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7分钟前

5 万亿算力帝国:英伟达凭什么碾压苹果、微软 ?

文 | NEXT 趋势

10 月 29 日,英伟达市值达到 5 万亿美元,成为历史上第一家实现这一里程碑的公司。当日美股收盘时,其股价上涨 2.99% 至每股 207 美元,总市值达到 5.03 万亿美元。

这家卖芯片的公司,把苹果和微软,甩在了身后。

当整个行业都在为 AI 泡沫争论不休时,英伟达交出了另一份答卷:未来六个季度,仅 Blackwell 和 Rubin 两款芯片,预计收入将超 5000 亿美元。

这个 5 万亿的算力帝国,地基是 2000 万颗 GPU 订单,蓝图是 AI 工人。飞轮已经转了起来。

帝国版图

这种增长是踩着油门的。从 4 万亿到 5 万亿,英伟达只用了 113 天,三个多月,刷新了全球纪录。

回顾其增长时间线:2022 年 11 月,它才 4000 亿;2023 年 5 月,1 万亿;2024 年 2 月,2 万亿;2024 年 6 月,3 万亿;2025 年 7 月,4 万亿。从 5 千亿到 5 万亿,它走了四年零四个月。

同期,老巨头们显得有点慢。微软 8 月刚摸到 4 万亿门槛,现在 4.03 万亿。10 月 29 日同一天,苹果也总算挤进了 4 万亿俱乐部。

5 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德国和日本 2024 年全年的 GDP,加起来没它多。英国、法国、德国的股市总市值,也输了。它正追赶印度股市的 5.3 万亿。拿它和美国 2024 年的 GDP 比,大概占了 16%。

一个公司,干翻了几个老牌帝国。

行业内部,更没法玩了。

英伟达 5.03 万亿的盘子,比 AMD、Arm、ASML、博通、英特尔、拉姆研究、高通和台积电的市值加起来还要大。

最关键的是,英伟达是一家 To B 公司。历史上,市值榜首都是 To C 公司。英伟达只赚 B 端的钱,然后把 C 端的世界远远甩开。

分析师们说,他们是整个 AI 交易的基石。英伟达在搞 AI 产业链闭环,从 GPU 硬件、平台、软件到网络,全都要。

英伟达提供了全球绝大多数 AI 算力,并把 AI 塞进通信、能源和数据中心。它成了 AI 的水电煤。

增长飞轮

华盛顿 GTC DC 大会上,黄仁勋说,Blackwell 和 Rubin 芯片正推动公司进入前所未有的销售增长周期。

他放了话:未来六个季度,这两款芯片的可见收入,预计超过 5000 亿美元。

底气是 2000 万颗 GPU 的订单。

上一代 Hopper 芯片,从 2023 年到 2025 年,整个生命周期,总共才卖了 400 万颗。Blackwell 刚起步,订单就是 Hopper 一辈子的 5 倍。Hopper 的时代,结束了。

外界总在念叨 "AI 泡沫 "。黄仁勋反驳说,AI 产业正从试验到成熟。标志很简单:客户愿意为模型付费。这说明良性循环已经启动。

这个循环的逻辑很直白:AI 模型变强 - 客户掏钱 - 产生利润 - 利润被砸回去买更多算力 -AI 变得更强 - 吸引更多客户。

飞轮,就这么转起来了。

踩油门的,是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他们正砸重金建 AI 数据中心。相关研究机构的观点是,虽然用户端变现还不明朗,但云厂商和主权资本的钱,没停。

高盛的数据更吓人:2025 年到 2027 年,AWS、微软、谷歌、Meta、甲骨文这五家,总资本支出预计接近 1.4 兆美元。而在 2022 年到 2024 年,这个数字是 4850 亿美元。三年,翻了 3 倍。

买家不止云厂商。英伟达宣布,要和美国能源部合作建 AI 超级计算机,塞进 10 万个 Blackwell GPU。OpenAI 也签了意向书,计划部署至少 10GW 的英伟达系统。

需求溢出,上下游都吃饱了。AI 服务器、光模块、液冷市场都在涨。富士康就说,业绩增长是 AI 服务器拉动的。

但钱花得这么猛,市场也怕重资产陷阱。问题在于 AI 落地:用户觉得可替代性高、使用频率不连续;企业认为成本太高,ROI 算不清。大家都在探索期。

黄仁勋有另一套逻辑。他说,世界上成本最低的 Token,就是用最昂贵的计算机生成的。机器越贵,成本越低。

这套逻辑叫 " 极端协同设计 ":必须把芯片、编程模型和算法绑在一起,才能指数级增长。英伟达的目标是 10 倍性能、10 倍低成本。

只要最贵的机器能带来最低的成本,这个局就能一直玩下去。

新工业革命

登顶 5 万亿后,外界关心的是英伟达将如何在 AI 掀起的新工业革命中继续创新和引领。

对此,黄仁勋的答案是 " 再工业化 "。

他表示,AI 正推动从制造、能源到医疗、交通等各行各业的再工业化,并且算力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而英伟达的使命就是构建支撑这一转变的基础设施,使人工智能成为社会长期增长的引擎。

在他看来,机器人、汽车等都属于物理 AI 范畴,这是 AI 的下一个阶段。AI 将从理解图像和文本,迈向理解环境、动作的三维世界,使其可以在数字世界中运行物理世界。

黄仁勋以富士康正在休斯敦建设的机器人生产基地为例,描绘了其运转方式。

工厂先在开发平台里数字化诞生,再到系统里训练机器人 AI,最后人机协同。他定义这种设施为 AI 工厂:一个只运行 AI、高效生产 Token 的地方。

AI 工厂的革命性在于它点破了 AI 的经济学本质。黄仁勋认为,过去的软件行业是关于创建工具的,例如 Excel,人们知道它们是工具,因为是人在使用它们。

而 AI 不是一个工具,AI 是工作者,是生产力的主体。这使得 AI 能够参与此前 IT 工具无法触及的全球经济领域。

黄仁勋形容 AI 正将全球工厂转变为智能思考机器,即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引擎。

" 再工业化 " 的 B 面,是地缘政治。黄仁勋直言电信是国家安全的命脉。为此,英伟达掏了 10 亿美元,和诺基亚共研 6G AI 平台,未来的基站,要用 NVIDIA Arc 架构。

这 10 亿美元的算盘,叫 "AI on RAN",就是 " 把 AI 算力建到通信基站上 "。黄仁勋的目标是,用 6G 和 AI 升级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建立一个 " 边缘工业机器人云 ",把云计算延伸到基站边缘。

最终,黄仁勋要把英伟达打造成未来世界的连接者。

他拉着礼来搞药物研发,拉着优步搞自动驾驶,还发布了连接量子与 AI 超算的 NVQLink 系统,推动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应用。

黄仁勋认为,人类正处在 AI 工业革命的黎明。未来的进步,取决于国家扩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能力。

黄仁勋的 " 再工业化 ",本质是把算力从工具变成了生产要素。

当 AI 不再是工具,它就能染指百万亿美元的传统经济版图。

泡沫的担忧还在,但英伟达已经把自己和水电煤、国家安全、以及下一个工业时代,绑在了一起。

5 万亿之后,英伟达的未来,就是所有人的未来。

黄仁勋的革命,才刚开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