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格隆汇 5分钟前

均胜电子今日登陆港股," 汽车电子 + 具身智能 " 双轮驱动打开成长空间

" 汽车安全 + 汽车电子 " 的综合 Tier-1 龙头均胜电子今日登陆港股。其公开发售获得 147.67 倍认购,国际发售部分获得 9.78 倍认购。

2025 年以来,恒生沪深港通 AH 股溢价指数持续下行并创近五年新低,目前不足 120 点,部分热门股甚至出现 A/H 股价格倒挂。比如,继比亚迪 A/H 价格倒挂后,同为汽车供应链的龙头宁德时代,上市首日较 A 股溢价 5.7%。

图:恒生 AH 股溢价指数走势

该现象一方面反映国际资本对中国核心资产的认可在提升,尤其对新能源、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偏好明显;另一方面体现了 A+H 为投资者提供了跨市场套利机会。

公司层面,均胜电子年内股价累计上涨超过 100%,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当前,均胜电子 H 股相对 A 股有超 30% 的折价,从估值角度看具备一定安全边际。登陆港股有望引入更多国际投资者、触发 " 二次定价 "。

但仅凭折价与情绪并不足以支撑投资结论,仍需回到公司 " 价值 " 本身进行系统评估。

图:均胜电子年内 A 股股价一路走高

核心看点一:领先的市场地位与核心竞争优势

均胜电子是领先的智能汽车科技解决方案全球供应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 2024 年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乃至全球第二大汽车被动安全产品供应商,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26.1% 和 22.9%,同时更是全球最大的方向盘、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供应商之一。

从全球化能力看,均胜电子已在亚洲、欧洲、北美等主要汽车市场搭建了 "Local for Local" 平台。其在全球拥有超过 60 生产基地与超过 25 研发中心、能够与全球整车厂同步研发、同步供给。根据公开信息,2024 年海外客户收入占比达 74.7%,客户覆盖中国与全球前十大整车厂,连续四年位列中国跨国公司 100 大与跨国指数榜首,证明其 " 深度全球化 " 的组织与客户网络粘性。

不难看出,公司已形成以技术、制造与客户网络为核心的深度全球化 " 运营体系。

然而,相较于已知的稳固核心竞争优势,资本市场更关注的是均胜电子在新周期下的结构升级逻辑。在汽车智能化、全球化,以及具身智能两股长浪叠加之下,公司的汽车电子业务进入订单兑现期,机器人关键部件实现从 0 到 1 的实质性突破。

核心看二:智能化订单爆发与价值量提升驱动增长

汽车电子业务是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之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均胜电子已经建立起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

今年以来,公司在智能座舱领域动作频频,技术创新亮点集中。上半年,均胜电子推出的沉浸式智能座舱 JoySpace+,集成了全域飞控旋钮、巨幅光场屏、水晶自定义控制键,以及天空之境显示屏等全新技术,兼顾视觉沉浸感与交互体验,一经发布便获得行业及主机厂的高度关注与好评。同时,均胜电子通过投资欧冶半导体、黑芝麻智能等芯片半导体公司,已经打造基于国内外不同芯片平台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产品解决方案。

图:均胜电子已推出高阶智驾多款域控制器

这些创新产品的持续推出,使均胜电子在智能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进一步稳固,也成为推动公司智能化业务快速增长的关键。

2025 年,公司智能化订单迎来量与质的双重突破。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均胜电子累计新获订单全生命周期总金额约 714 亿元,其中汽车电子业务约 318 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公司新获订单金额超预期达 402 亿元,创下近年来历史新高。

订单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头部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不仅包含了其多个当前市场的畅销车型,更锁定了多个自主品牌的下一代平台项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仅 10 月公司就获得超过 200 亿元的新订单。其中,公司新获两家头部品牌主机厂项目定点,将开发并提供一系列汽车智能化产品,包括 CCU(中央计算单元)、智能网联等产品,全生命周期订单总额预计约为 150 亿元,计划 2027 年量产。同月,公司再次获得约 50 亿元的智驾域控、座舱车载多联屏等全球定点项目。高端产品订单接连落地,不仅体现了公司在智能汽车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获得市场认可,更带来了显著的产品价值量提升。

从订单结构变化来看,公司正经历一场系统性升级:从 " 低附加值硬件 " 提升到 " 高附加值电子 / 软件 ",从 " 低景气赛道 " 切换到 " 高景气智能化 ",并从 " 单次供货 " 逐步转向 " 可持续迭代的电子架构 / 域控平台 ",单车价值量、平台粘性与跨代迭代的复用率同时提升,为公司锁定了更具穿越周期性的收入与利润弹性。

