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公路新势力 12小时前

从第二代 VLA 到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小鹏的 AI 井喷时代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毓肥

今天下午,何小鹏在小鹏汽车新总部,开了一场汽车味不浓的发布会。

这场发布会其实四个字就能总结:物理 AI。

发布会上一切激动人心的成果,都基于物理 AI 展开:第二代 VLA 端到端辅助驾驶、小路 NGP、无需导航漫游的 Super LCC、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Iron、前装量产 Robotaxi...等等。

三天前,何小鹏就在微博预热:

「当技术的要素积累到某个临界点,过去那些孤立的技术难题,突然之间,贯通了。」

属于小鹏汽车的临界点,正是将物理世界与硅基芯片,以大模型为媒介彻底贯通,然后一瞬天地宽。

小鹏是国内极早开启钻研 AI 的汽车公司,早在车端算力仅有 30TOPS 的时代,何小鹏已经笃定,辅助驾驶会是人类进入 AI 终局的核心路径。

如今智能汽车的终端算力早已突破四位数,小鹏更坐拥目前量产车型第一梯队的自研终端算力。

于是从下午的发布会开始,小鹏汽车正式将过去超过十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影到人类世界中不同场景。

而在物理世界大模型的帮助下,今天发布会的高光堪称「井喷」——这也符合发布会的主题:涌现。

在汽车业务屡创交付新高的当下,小鹏汽车能否凭借这样的涌现和井喷,乘势向下一个科技时代转型?

回顾完下午的发布会,我们就能读懂何小鹏的 AI 宇宙。

物理 AI 打开新世界

回到小鹏「涌现」的原点:什么是「物理 AI」?

这是一个没有严格学术定义的概念,但几个约定俗成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

多模态输入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图像、视频、雷达、温度、气压、IMU);

时间建模与预测能力(通过学习历史状态预测未来状态,比如车辆运动轨迹);

自我监督学习(模型本身通过预测、对比、重建来训练,无需大量人工标注);

具身智能支持(适配包括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所有具身系统)。

或者可以这样说:物理世界 AI 大模型的终局,就是不需要定语的「真·具身智能」,AI 思维与现实世界交融,0 和 1 构成的大脑,将会拥有人类同等的真实世界交互能力。

也正因如此,如今业界已经普遍认同,掌握基于物理 AI 的基座大模型,就拥有了在下一个科技时代竞逐的钥匙。

今天是何小鹏展示钥匙的时刻,推开大门,高光涌现,技术井喷。

在他看来,物理 AI 意味着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开始融合,新的趋势下,将会诞生「拥有理解、交互和改变世界能力的机器」。

聚焦到今天下午的小鹏全球新总部,何小鹏拿出了四款全新产品,它们都将小鹏的「物理世界模型」照进现实,也都代表着未来不止十年内,人类出行生态的大变局。

第二代 VLA,全球更好开

其中普通读者,特别是屏幕前小鹏车主、准车主们感知最强的跃迁,也正是何小鹏第一个发布,且即将量产的物理 AI 产品。

基于物理世界大模型,小鹏汽车第二代 VLA 大模型今天正式发布。

和第一代相比的核心进化,在于「V-L-A」中的「L,language,语言」被彻底打通,或者说极大程度上被「拆掉」了。

VLA 路线本身,依然脱胎自人类对「模型可解释性」的需求,也就有了从 Vision 视觉到 Language 语言,再从语言到动作的两层转译。

但两次转译,意味着车子从看到世界的那一刻,再到作出反应的那一下之间存在延时,两层转译更带来了信息的耗损。

何小鹏问了一个业界求索已久的问题:「能不能把 Language 语言拆掉」?然后他马上给出了小鹏的答案:即将在 12 月底先锋推送的小鹏汽车「创新 VLA」。

「拆掉语言」,意味着不需要对场景做「描述」(包括人工标注和自动标注),而是让模型直接理解真实世界,就像我们开车是「看路」,而不是傍边坐着个人给你「读路」。

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小鹏需要从「大语言模型」向「物理世界模型」迈出艰难而关键的一步。

