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朋友说她被班主任请到学校。
因为 10 岁的儿子在课间和同学吵架,把对方的手臂抓出了血痕。
朋友说她开始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变成这样,动不动就发脾气,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炸。在家里对她如此,在学校也不知道收敛脾气。
直到这次,她从学校回来和孩子沟通,孩子哭着喊出:
" 你们不也天天吵架吗?凭什么只说我!让我收敛脾气!"
这句话,让她瞬间明白了。
孩子的状态,反映的是家庭的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 " 孩子的问题 ",其实反映的是父母的问题。
那些不听话、发脾气、叛逆或者忽然变得异常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我们家,生病了。
当孩子出现以下 3 个特质,父母要反思、也要注意了。
01
情绪变得失控、有攻击性
" 我家孩子以前很乖,最近却总爱发脾气,摔玩具、骂脏话,甚至推妹妹 "。
当孩子突然变得有攻击性,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孩子 " 管教不严 ",却往往忽视了父母间的行为和关系对他们的影响。
育儿专家蒂娜 · 佩恩 · 布赖森指出:
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就像汽车仪表盘,实时显示着他们内心的状态。
父母如果频繁吵架、指责、冷战,制造持续的家庭紧张感,会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
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的行为,无法消化父母吵架带来的恐惧,只能通过攻击性行为释放自己的不安和情绪。
他们摔的不是玩具,是 " 爸爸妈妈会不会分开 " 的焦虑;
他们打的不是同学,是 " 没人保护我 " 的恐慌。
02
习惯性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好
当孩子频繁自我否定,不是他不自信,而是他觉得父母吵架自己是罪魁祸首。
有位妈妈曾分享说:
自己 5 岁的女儿,有段时间经常说 " 我真没用 " 、" 我太笨了 "、" 都是我不好,妈妈别生气 "。
她一开始还纳闷,后来有次她和老公因为讨论一件事声音大了点,孩子就突然跑过来抱住她的腿,哭着说 " 妈妈别跟爸爸吵,是我不好,我以后再也不买玩具了 "。
她这才想起,上次没忍住和孩子爸爸争吵时,她随口说了句 " 要不是为了朵朵,我早就跟你离婚了 "。
这句话被孩子听到了,就把父母的矛盾,全怪在了自己身上。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期的孩子会将父母的情绪归因于自己。
父母开心,是 " 我做得好 ";父母吵架,是 " 我不够乖 "。
他们还没有能力理解大人的矛盾与自己无关,只会用自我否定、过度揽责来试图 " 挽回 " 父母的关系。
03
突然变得很懂事,或者很冷漠
有些孩子突然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懂事、乖巧,很多人以为是孩子成长了,但其实是他们受伤了。
他们努力考第一、主动做家务、不敢提任何要求,只为了一个目的:
用自己的 " 好 ",来维系家庭的和平。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 小大人症候群 ",指的是:
那些由于父母的情感缺位或家庭功能丧失,被迫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需求,转而扮演起照顾父母情绪、满足父母期望的 " 小大人 " 角色的孩子。
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到父母关系的紧张,为了取悦父母,试图通过自己的 " 完美 " 和 " 乖 " 来拯救家庭。
还有一种反应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变得冷漠。
比如父母吵架时,年龄小的孩子会安静的玩玩具,年龄大的孩子会回避,他们好像什么都没听见。
这其实是孩子启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家庭的冲突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他就会切断情感连接,用冷漠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04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说:
" 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复印件出了问题,该修改的是原件。"
当孩子出现情绪失控、自我否定、过度懂事这些特征时,别先急着 " 修孩子 ",先看看自己和伴侣的关系:
是不是很久没好好说过话了?
是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吵架?
是不是让孩子觉得 " 这个家可能要散了 "?
孩子的问题,往往照出的是父母和家庭的问题。
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爸爸妈妈;他们的要求也很少,只想要一个安稳的家。
希望父母们都能好好相处,好好经营家庭,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长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 和顺妈 有游有谋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