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咸阳 13小时前

胡国庆:记录时代变迁 100 个关键词(54)非遗

2003 年 陕西永寿民间皮影戏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曾见过许多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有挑担铁匠、木匠、剃头匠、弹棉花,以及吹糖人、爆米花等民间手艺人。

2010 年 甘肃环县

这些手艺人均来自不同地域,带着浓重乡音边走边吆喝。

娃娃只要听见那熟悉的吆喝声,就知道卖啥的来了,赶紧跑去向大人要钱解馋。

2003 年 陕西子洲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耳濡目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多见了,许多民间手艺正面临着消失危机。

2003 年 陕西长安民间传统造纸术

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 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 2004 年加入,也是最早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

1990 年 陕西兴平土织布

西安是一座古城,十三朝帝王在此建都。遗憾的是,如今古城周边多座皇家陵园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2000 年 西安十三陵

20 多年前,陵园周边随处散落着秦砖汉瓦,雕像缺胳膊少腿,乾陵武则天墓地多个石像人头 " 被砍 "。

2004 年 陕西乾陵

附近农户将陵园里的石像抱回家辟邪,更严重的是将石雕砸碎用来盖房。

2000 年 散落在民间的石雕

2003 年,我们围绕民间剪纸、石雕、提线木偶、古民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调研。

2010 年 陕西长武秦腔剧团下乡演出

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民间艺人已去世,而留下的传统技艺却得不到传承,艺人的晚辈对这些古老传统并不感兴趣,认为这些老古董挣不来钱。

2007 年 陕西靖边

2003 年,81 岁的高金爱老人是我国剪纸之乡陕西安塞人,老人没念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老人的剪纸作品被海内外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

据了解,我国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 6 位剪纸艺术大师。截止到 2003 年,仅有高金爱和另一位老人在世。

2003 年 陕西安塞剪纸艺术家高金爱老人

1982 年,高金爱老人站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台给学生授课,晚上校领导请吃饭。

回去后,老人凭借记忆,很快就将餐桌上的菜全给剪了出来,外人都感到惊讶,称赞老人有如此高的技艺。

老人想象力非常丰富

高金爱老人的剪纸作品粗犷,似像非像,没有局限性,说她是个乡下农妇,又不懂得什么艺术,只要拿起剪刀,心里就有图案了,其实剪纸没啥诀窍,就是随心所欲。

正是老人这种简单、质朴、随心所欲的剪纸作品,恰恰是艺术的灵魂。

老人的剪纸作品活灵活现

遗憾的是,老人的剪纸技艺得不到传承,儿孙十几个没人愿学这门技艺。

老人的大孙子说:" 靠一把剪刀咋能挣来钱,还不如外出打工?"

当我看到老人手握剪刀不停地颤抖,心想,老人这门剪纸技艺还能得到传承吗?

老人的子孙对剪纸技艺不感兴趣

如果说,剪纸是个人技艺,而提线木偶却是集体智慧,记得我小时候就喜欢看木偶戏。

2003 年,陕西渭南有户农家过事,请来合阳县提线木偶剧团助兴。

2003 年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我国目前历史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木偶戏,如今只有福建和陕西合阳两地还保留着这个传统戏种。

木偶戏与皮影戏非常相似

提线,是木偶戏的主要表演方法,也是线偶戏的灵魂与精髓所在。

演出时,木偶为台上主角,艺人则藏身幕后,通过提线来操纵木偶,与皮影戏非常相似。

演员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动作栩栩如生,犹如活人。

操纵木偶需要精湛技艺

据了解,清朝光绪年间,合阳提线木偶戏还曾赴京演出。1955 年赴中南海做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每位演员还获得一张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的照片。

合阳提线木偶曾有过辉煌

合阳提线木偶剧团成立于 1952 年,文革期间被解散,1973 年重新恢复。

但随着演出市场萧条,剧团连工资都很难按时发放,很多演员都改行了。

演员下乡演出

剧团面临诸多困境

如今剧团仅剩下 16 名操纵偶人的演员,平时主要是下乡演出,每场只有三四百块钱的收入。

更为遗憾的是,如今合阳县能刻偶头的仅剩下两人。

90 高龄的魏天财是剧团第一任团长,也是刻偶头传人。

绥德是个崇尚石狮的地方,千狮桥就横跨在无定河上。桥东西两端 300 余根护栏上,雕刻着 1000 余尊千姿百态的小石狮。

2003 年 陕西绥德千狮桥

绥德石雕从 2000 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了,当时非常盛行,主打是石狮。因为当地人特崇拜狮子,认为狮子能 " 镇八方 ",和人共患难,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绥德石雕艺术寓意深刻

其实,绥德石匠最早打造的是炕头石狮,主要用来拴娃,防止娃在炕头乱跑,平时又能当做玩具。

陕北石狮拴娃可有讲究。据当地老人说,过去穷人家的娃不好养,生个 " 贵气娃娃 " 就打个炕头石狮,用朱色点眼,红布一拴," 邪 " 一看就不来了。

早期绥德石狮主要用来 " 辟邪 "

红布一丈二,一头拴在娃身上,另一头拴在狮子身上,过生日再加一丈二,直到 12 岁,魂就全了,邪魔就抢不成了。

有的炕头石狮已拴过爷孙几代人,被视为传家宝,但炕头狮从不拴女娃。

小巧玲珑的炕头石狮

中国人对狮子形象充满着想象空间,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

早期绥德石匠打凿炕头狮子,仅是出于情感、信仰需要。

绥德人对狮子独有钟情

但在市场冲击下,许多石匠放弃了这种不来钱的东西,纷纷打凿守门大石狮。炕头石狮也渐行渐远,成了文化馆、博物馆里的藏品。

2003 年,陕西安塞县,81 岁的老铁匠郭怀宝被当地人称之为 " 剪刀大王 "。

党家村坐落在陕西韩城,放眼望去,其建筑之精美自不必说,仅建筑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便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思。

2003 年 陕西韩城党家村

党家村门庭家训堪称一绝,其照墙、厅房两侧山墙上都是家训书写之地。先辈们在为后人积累财富的同时,又将自己生活中悟出的哲理以及家训刻于门庭,传给后人。

党家村家训代代相传

各家门楣题词别有一番韵味,其内容多是家世信仰追求和标志。如家里出了进士,则悬挂 " 进士第 " 牌匾;挂 " 太史第 ",则是家中有人在翰林院任职;" 父子御史 ",一看便知是什么意思。

此外,诸如 " 诗书第 "" 安乐居 "" 登科 "" 忠厚 "" 忠信 " 等更是屡见不鲜。

走进党家村,宛如进入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宫殿,其建筑人文内涵丰富多彩。

党家村处处充满着浓郁的文化色彩

保护传统民居绝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保存古老的文化和文明。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许多传统民居正在被推土机轰平。

党家村民居建筑堪称一绝

或许某一天,这些历史文化信息将全部丢失,后代只能到博物馆,或在书本和照片里去寻找前辈生活的场景,那岂不是太悲哀了?

2003 年 陕西永寿民间皮影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关乎文化命脉延续、民族精神传承,也是守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失,如再不进行挖掘抢救,许多民族文化精髓将会彻底消失。

若不立即行动,非遗瑰宝将会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无尽遗憾。

2003 年 陕西永寿民间老油坊

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共有 44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997 人。

非遗保护的重点不是文化表现形式本身,而是通过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知识和技能财富。

2006 年 湖北上津古城

来源 / 草根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