 ",通篇弥漫着假想敌式的叙述——从 " 逆鳞 " 到 " 算账 ",再到那些 " 孩子气 " 的联想,关键判断几乎都建立在主观揣测之上,而非事实本身。
一时的情绪虽能表达个体的心绪,却解释不了一家公司的战略,更解释不了一个行业的走向。
毕竟,商业世界,并不是江湖,虽偶有刀光剑影,但玩家们既非侠客,亦没有所谓的爱恨纠葛、快意恩仇。
企业的商业选择,归根到底是对产品与周期的下注,自然不应被情绪、舆论所绑架。
个人固然可以感慨,可以愤懑,但若用个人情绪去裹挟企业决策,既辜负了那份情感本身,也偏离了商业世界应有的清醒——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而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层面的 " 成人礼 "。
面对竞争格局的变化,和行业的成长,新一代企业家们,也要学会从 " 小作文式 " 的宣泄、诉诸舆论,转向更成熟的产业心智,更从容地面对竞争。
这是 " 大疆系 " 的创业者们,不可避免会经历的 " 成长痛 "。但他们终会明白,能否坚守住大疆最宝贵的产品主义信仰,是他们在发展之路上终将面对的挑战和课题。而大疆,早已给出了答案。
毕竟,消费级 3D 打印赛道,终究是一个产品主义的行业——风波可以喧哗,但最终还是得用产品力说话。大疆的来时路,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这或许才是一个走向成熟的行业和创业者,真正需要的 " 成年人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