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8分钟前

瑞博生物,港股“输血”

文丨牛刀财经 NiuDaoCJ,作者 | 苏芮,美编丨李成蹊

2025 年 11 月,成立十八载的瑞博生物再度更新港股招股书,自 2020 年折戟科创板已过去五个春秋。

作为国内小核酸药物领域的 " 拓荒者 ",这家企业头顶 " 全球最大 siRNA 药物管线之一 " 的光环,手握与勃林格殷格翰等国际巨头的重磅 BD 合作协议,却始终未能摆脱 " 研发无上市产品、盈利靠融资输血 " 的发展困境。

此次港股 IPO,不仅是瑞博生物寻求资金 " 续命 " 的无奈之举,更折射出创新药企在小核酸赛道 " 高潜力 " 与 " 高风险 " 并存的生存现状:

当资本热度逐渐消退,商业化进程却举步维艰,老牌 Biotech 该如何打破 " 融资 - 烧钱 - 再融资 " 的恶性循环?

01 财务困局:七年 IPO 之路背后的 " 失血 " 与 " 输血 " 博弈

瑞博生物的财务报表,堪称创新药企 " 烧钱模式 " 的典型样本。2023 年营收仅 4.4 万元,2024 年凭借与齐鲁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的 BD 合作跃升至 1.43 亿元,看似实现 " 从 0 到 1" 的突破,实则收入高度依赖少数合作伙伴。

2024 年勃林格殷格翰一家贡献超 70% 营收,这种 " 单一大客户依赖症 " 暗藏巨大风险:若合作方因临床试验失败或战略调整终止合作,收入将面临断崖式下滑。

更严峻的是,收入增长远难覆盖亏损:

2023-2024 年净亏损分别达 4.37 亿元、2.81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仍亏 9777 万元,两年累计亏损超 7 亿元,相当于将 2015-2025 年累计 18.29 亿元融资的近四成亏蚀殆尽。

资金链的紧绷更凸显其 " 续命 " 紧迫性。2024 年末,瑞博生物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 1.68 亿元,同期负债总额却攀升至 7.62 亿元,净资产首次转为负数(-1.11 亿元),陷入 " 资不抵债 " 的危机。

2025 年上半年虽靠新融资使净资产回正至 0.59 亿元,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如同 " 造血功能衰竭 " 的病人,只能依赖外部输血维持生命。

招股书中 " 预计未来仍需大量资金 " 的表述,直白揭示了其赴港上市的核心诉求,在现有融资渠道逐渐收窄、估值从 48.7 亿元回落至 35.8 亿元的背景下,港股成为其获取研发与运营资金的最后 " 救命稻草 "。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 " 输血依赖 " 已形成恶性循环。为维持管线推进,瑞博生物不得不持续融资,而频繁融资又导致股权稀释、估值波动;BD 合作虽能短期改善营收,却需让渡核心产品权益与未来收益,长期来看削弱了自主商业化能力。

2023 年将 RBD7022 授权给齐鲁制药,2024 年与勃林格殷格翰合作开发 NASH 疗法,虽换来近 7 亿元首付款与超 20 亿美元里程碑款项预期,但也意味着其在心血管、代谢疾病等核心领域的收益被分摊,自主产品上市后的盈利空间被压缩。

02 研发迷思:" 广撒网 " 管线与 " 轻核心 " 投入的战略失衡

作为小核酸药物领域的 " 先行者 ",瑞博生物构建了覆盖心血管、代谢、肾病等领域的庞大管线:6 款药物进入临床,20 余个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堪称 " 全球最大 siRNA 管线之一 "。

但管线的 " 广度 " 并未转化为竞争的 " 深度 ",反而暴露其研发策略的致命短板:资源分散导致核心产品推进缓慢,投入失衡削弱商业化竞争力。

从临床进展看,瑞博生物在关键赛道已落于人后。核心产品 RBD4059(靶向 FXI 的 siRNA)是全球首款血栓性疾病 siRNA 药物,却仍停留在 II 期临床;而诺华同靶点产品已进入 III 期,领先至少 1-2 年研发周期,若诺华率先获批,瑞博生物将错失先发优势。

另一核心产品 RBD5044(靶向 APOC3 的 siRNA)作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的同类药物,也面临跨国药企与国内同行的双重挤压。

圣诺医药 STP705 通过中美双报加速推进,更易抢占全球市场。这种 " 起大早赶晚集 " 的局面,源于其 " 广撒网 " 的管线布局:

