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经济观察报 16分钟前

春风动力陷多事之秋

10 月 29 日,春风动力 ( 603129.SH ) 发布公告,其美国全资子公司 CF-MOTO 收到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通知,要求春风动力补缴关税调高后的 1932.87 万美元税款。

这笔税款对春风动力集团来说不算多,却相当于其美国子公司上半年净利润的 90%。这也体现出,春风动力 ATV(AllTerrainVehicle,即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之深。" 该笔税款最早可追溯至 2024 年 6 月,不会对公司未来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及长期发展造成重大影响。"11 月 7 日,春风动力方面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屋漏偏逢连夜雨,春风动力重要的合作伙伴奥地利 KTM 公司,自今年 6 月起,在欧洲五国停止代销春风车型。

多重压力下,春风动力开始将目光聚集国内,大力开拓两轮电摩市场。10 月 21 日,春风动力发布公告称,拟发行 21.78 亿元公司债,用于建设 300 万台电动车、摩托车产能,并重点建设旗下电动车品牌极核的营销网络。

近几个月,春风控股及多位高管大幅减持春风动力股份,其股价终结了此前的高增长态势,资本市场也开始重新审视这家摩托车公司的盈利持续性。

从摩托车到全地形车

2003 年,赖民杰在温州创立了春风动力,成立初期以发动机气缸头等零部件生产为主业,1998 年涉足摩托车整车生产销售。2005 年春风动力首次参加米兰国际摩托车及自行车博览会,发布首款全地形车 CFMOTOATV500,开始迈向国际舞台。此后春风动力将总部迁至杭州。

2013 年,春风动力成为奥地利摩托车厂商 KTM 的中国独家代理和 CKD 制造商,建立了稳定的订单来源并获得 KTM990 发动机的专有技术。2017 年,春风动力与 KTM 建立合资公司浙江春风凯特摩机车有限公司,并确立了 " 四轮全地形车 + 双轮摩托车 " 的产品结构,开始在赛事、资本、产品多元化等方面发力。

全地形山地车多用于农场、越野娱乐等场景,北美、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一直是全地形车的主要消费市场。2015 年,欧美合计共占全球四轮全地形车市场的 89%,中国制造的全地形山地车超 90% 用作出口,春风动力、涛涛车业、重庆润通、林海动力是四轮车出口金额排名前四的厂家。

2018 年至 2021 年,我国全地形车出口量从 10.25 万辆大幅增长至 44.53 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60%。受全球疫情影响,2021 年的出口额甚至翻倍。2024 年前的 10 年里,春风动力的出口业务占比总体在 65%~75%。春风动力的四轮山地车也长期以欧洲市场为基本盘,以北美市场为增长极。

2024 年,春风动力的全地形车销量达到 16.91 万辆,实现销售收入 72.1 亿元,占总营收的 48%,是第一大收入来源。

高增长神话不再

2022 年春风动力营业收入 113.78 亿元,同比增长 44.73%,归母净利润 7.01 亿元,同比增长 70.43%;2023 年春风动力营收达 121.10 亿元,同比增长 6.44%,归母净利润达 10.08 亿元,同比增长 43.65%。但春风动力的高增长态势很快受到国际贸易政策的冲击。

2025 年 4 月,美国以 " 对等关税 " 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 34% 关税,致使综合税率升至 36.4%。" 以一辆 100 美元的摩托车出口美国为例,此前的关税税率是 2.4%,税费是 2.4 美元,如今却变成 36.4 美元。" 一位摩托车行业资深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说。

2021 年 11 月,春风动力泰国 GPX 工厂开始下线 ATV 整车,年产能 4 万辆。2023 年 7 月,春风动力墨西哥四轮工厂投产,主要生产 UTV 车型(车后有翻斗的多功能全地形车),规划年产能 10 万台,一期 5 万台,目前月产能约 1500 台。

通过 " 东南亚制造 + 转口贸易 ",以及从墨西哥出口美国,春风动力希望以此对冲关税风险。春风动力方面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其墨西哥工厂将通过持续的工艺优化提产降本,并结合市场需求、关税政策等多因素综合决策未来扩产计划。泰国工厂后续也将具备 ATV、U/Z 系列全系生产能力。

然而,随着美国对来自墨西哥的商品和来自泰国的商品加征额外关税,春风动力的全球布局受到全面的冲击。

春风动力方面说:" 关税影响对行业具有普遍性,缺乏海外基地的中国友商暂时退出美国市场,供应链依赖中国零部件的北美友商也面临同样压力,我们通过全球化布局、供应链优化与产品力升级,能有效抵御贸易政策变动影响,维持业务稳定运营。"

2025 年第三季度,春风动力营收 50.41 亿元,环比下降 10.1%;归母净利润 4.13 亿元,环比下降约 30%。目前,春风动力在美国业务占比已降至 30% 以内。

不过,春风动力表示,仍然坚定看好美国市场长期发展潜力,将通过深化海外基地产能布局、多维度优化成本控制、分散市场风险等举措,同时积极推进美加墨协定认证,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转战国内电摩市场

