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凤凰网财经》访谈中直言:" 如果将来市场只剩 5 家车企,我更愿意是兄弟的公司。"

这句话放在当下车企老板们隔空互怼成常态的背景下,听起来确实有些与众不同。毕竟在这个互相拆台都不稀奇的年代,主动称竞争对手为 " 兄弟 ",要么是真感情,要么就是深谙生存智慧。
这对 " 兄弟 " 的相处方式,确实不太一样。
去年何小鹏在发布会上直接晒出与雷军的微信聊天记录。雷军兴致勃勃地安利小米 YU7 的 24 小时耐力挑战,何小鹏礼貌回应 " 有意思,好点子 ",转头就让小鹏 P7 去刷了同款测试——最终跑出 3961 公里,比小米 YU7 的 3944 公里多出 17 公里。

说到交情,这两人确实是真 " 老相识 "。从 2006 年雷军个人投资 UC 浏览器,到 2018 年何小鹏斥资 1 亿美元认购小米股票,再到顺为资本连续多轮投资小鹏汽车——这段跨越近二十年的关系,用雷军自己的话说就是:" 同在一个江湖,不能只有打打杀杀,也应该还有兄弟情谊。"
但兄弟归兄弟,该卷的业绩一点没落下。刚出炉的 10 月交付数据显示,小米与小鹏在 2025 年 10 月交付量均突破 4 万台:小鹏汽车交付 42,013 台,小米汽车交付也超 4 万,创历史新高。这分明是 " 嘴上叫兄弟,报表见真章 "。

就连产品布局都透着默契。小鹏 P7+ 专注 15-20 万级市场,连续多月蝉联销冠;小米 SU7 则稳坐 20 万以上价位段宝座。一个深耕智能驾驶,一个死磕用户生态,看似赛道重叠,实则各有所长。
这种独特的 " 竞合关系 ",在当下的车市淘汰赛中显得尤为明智。何小鹏、雷军、李想等行业大佬都预测,中国车市最终会像手机行业一样,由少数几家主流玩家占据大部分份额。面对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与其和陌生对手互相消耗,不如和知根知底的 " 兄弟 " 来一场 " 有底线 " 的竞争。
他们的实际操作也确实聪明:小鹏 G7 与小米 YU7 故意错开发布时间,避免正面冲突;据说两家还曾联手与电池供应商谈判,共同压低采购成本。这种 " 既竞争又合作 " 的玩法,在价格战一触即发的当下,确实显得难能可贵。

何小鹏预测 2025 年初将爆发 " 疯狂价格战 ",但长期来看,懂得 " 有序竞争 " 的企业更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他们用行动证明:竞争不一定要你死我活,也可以是你追我赶,共同把行业的蛋糕做大。
毕竟,如果未来真的只剩 5 家车企,谁不希望隔壁坐的是个能互相递扳手,而不是捅刀子的呢?至于这对从互联网转战造车的 " 兄弟 ",最终能否双双挺进决赛圈,还是让市场来给我们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