将有限资源分散至三十余个项目,每个项目获得的投入被摊薄,难以集中力量突破核心赛道。

研发投入的结构性失衡更触目惊心。2023-2025 年上半年,瑞博生物总研发开支累计约 7.3 亿元,看似投入不菲,但核心产品研发占比仅 19.1%、12.3%、25.9%,累计仅 1.28 亿元;同期行政开支却高达 2.26 亿元,远超核心研发投入。

反观同行劲方医药、映恩生物,核心产品研发投入占比均超 70%,将资源集中于关键项目。瑞博生物 " 重行政、轻研发 " 的模式,不仅导致核心产品进展滞后,更浪费了小核酸赛道的黄金发展期。

当前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正以 14.3% 的复合增速扩张,预计 2033 年达 467 亿美元,若瑞博生物仍无法加快核心产品推进,恐将在行业爆发期错失红利。

生产能力的缺失进一步加剧商业化焦虑。成立十八年,瑞博生物始终未建立自主生产基地,临床样品完全依赖外包,而国际巨头如 Alnylam 早已实现 siRNA 原料药规模化生产,构建 " 研发 - 生产 - 商业化 " 完整链条。

对于小核酸药物而言,生产工艺直接影响成本控制与供应链稳定性,外包模式不仅推高生产成本,更可能因产能不足、质量波动延误临床与上市进程,成为其商业化路上的 " 致命短板 "。

03 行业镜鉴:小核酸赛道 " 破局 " 需跨越三重门槛

瑞博生物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创新药企在小核酸赛道发展的缩影。

小核酸药物作为 " 第三次制药浪潮 ",虽前景广阔,但面临 " 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 " 的行业共性挑战,企业要实现从 " 管线潜力 " 到 " 商业化盈利 " 的跨越,需突破三重核心门槛。

第一重门槛是 " 聚焦核心,拒绝摊饼 "。

小核酸药物研发需巨额资金与长期投入,中小企业若盲目追求管线广度,必然导致资源分散。国际巨头 Alnylam 凭借聚焦罕见病与心血管领域,以 Patisiran、Givosiran 等几款核心产品实现盈利;国内圣诺医药也通过集中资源推进 STP705 等关键项目,快速抢占市场。

瑞博生物需收缩管线,将资源集中于 RBD4059、RBD5044 等具有先发潜力的核心产品,加速临床进展,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突围。

第二重门槛是 " 平衡 BD 与自主,避免权益流失 "。

BD 合作是创新药企获取资金与资源的重要手段,但需把握 " 合作 " 与 " 自主 " 的平衡。瑞博生物将核心产品授权给齐鲁制药、勃林格殷格翰,虽短期改善财务,却让渡了大中华区权益与全球收益分成,长期来看不利于自主品牌建设。

反观百济神州,在与诺华合作泽布替尼海外商业化时,仍保留核心市场控制权,既获得资金支持,又维持自主运营能力。

瑞博生物未来的 BD 合作,需更注重 " 权益换资源 " 而非 " 权益换现金 ",确保在关键市场的主导地位。

第三重门槛是 " 构建全产业链能力,摆脱外包依赖 "。

小核酸药物的生产工艺复杂,自主生产能力是控制成本、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关键。Alnylam 通过自建生产基地,将原料药成本降低 30% 以上,显著提升盈利空间;国内歌礼制药也布局自主生产,为商业化奠定基础。

瑞博生物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自主生产基地建设,突破 " 研发 - 生产 " 脱节的瓶颈,否则即便产品获批,也可能因生产问题错失市场机遇。

结语:IPO 不是终点,商业化才是真正考题

对于瑞博生物而言,港股 IPO 或许能解短期资金之困,但绝非 " 救命稻草 "。

十八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抓住了小核酸赛道的风口,却在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屡屡失速。核心产品进展滞后、研发投入失衡、生产能力缺失,这些问题并非靠一次 IPO 就能解决。

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期待,最终将回归到 " 产品能否上市、能否盈利 " 的本质,若瑞博生物在 IPO 后仍无法加快核心产品推进、改善盈利结构,即便获得资金 " 续命 ",也难以改变 " 烧钱 " 的命运。

瑞博生物的故事,也为国内创新药企敲响警钟:

在小核酸等前沿赛道," 管线多、融资多 " 不等于 " 竞争力强 ",唯有聚焦核心、平衡投入、构建全产业链能力,才能从 " 资本宠儿 " 转变为 " 行业强者 "。

港股 IPO 是其新的起点,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文章图片来源:unsplash、招股书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