春风动力对关税战带来的威胁早有预判,并尝试在欧洲四轮车市场发力。2024 年,春风动力收购欧洲 "GOES" 四轮品牌,GOES 是一家老牌的法国全地形车厂商,在超过 17 个欧洲国家拥有超过 1240 家经销商。通过进一步整合渠道资源,拓展下沉中小排量市场,2024 年春风动力的欧洲收入占比提升至 26.7%。

然而深耕欧洲市场的作用相对有限,因为全地形车 84% 的市场在美国。对春风动力而言,其亟须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两轮车市场则成为重点。

在两轮摩托车领域,春风动力主要聚焦以运动性能为核心、兼具竞技属性和休闲功能的高端产品,其大排量燃油车市占率长期保持国内第一。如今春风动力也开始布局低端市场。

今年 4 月,在 2025 年菲律宾 Mak-ina 摩托车博览会上,春风动力发布子品牌 CFLite,首批车型正式亮相,计划进军 400cc 以下小排量、高性价比摩托车领域,瞄准东南亚、南美洲等新兴市场。不过,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春风动力将在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建立两轮车生产线。

祸不单行。4 月上旬,KTM 宣布自 2025 年 5 月 31 日起,停止在欧洲 28 个国家代理销售春风和 Zeeho(极核)品牌产品。尽管春风动力曾称,这是双方友好协商的结果,但核心渠道的变故对春风在欧洲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对此,春风方面向经济观察报表示,KTM 欧洲五国代理权已有序完成切换,调整后公司与更具实力和潜力的代理商合作,能够提升公司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至于具体由谁代理,如何优化市场布局,春风动力并未说明。

多重压力下,春风动力将重心聚焦国内电动两轮车市场。4 月 15 日,春风动力宣布将在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投资 35 亿元,建设年产 300 万辆的生产基地,其中燃油摩托车 20 万台、电动摩托车 110 万台、电动自行车 170 万台。该项目由极核品牌负责。

当前,国内摩托车市场销售不振,整体销量逐年下降,且国内燃油摩托车市场近年来持续萎缩。虽然春风动力的大排量燃油车市占率保持第一,但市场瓶颈也非常明显。今年三季度,春风动力燃油摩托车销量 5.5 万辆,同比下降 16%;大排量摩托内销 2.1 万辆,同比下降 14%。相比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更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这正是春风眼下的重点布局。

盈利持续性隐忧

上述春风动力发行 21.78 亿元公司债,其中有部分金额用于 " 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春风动力表示,极核电动车业务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现有的店面数量已难以满足,该项目聚焦于建设中心店、空间店、旗舰店等渠道,以支撑电动车业务增长。

电动自行车高度依赖线下渠道销售,相比市场上的头部电动车品牌,极核品牌的经销商数量较少。目前,雅迪门店约 4 万家,爱玛门店约 3.3 万家,小牛电动国内门店约至 4300 家,而极核只有 2000 家门店。

" 电自的利润比电摩低不少,如果电自占了主要的销量,那这个企业的利润也不会太高。" 上述摩托车行业资深人士说,极核规划的电自产能确实挺大,而这或将让春风动力失去高估值,市场也或将对其发展前景产生质疑。

在电摩领域,今年三季度极核销量排名第四,其三季度电动摩托车销量 10 万辆,同比增长 318%,但销量不到雅迪的七分之一。近年来,两轮车行业掀起了一轮品牌高端化之路,雅迪在 2022 年发布高端独立品牌 VFLY" 飞越 ",绿源在今年 3 月发布 LYVA(绿力瓦),爱玛在今年 10 月推出了零际。

就高端市场而言,九号电动已经成为头部代表性品牌,小牛、本田、SOCO(速珂)、极核则处于第二梯队品牌,后面还有雅迪、爱玛等第三梯队品牌,以及绿源、新日等第四梯队品牌。极核要想实现对九号、小牛的超越并不容易,且还有被传统两轮车超越的风险。

不过,春风动力方面认为,电动车新国标带来的中国电动出行市场洗牌,为极核创造了绝佳机会,极核聚焦中高端市场,积极打造优质产品,同时加码产能建设,持续拓展国内外营销渠道。

极核能否向 " 四轮 + 两轮 " 成功转型还待观察,但其未来的盈利持续性已被资本市场重新审视。今年 7 月,春风动力的多位高管减持公司股票,累计套现超 2.5 亿元。9 月 18 日,春风动力股价盘中冲上 304.8 元的高点。同一天,其控股股东春风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重庆春风、林阿锡、赖雪花拟减持不超 301 万股,这些股份价值约 8.4 亿元。截至 11 月 7 日,春风动力股价为 245.81 元,较 304.8 元的高点下跌约 20%。

对此,春风动力方面向经济观察报回复称,相关减持是基于正常经营所需或个人财务安排,属于正常的市场操作,而且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减持,采用的是大宗交易方式,核心考量就是最大程度降低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公司核心管理团队稳定且专注主营业务,不存在信心层面的问题。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