何小鹏透露,直到今年二季度,自动驾驶团队才迎来了二代创新 VLA「巨大的跳跃」,随即小鹏团队才决定加大下一代 VLA 开发,并且停止第一代 VLA 开发。

但就是半步的时间差,让他认为小鹏的第二代 VLA,已经提前开始了「物理世界模型」的新范式。

他也坦承今年小鹏的辅助驾驶更新其实偏向稳妥,因为从接下来的创新 VLA 开始,「一个全新的大门在打开,它很有可能成为以后自动驾驶行业更通用的方案」。

何小鹏的自信,来源于创新 VLA 从原理上开始的高效率。

节约中间转译过程后,辅助驾驶系统的时延更低、反应速度更高,模型帧率(类似于每秒响应的次数)更高,随即而来的是安全上限也被拉高了。

而从物理世界模型开始,何小鹏开始摸索新的 AI 方法论:「AI 燃料」。

他表示,如果将物理世界模型比作 AI 时代的「引擎」,那么数据就是这台数字引擎的「燃料」。和电力作为 AI 芯片的燃料一起,两套动力共同驱动着小鹏的 AI 新阶段。

譬如,在创新 VLA 上,小鹏「燃烧」了接近 1 亿的视频 clips(片段),这也是目前车企官宣配合量产模型的第一个 9 位数辅助驾驶训练片段,相当于 6.5 万年的实际驾驶极限场景总和。

而在车端运行创新 VLA 的实体「引擎」,则是三颗小鹏自研图灵芯片,合计峰值算力达到了2250TOPS。

第二代 VLA 从车端推理到云端训练,都有着类似的「数字火力压制」理念。

3 万张卡规模的阿里云云端算力集群+720 亿参数基座大模型,确保了小鹏可以以五天全链路迭代一次的速度,迎战愈发激烈的辅助驾驶竞赛。

脱胎自基座大模型,第二代 VLA 在何小鹏看来,是属于智能汽车的物理 AI「小脑」,拥有更强运动能力的操作系统。而越过真实世界信息转译的奇点之后,小鹏的 VLA 模型迎来了能力涌现。

譬如,第二代 VLA 将带着「小路 NGP」全新模式上线,不仅从更细维度贯通高速-城市-小路/园区,更全面适应欧洲市场的路况。

此外,满足全球法律法规,真正「全球都能开」的「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人机共驾、读秒时自动蠕动的「理解红绿灯」、识别手势「招手即停」等等...都是第二代 VLA 瞬间为小鹏打开的无穷想象力。

这种涌现极其拟人,因为我们不会为一名驾校出来的人类司机安上「高速 NOA」、「城市 NOA」一个个单独的技能包,人类司机天生就会观察并总结经验。

「当你把模型、算力、数据,做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之后,你就开始了涌现,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你发现同时解决了很多你(以前)完全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好消息是,让何小鹏一瞬天地宽的第二代 VLA,同样会惠及全行业。

小鹏不仅将第二代 VLA 正式开源,更将与大众进一步合作,推动第二代小鹏 VLA 和图灵芯片,在大众品牌车型上落地。

小鹏 Robotaxi,2026 见

下一款即将落地的小鹏物理 AI 产品,是小鹏 Robotaxi。

点亮物理 AI 技能树之后,何小鹏上来就搞了个大新闻:2026 年,小鹏将发布 3 款 Robotaxi 产品。

这三款产品的具体命名和定位未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们都将基于第二代 VLA 大模型,以及图灵芯片提供 L4 级服务。

其中小鹏 Robotaxi 标配了四颗图灵芯片,合计高达 3000TOPS 的车端算力,其中一颗图灵作为安全备份——事实上从算力、转向、感知,再到能源、刹车、通讯,小鹏做了全安全的冗余。

基于二代 VLA+VLM 能力,小鹏的 Robotaxi 还具有更强的车外交互能力,不仅自己理解路人,路人也能理解 Robotaxi 本身。

更有意思的点在于,三台 Robotaxi,既有面向商业运营的 B 端车,同时也有让个人用户「独享 L4 级体验」的 C 端车。

而 Robotaxi 本身,也将成为小鹏汽车智能驾驶产品版型的最高级存在——单图灵/双 Orin 的 Max、三图灵的 Ultra,以及四图灵+全冗余的「Robo」。

何小鹏这样解释小鹏的 Robotaxi 商业模型:

「我认为相当长时间内,很多人不会选择纯共享 L4 模式,还是会选择自己买一台有 L4 软硬件体验的车,但是可以在我的家庭内共享,我们叫私享模式。」

这样从 L2 主机厂向 L4 Robotaxi 运营者进军的路线,何小鹏认为从成本和泛化性来看都有优势。譬如营运范围更大、前装成本更低等等。

「我认为 Robotaxi 要想真正做到大规模商业化,并且从中国走向全球,必须要由整车厂亲自投入」,何小鹏表示作为软硬件一体开发制造的整车厂,小鹏天生适合 Robotaxi。