这种结构升级带来的效应已体现在财务上。2025 年上半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 2.2 个百分点至 21.5%,智能化业务的高附加值特性已经开始在财务层面得到体现。

看点三:人形机器人业务开启全新增长曲线

2025 年初,公司明确升级 " 汽车+机器人 Tier 1" 战略定位,正式进入具身智能赛道。

在 4 月成立全资子公司宁波均胜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后,均胜电子迅速组建研发团队、搭建产品体系,已基本完成机器人关键部件解决方案的搭建。目前,公司成功推出了机器人全域控制器、AI 头部总成、能源管理系统、传感器系列、轻量化机甲等核心产品。

这一转型推进速度之快,体现出公司在前沿领域的执行力与体系迁移能力——这条新曲线并非 " 从零造塔 ",而是系统性迁移与复用。公司在汽车电子长期积累的多模态感知、软硬件垂直整合、域控制器(含舱驾融合 / 智驾域)开发能力,以及在 BMS 与轻量化材料的工程化量产经验,天然可映射到机器人核心部件平台。

各行业专家与券商分析师纷纷指出,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与产业链成熟共同作用下,2025 年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相关产业从实验室研发正式迈入规模化商业应用的新阶段。当前,国内外领先企业纷纷公布其 2025 年的量产或批量交付计划。

在这场新工业革命中,均胜电子快速从汽车领域的 Tier 1 供应商,切换至具身智能的 Tier 1 供应商,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抢占先机。

目前,公司已与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RIVR 等国内外头部机器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产品已实现送货或批量供货。根据公开消息,公司已向著名的北美大客户送样和供货头部等核心零部件。另外,浙商证券研究所在研报中披露,公司已为某海外公司批量交付机器人后脑勺、颈部、肩部、膝盖及手指等部件,正在探讨下一代头部显示方案和头部总成供货;国内客户方面,公司实现了定制化主控板的批量供货,多种精度 IMU、定制化鱼眼相机等传感器陆续送样。

根据媒体消息,近期智元机器人发布其重磅新品——精灵 G2 人形机器人,并宣布将同步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据智元机器人相关人士介绍,精灵 G2 是智元机器人在工业、制造领域的主打产品,目前已获得数亿元订单。均胜电子兄弟均普智能公司宣布,其机器人年产能将扩产至 3000 余台,侧面印证了机器人业务蓬勃发展。

均胜电子通过机器人业务这一 " 新曲线 ",正在打开一个远超汽车产业的增长想象空间。

据 MarketsandMarkets 的预测,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 152.6 亿美元,2025-2030 年复合增长率为 39.2%;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45 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或超过 1 亿台,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 10 万亿元级别。

另外,基于汽车模式向机器人模式的自然延伸,有利于进一步释放 " 汽车工程体系 × 机器人新场景 " 的乘数效应,结果往往是 "1+1 远大于 2" 的故事。

看点四:基本盘稳健,盈利能力的持续修复与提升

汽车安全仍是 " 盈利压舱石 "。公司在安全业务上通过垂直一体化与全球产能重构提升效率(例如核心零部件自制与产线优化),叠加组织运营改善,带动整体毛利率稳步提升,经营质量显著向上,为智能化与机器人投入提供稳定现金流与利润护城河。

根据均胜电子刚发布的 A 股三季报,2025 年前三季度,均胜电子延续了上半年的增长势头,实现营业收入约 458 亿元,同比增长 11.45%;归母净利润 11.2 亿元,同比增长 19%,其中,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约 4.1 亿元,同比增长约 35.4%,环比增长约 12.4%。公司整体毛利率持续提升,前三季度同比提升约 2.7 个百分点至 18.3%;第三季度同比提升约 2.9 个百分点至 18.6%,其中汽车安全业务毛利率提升至约 17.2%,双双录得近年来最优水平,显示盈利能力显著修复。报告期末,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约 36.4 亿元,保持充沛。这些财务指标的良好表现,证明了公司成长逻辑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预计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这一系列数据验证了均胜电子 " 修复—成长—再加速 " 的内在逻辑。汽车安全通过全球化效率提升带来利润修复与现金流回正,新业务依托技术与订单兑现带动结构升级,整体经营韧性显著增强。

公司在港股上市进一步为其囤足弹药。根据招股书,均胜电子港股上市募资资金将用于公司的汽车智能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智能制造升级与供应链优化、海外业务拓展及潜在标的的投资与并购。

从投资逻辑看,均胜电子的成长路径呈现出清晰的 " 三重共振 " 结构:短期,汽车安全业务利润率修复带来业绩弹性;中期,智能汽车订单逐步量产,驱动收入与估值上行;长期,人形机器人业务打开全新成长天花板,重塑公司成长曲线与想象空间。

随着其正式登陆港交所,公司有望获得国际资本的重新定价。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