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知著网 1小时前

企鹅起舞:网络抽象表情包重新定义高雅和恶俗

「墨镜企鹅是网友情绪的代偿,通过娱乐化消解严肃性。」

>>>

这次,企鹅也是登上了大雅之堂。

观察一下社交媒体平台,不知道哪里突然出现了一只把墨镜镶在脸上、大黄嘴、大白肚皮的企鹅,这类梗图往往还有一行红底白字,而这些元素搭配在一起,让人乍一看不禁两眼一黑,但下一秒又有说不上来的好笑之感。

很多人称这个企鹅为 " 高雅人士 ",意在表达这个企鹅看起来有种故作姿态,但实则表现拙劣,不得不勉强和硬撑的感觉,实则是很多网友的一种不正经的自嘲和自我安慰

除了对表情包的花式自创之外,另外有人利用 AI 动作捕捉技术,让这只大腹便便的企鹅完美复刻《但愿人长久》中的古典舞动作,赋予其灵性和人性,结果反过来被人模仿。

社交媒体上墨镜企鹅跳《但愿人长久》的画面

自此事态一发不可收拾,这位顶流被公放到了广场的大屏上。连社交媒体上的顶流多邻国绿鸟也开始蹭企鹅的流量。

左:墨镜企鹅上广场大屏;右上:网友模仿企鹅跳舞;右下:多邻国社交媒体账号融入墨镜企鹅的元素

不少人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把动物园里的企鹅指鹿为马为网上的 " 高雅人士 ",营造了啼笑皆非的幽默感。

社交媒体上的真实企鹅画面

这回企鹅也是火得莫名其妙,但不难看出,这是互联网的又一次 " 造神 ",墨镜企鹅成了新的 icon,而人们用企鹅表情包的戏谑和荒诞消解生活的苦闷和严肃

当企鹅形象随着网友玩梗变得愈加抽象化的时候,也意味着一部分群体的狂欢,在另一群人眼里无法理解,因此把握在传播中高雅和恶俗的边界也变得重要。

而人们虽然可以通过表情包享受压抑情绪的代偿和疏解,但最终解决问题,也还是需要回归到生活的严肃性中。

墨镜企鹅的形象出自海外图片网站 "Shutterstock",创作者为 "3Dalia",是一系列 "3D 渲染企鹅(3D render penguin with...)" 的插画,后来被国内网友开发二创,在国内社交平台传播,并非很多人以为的来自电影《马达加斯加的企鹅》。

Shutterstock 网站上的企鹅原图

乍一看原图,只会觉得这只戴着墨镜的企鹅看起来拽拽的,在装酷,和其他插画无异。而赋予其灵性的点睛之笔是中国网友给它配上的文字,例如 " 高雅人士视察 "" 高雅人士品鉴 "" 文盲又在歹毒地学习 " 等这些文案。

大腹便便、双手叉腰、吊儿郎当的墨镜企鹅,就像是身边喜欢爱装和犯贱的朋友,拉近了和我们之间的亲近感,仿佛让我们看见了真实而可爱的身边人。

" 高雅人士 " 不再是象征品味和阶级区别的隐形权力话语,而变成了带有幽默感的自我称谓,就像是会在宿舍门上挂上 " 汤臣一品 " 的大学生。

社交媒体上网友分享宿舍门口贴上 " 汤臣一品 " 的标志

这种身份反差带来的荒诞感,是喜剧的延伸。

在哲学史上对笑最经典的描述之一来自康德 " 笑是由于一种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变成虚无而来的激情 ",这种理论也被应用于脱口秀表演当中。那么,现代网络传播中的梗,往往也是这种 " 认知不协调 " 情况的体现。矮胖的企鹅成为了 " 高雅人士 ",这种认知反差更显喜剧效果

看似是企鹅的表情包,实则是网友的自我投射,墨镜企鹅其实是互联网嘴替。

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当代年轻人显得更加坦诚,调侃自己的无能和脆弱,甚至有时候是 " 破罐子破摔 ",就像单依纯的 " 如何呢,又能怎?"。而使用表情包,实则是网友能够安全抒发情绪的一种通道。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 " 认知重构 "。在人们感到压力和挫败的时候,通过将自己从 " 受害者 " 的位置上抽离,减轻情绪上负罪感,用娱乐化的方式让自己豁免

毕竟发声的不是本人,而是墨镜企鹅。墨镜企鹅因而成为了代受者,成为了稻草人。例如,在被导师催进度的时候,给朋友发这个企鹅表情包,至少从情感上让自己减轻了压力,得到了情感代偿。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解了原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感。

社交媒体上的墨镜企鹅表情包拼接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当对同一个表情包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时,网友其实达成了对同一文化内涵的认同共识

" 转发给你的诡秘(闺蜜)" 是一种社群分享的行为,而企鹅表情包就是在这样密集的分享和传播当中深入人心。观看并收藏的朋友们,则形成了对企鹅表情包有文化共鸣的群体。

社交媒体上和 " 转发给闺蜜 " 相关的企鹅梗图

墨镜企鹅的流行,让人不禁联想到企鹅作为一种意象,也在时代的变化中不断被重构和改变。而墨镜企鹅的流行,就像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千禧复古潮流的回归

作为远离人类生存的族群,企鹅一直和网友保持既疏离又亲切的状态。曾经最熟悉的初代互联网宠物 QQ 企鹅,也逐渐在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走远。

QQ 企鹅的玩偶形象

早期,企鹅胖嘟嘟、没有攻击性的形象给人亲近感。正如早期社交媒体的宣传也是:" 让世界更紧密,就算在南极也能联系 "

