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吴桂琴的演讲节选:
下图的这只毛茸茸的小鸡,叫做 " 京粉 6 号 ",别看它看起来普普通通,其实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自主培育的蛋鸡品种,具备中国特色、世界独有的基因优势,更是全球首个实现 700 天产 500 枚蛋的超高产蛋鸡。

今天就让我们从这只小鸡说起,一起回顾这段关乎每个人 " 吃蛋自由 " 的中国蛋鸡科技突围史。
为何必须突破
" 商业蛋鸡 " 种源困境?
很多人可能都非常疑惑,农村里很多人都养鸡,为什么还要长期从国外引进 " 商业蛋鸡 " 呢?关键在于主要性能相差特别大。
家里养的鸡一般是 " 地方土鸡 ",虽然鸡肉香、蛋味浓,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产蛋量极低——一年最多产 180 枚蛋,且受季节影响大。而商业蛋鸡是经科学选育的 " 专业产蛋选手 ",年产蛋量能稳定在 330 枚以上,同时还具备耗料少、抗病性强等优势,能完美适配规模化养殖需求。可以说,没有这些 " 高科技鸡 ",就没有如今稳定、平价、充足的鸡蛋供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鸡蛋消费国,每年要消耗近 4000 亿枚鸡蛋,但在 2003 年前后, 80% 以上的商业蛋鸡种源都要依赖进口,产业风险显而易见。

数量不自由:对方想给多少就给多少,旺季时根本供不上货;
价格不自由:每批种鸡价格说涨就涨,国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时间不自由:引种周期长达半年,一旦对方延迟发货,养殖场就可能面临 " 断档 ";
技术不自由:国外对核心技术严防死守,进口种鸡血缘不纯,仅能用于扩繁,无法用于育种,国内企业花高价购买的 " 祖代种鸡 ",用途被严格限制。
这些处处受限的被动局面,让育种科研人员们意识到,没有自主种源,我们有再大的消费市场、再完善的销售渠道,都是 " 捧着金碗要饭吃 " ——一旦断供,全国鸡蛋价格可能暴涨,老百姓的 " 吃蛋自由 " 随时都会落空。
蛋鸡育种: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攻坚
不少人以为 " 育种 " 就是 " 找好鸡下蛋孵化 ",实则不然。蛋鸡育种是一场 " 与时间比赛的科学实验 ",每一步都需攻克无数难关。
1
育种 " 基本功 ":
十年坚守,用指尖丈量百万枚鸡蛋
培育优质蛋鸡,首要任务是筛选 " 核心种鸡 "。2008 年自主育种初期,缺乏自动化设备,科研人员只能扎根大山深处的核心场,与 3 万只种鸡 " 同吃同住 ",每天手工记录每只鸡的产蛋数量、蛋重、蛋壳颜色,甚至体重、羽毛状态等数据,确保掌握种鸡的完整性能表现。
为了保证种鸡纯种无病原,每一家都要按 " 系谱 " 孵化,雏鸡出壳后立即检测禽白血病和鸡白痢病原,只要 1 只鸡检测呈阳性,同系谱种鸡便全部淘汰。

曾有一次纯系出鸡时,百十号人在孵化厅连续奋战 20 多小时,完成记录、免疫、检测等工作,直至次日晨光初现,才将合格雏鸡送往育雏场。这样的坚守持续了 10 年,科研人员用指尖丈量几百万枚鸡蛋,用纸笔记录上百万组数据 —— 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为后续育种筑牢了基础。
2
突破 " 卡点 ":
打破国外基因芯片垄断
2014 年,育种工作遇到 " 天花板 ":传统育种依赖 " 表型选择 "(即通过外观、产蛋量等外在表现选种),准确率低、周期长,培育一个品种需 10 年以上;而国际上已采用 " 基因组育种技术 ",通过基因芯片 " 读取鸡的基因 ",快速筛选出具备 " 高产、抗病 " 基因的个体,效率是传统方式的 3 倍以上。
但当时全球蛋鸡基因芯片被国外垄断,不仅检测成本高昂(每只鸡 1300 元,相当于 10 只鸡的养殖成本),且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国外芯片基于海兰、罗曼等国外鸡种设计,2/3 的 " 基因位点 " 不适配中国蛋鸡(中国蛋鸡经 20 多年独立选育,遗传背景、产蛋性能、环境适应性与国外品种差异显著);二是芯片需从国外预订,周期长达 3 个月,一旦遇到贸易摩擦,随时可能断货。
3
自主创新:
从 " 凤芯壹号 " 到 " 液相芯片 "
核心技术无法外购,科研团队决定自主攻关,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杨宁教授团队,在政府 "863" 计划和北京市项目支持下,分两步实现突破:

第二步:攻克生产环节依赖的难题。" 凤芯壹号 " 虽然实现了设计自主,但生产仍需依赖国外工厂。2018 年,国外厂商突然提价,要求 "1 万张起订 " 且每张涨价 35 元。针对这个变化,科研团队继续攻关,最终研发出 " 液相芯片 ",实现设计、生产、检测全环节自主可控,成本再降 42.6%,检测周期从 3 个月缩短至 15 天。
有了自主芯片,育种效率大幅提升:过去筛选 " 高产鸡 ",需等鸡产蛋一年才能根据产量判断;如今雏鸡刚出壳,采一滴血提取 DNA,通过基因芯片检测 30 天,就能判断其是否具备高产基因——科技让育种实现 " 精准定位 "。

2019 年,京粉 6 号诞生,这标志着中国蛋鸡育种从 " 跟跑 "" 并跑 " 变成了 " 领跑 " 的跨越。这只鸡的成功,背后是我们用 20 年搭建的 " 自主育种体系 " ——这才是实现中国人 " 吃蛋自由 " 底气所在。
从 2009 年在人民大会堂发布的京红 1 号、京粉 1 号,到 2012 年的京粉 2 号,2016 年的京白 1 号,再到 2019 年的京粉 6 号,已培育 5 个京系蛋鸡、3 个沃德肉鸡品种,形成适配不同区域、满足不同需求的品种矩阵。截至 2024 年底,京系蛋鸡累计推广 78 亿只,占国内市场份额 60%,意味着中国人每吃 2 枚鸡蛋,至少有 1 枚来自京系列;2023 年," 京红 1 号 "" 沃德 188" 还出口至非洲坦桑尼亚,实现中国自主培育畜禽品种首次走出国门,完成从 " 引进来 " 到 " 走出去 " 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蛋鸡的自主育种之路,是一场从追赶到引领的科技长征。
策划制作
演讲人丨吴桂琴 北京市劳模、正高级畜牧师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一起涨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