伴随着 Robotaxi 体系全面上线,小鹏汽车的无人驾驶出行试运营服务,也将从 2026 年开始推出,从广州逐渐覆盖到全国,甚至全球。

AI 宇宙,机器人闭环

无人出行,类人服务,这八个字可以简单总结 AI 对人类生活的重塑。

后面四个字,对应的是机器人。

今天的第七届科技日,正好也是小鹏机器人路线更新至第七世代。何小鹏也带来了迄今为止,小鹏团队最拟人的机器人作品:全新 IRON。

新一代 IRON 标志着小鹏彻底坚定了人形机器人的路径,AI 时代的数据思维从中起到了明显作用,何小鹏解释称「如果不拟人,你没有办法从人身上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训练」。

创业,往往就是这样的选择游戏。

小鹏并非唯一一家进入机器人行业的车企,但在何小鹏看来,没有软硬件、大模型、数据驱动等等能力的车企最终会发现,和传统汽车行业软件依赖供应商不同,「机器人软件供应商就是机器人厂商本身」。

而选择拟人路线,才会倒推小鹏收集真正人类生活空间的数据,并且进一步发挥自己数据闭环能力的优势。

回到新 IRON 身上,它凝聚了小鹏一系列「拟人」成果,甚至具备了「骨骼-肌肉-皮肤」的人类基本「构型」。

譬如号称「行业尺寸最小」的骨骼尺寸、实现肌肉效果的晶格材料包覆、支持触觉传感的无缝工艺材料、超大面积的 3D 曲面头部显示屏,等等。

最终走上舞台的新一代 IRON,收获了可能是今天下午最不可思议的掌声——因为除了形象拟人,IRON 的体态、步姿,相比前代有了极其显著的进步。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科学的极限所在。何小鹏和团队深知这一点,所以全新 IRON 身上倾注了大量资源,贴近人类的分毫细节。

譬如仿人脊椎、1:1仿人手结构,再到极其接近人类手臂灵活性、尺寸的22 自由度机械手(人类 27 个)、可以耸肩、夹胸,借鉴汽车底盘的「反向仿生」全新肩背结构...等等。

而回到「具身智能」这一品类本身,IRON 同样参数可观。

三颗图灵芯片 2250TOPS 算力驱动下,小鹏首次在机器人上推出了「VLT 大模型」的概念。

T 代表 Task 任务,以及 Thinking 思考,对应着机器人的深度思考,甚至是自主决策能力。

当然也不用过分担心「智械危机」,程序员出身的何小鹏,今天还扩展了传承八十多年的「机器人三大法则」。

他加入的第四条,叫做「机器人不得泄露人类隐私数据,除非该命令与第一法则冲突。」

除了软件安全,IRON 的硬件安全同样是重点。

IRON 是首个发布的、使用全固态电池驱动的机器人,何小鹏表示「人形机器人最有可能是推动全固态电池量产的产品」,原因很简单——人形机器人是私密空间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远比汽车危险。

聊到量产,IRON 目前已经进入最紧张的量产准备阶段,何小鹏给的时间表是「明年一季度末,软硬件量产就将进入合围阶段」。

他进一步预测,最快后年开始,以 IRON 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就将带来社会工作岗位的变化,譬如机器人训练、指导等等。

不过何小鹏认为, Iron 这样的人形机器人,反而不适合舆论普遍期待的「打螺丝」,而是会优先进入导购、导览、导巡方向。

而如果明年年底,IRON 可以如期实现大规模量产,他表示这将让小鹏彻底迎来「巨大的升维」。

涌现与实现

今天的何小鹏在台上越说越兴奋,技术跃迁让这位在新造车赛道上奔跑十年的创业者欣喜若狂。

以至于,100 分钟的发布会本身信息密度很高,还有太多亮点没有说完。

譬如汇天也带来了全新的、搭载物理 AI 和第二代 VLA 技术的 6 人乘坐全倾转固定翼飞行汽车「A868」,已经进入试飞阶段;陆地航母也官宣将在 2026 年规模化量产交付,等等。

当然,这样高密度、广维度,但依然需要时间等待量产的前瞻性发布会,一定会遭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就要发」?

其实这个问题萦绕何小鹏,也伴随着过去十年的新造车。

2019 年,何小鹏说「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运营的核心则在于软件」;如今没有任何一家车企可以在发布会上忽视「软硬一体」。

2023 年科技日,何小鹏说车企以后每年要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成本,培养更大的算力;如今每一家车企都被问「你们有多少卡」?

21 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注定属于 AI 和无人出行,何小鹏相信趋势,而实现趋势需要找到爆发点。

今天小鹏科技日的主题是涌现,背后的趋势是物理AI,爆发点,则在于小鹏拿出来的一系列 AI 产品。

这样的涌现,能否让小鹏实现下一回合的领先?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量产中找到答案。

(完)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