而长大后再次看到这个企鹅,它已然变成了带有 " 沉默 "" 无语 " 等情绪意涵的表情包。而其呆滞空洞的眼神,更显一种隐藏的攻击性。

近年 QQ 企鹅的表情包

关于企鹅互联网形象的塑造,还有美国梦工厂 2014 年的经典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电影中性格迥异但充当喜剧角色的四只企鹅深入人心,也给人一种企鹅呆萌搞笑的形象假设。

很多人误以为墨镜企鹅就是马达加斯加企鹅的 IP 延展,实则不然。但是网友认错这件事,也说明企鹅贱萌的形象是某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电影《马达加斯加》企鹅的形象照

相比之下,2025 年的墨镜企鹅更加夸张和具有挑衅的意味。

如果说 QQ 企鹅的形象略带委屈和傲娇;那么当下戴墨镜的企鹅则更像充满厌世感的潮人,他会平静而冷峻地说出很拽的话,以此来表达一种态度。更像是当下的人擅长使用戏谑和调侃来面对生活,并且在认知相近的圈层中进行轻微地冒犯和挑衅

而 AI 的参与,则让这场流行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从线上走入线下。脑洞大开的网友利用 AI 动作捕捉技术让墨镜企鹅跳起了经典曲目《但愿人长久》的桥段,让平面 3D 形象来模仿人,用企鹅肥肥的身体摆弄出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舞姿,更加凸显反差萌。

网友添上企鹅特效模仿企鹅跳舞

人们一直在谈论 AI 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那么在这场流行当中,AI 更加消弭了人与物看似不可逾越的边界。很多人将身体作为媒介,进行墨镜企鹅形象的模仿和再现,成为了这个形象病毒式传播的一部分

更加值得观察的,是符号本身的抽象化。墨镜企鹅已然成为了一个符号,模仿跳舞的人会将其身上最重要的元素抽离出来,也就是:标志性的黄色大嘴巴和黑色墨镜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有类似的元素存在,人就非常自然地联想到墨镜企鹅,甚至于只是某些线条的组合,因此实现了极富戏剧性的笑点抽象化。

社交媒体上对墨镜企鹅形象元素在其他事物上的联想

而这并不是第一次。之前歌手陶喆就因早年的三七分刘海造型深入人心,后有网友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因此自然联想到陶喆,由此引发了互联网关于 " 陶喆 xx 时候 " 的素材征集热潮,构建了几乎完整的 " 陶喆宇宙 "。社交网络对于这种 " 艺术 " 更是推波助澜。

网友收集的 " 陶喆宇宙 " 梗图

而在语言层面,把 " 明月几时有 " 说成 " 芈月挤石油 "," 闺蜜 " 说成 " 诡秘 ",也是对表达的刻意抽象化,这一方面让懂的人加强了彼此的心领神会,但是另一方面也让不懂的人更加看不懂,强化了不同理解群体之间的隔阂。

以及值得注意的是,虽被网友戏称为 " 恶俗企鹅表情包 ",但其中可能也潜藏着真恶俗,只是这些低俗的语言在娱乐化的包装下被弱化、被合理化。

企鹅表情包提供了一个 " 安全区 ",似乎只要将文字附着在魔性的墨镜企鹅形象之下,各种情绪和表达都可以被包容和豁免。但是就像一场喜剧只面向固定的观众,剧场之外的人并不一定接受和认同这些原则

滥用其中表达恶俗的表情包,可能会给不理解其内涵的人造成困扰。跳古典舞的企鹅确实可爱,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就会解读为浮夸和一种精神污染,遑论其他一些用墨镜企鹅然而配文恶俗的梗图。

而在公众语境中,最怕的就是对话的双方在一开始就没有达成语义上的理解共识,在不确定对方是否理解和接受墨镜企鹅的喜感时滥用表情包,可能只会留下尴尬和需要解释的沟通成本。

前几日,词典网站 Dictionary.com 将 "67" 作为 2025 年的年度词汇。大部分人看到这个词估计都会感觉两眼一黑。实际上,"67" 没有别的内涵,只是要求 " 在上一个人说出 6 的时候,下一个跟上回复 7",类似于某种对暗号的默契游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厘头的梗,在美国 Alpha 世代,也就是 2010 年出生后的一批青少年中普遍流行。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只是毫无意义的数字拼接。而词典网站将其作为年度词汇,则更加说明当下越来越多词汇和表达变得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这一事件的报道翻译界面

同样的,将某个文化圈层的产物置于广泛的公众环境中,还是会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有些广场和商家已经将墨镜企鹅摆上露天的大屏幕,而本质是对网络热梗和情绪的迎合。这只企鹅是否能被公众接受呢,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性质的表演,商家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社会关注,而对于不懂的路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视觉噪音。

网友分享一些地方的广场公放墨镜企鹅的画面

除此之外,墨镜企鹅表情包确实帮助了人们进行情绪的认知重构,将平日小心翼翼的情绪借由企鹅之口大胆抒发。

但是其中也包含一种思维陷阱:当人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习惯用 " 如何呢,又能怎 " 的表达方式来回应所有问题,用 " 那咋了 " 来下意识进行对冲,或许还是会在某个瞬间感到一刹那的心虚和脆弱,反思这样简化一切问题是否真的合理,是否只是一种口嗨。

这种思维惰性让人在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难以达到思考的深刻。娱乐化的方式消解的是短暂的情绪负担,提供的是瞬间的解药,而问题背后的严肃性和复杂性仍然不应该被雪藏

当然了,人们更习惯的方式或许还是虽然嘴上口嗨,但实际都在默默消化和承担一切。

毕竟,这才是多数人的生活写照。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