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10分钟前

每英里成本 0.1 美元!Cybercab 来了,会成马斯克之饼吗?

去年 10 月份,马斯克在 "WE,ROBOT" 发布会画下的 " 大饼 " 令人印象深刻:两款无人驾驶汽车与机器人不仅未见量产迹象,商业化落地更是遥遥无期。

没有人会高估马斯克的 " 画饼能力 ",但你不能低估他背后的财力。

就在特斯拉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他正式定调:" 产能扩张的最大来源将是 Cybercab,它将于明年第二季度投产。" 如今,特斯拉已经在弗里蒙特测试赛道推进实车测试与安全评估,以实际动作加速项目落地。

但质疑声随之而来:以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水平,真的能支撑起 Cybercab 的量产与运营吗?要知道,这款新车是没有后视镜、方向盘、操作杆、踏板等所有人工操控装置,是一款纯粹为自动驾驶而生的 " 零干预 " 车型。

图源:微博 @特斯拉

或许是为了 1 万亿美元的薪酬,马斯克要开始发力了,只是要清醒的是,马斯克并非百发百中,就比如特斯拉的电动皮卡 Cybertruck,年销仅 2 万辆,现实情况远不如预期,而且后推出的入门版存活五个月后便草草下架。

这不禁让人深思:特斯拉 Cybercab 究竟能引领行业潮流,还是沦为又一款 " 炮灰 "?

马斯克为特斯拉 Cybercab 勾勒的蓝图远不止自动驾驶,在他的设想中,未来人们拥有多辆 Cybercab 后,闲置时可以通过将车辆共享到出行平台运营车队,靠 " 顺风车与网约车融合 " 的共享模式让车自己 " 打工赚钱 ",可惜这份 " 让资产自动生财 " 的美好设想还没有实现。

而这一切设想的核心前提,正是特斯拉 "FSD 完全体 " 的商业化落地。

特斯拉人工智能软件副总裁阿肖克埃卢斯瓦米透露,目前特斯拉在奥斯汀和旧金山的 Robotaxi 车队,累计行驶里程已分别超过 25 万英里和 100 万英里,再叠加全球私人用户的 FSD 实际体验数据,其智驾系统已积累起庞大的真实路况数据库。

从数据维度看,似乎已具备支撑 Cybercab 下线的基础条件,但现实进度仍显滞后。

当前特斯拉在奥斯汀、旧金山部署的 Robotaxi,均需配备安全监控员,其中奥斯汀的安全监控员会坐在乘客位,旧金山的则在驾驶位,核心作用是随时操作紧急关闭装置,以应对突发状况。而 Waymo 和中国的 " 萝卜快跑 ",早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运营。

不过这一现状或有望改变,近日马斯克宣布,预计今年年底前,特斯拉 Robotaxi 将在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投入运营,且奥斯汀大部分区域的 Robotaxi 将不再需要安全驾驶员。

这种 " 无方向盘设计却离不开人类守护 " 的反差,恰恰说明 FSD 还没达到独当一面的水准。即便推进计划明确,特斯拉 FSD 的技术稳定性与安全性饱受质疑。

据外媒 " 福布斯 " 报道,特斯拉 Robotaxi 在奥斯汀测试时已经发生多起事故,包含追尾、被追尾、剐蹭等等,暴露出现有技术的安全短板。

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运行核心逻辑可简化为两点:一是对周边环境的检测能力足够精准,二是拥有足够丰富的真实路况数据优化系统。

特斯拉始终坚定采用 " 纯视觉路线 ",仅依靠摄像头收集视觉信息,这一技术路径本身决定了车辆的环境检测能力存在天然上限,比如暴雨、雨雾等极端环境下被遮挡导致的视觉识别偏差,横穿马路的行人或路面掉落的大型障碍物等等,从而可能引发预期功能安全性问题。

搭载 FSD 的特斯拉 Robotaxi 还有 " 人工接管 " 这条退路,但完全没有任何操控接口的特斯拉 Cybercab 就必须具备 100% 的自主处理能力。

所以,这就要求特斯拉 Cybercab 必须用海量数据持续优化算法,换而言之其技术成熟仍需跨越漫长的验证周期,以确保算法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决策。

为了确保车辆能顺利到达目的地,特斯拉还计划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来支持远程人工接管。在官方的招聘启事中提到,特斯拉需要 " 远程操作员 " 将利用先进 VR 装置,将自己 " 传送 " 至车辆所在的世界中,以远程执行复杂和精细的任务。

图源:特斯拉官网

VR 远程接管技术是特斯拉 Cybercab 的兜底方案,但官方始终未公开响应延迟数据与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表现,在自动驾驶领域,毫秒级的延迟,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这些核心数据的缺失,让这份保障更像一张 " 空头支票 "。

Cybercab 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 " 无方向盘自动驾驶 " 的实战检验,"Cybercab 明年第二季度投产 " 的目标不过是解决 " 能不能造出来 " 的问题,但量产是 " 能不能稳定、低成本造很多 " 的系统工程,这背后藏着多重未破的难题。

就连 Waymo 都未敢轻易舍弃操控接口,特斯拉就给 Cybercab 定下投产时间表,与其说是推动行业的 " 拐点突破 ",倒更像一场吸引眼球的 " 技术噱头 "。

当然了,技术还不够成熟从来不代表不是未来趋势,但成本始终是制约行业发展与服务普及的关键因素。

马斯克预计,特斯拉 Cybercab 无人驾驶出租车成本将低于 3 万美元,成本会降到 0.1 美元每英里左右,而现在的交通成本大概在 1 美元每英里左右,Waymo 的成本仍高达每英里 3~5 美元,是马斯克目标的 30~50 倍。

再看国内玩家,百度 " 萝卜快跑 " 的定价逻辑与网约车趋同,包含起步价、时长费及里程费,但在无补贴场景下,价格比普通网约车高出约 40%,性价比优势尚未凸显。

图源:萝卜快跑

特斯拉的成本优势若落地,将直接形成 " 比公交便宜、比网约车便捷 " 的极致性价比,彻底改写出行市场的价格规则。对价格敏感的通勤人群而言,选择 Cybercab 的成本可能仅为现有网约车的 1/20,凭借这一优势足以快速抢占主流市场份额。

显然,0.1 美元每英里的成本目标,正是 Cybercab 敲开 Robotaxi 商业化大门的 " 金钥匙 ",而极致的成本优势要转化为实际盈利," 规模化运营 " 是必经之路。

如果按照特斯拉为其设定的 1 万亿美元薪酬方案来看,马斯克的核心考核指标之一是 " 未来十年内实现 100 万辆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 "。

为实现规模与盈利的平衡,特斯拉规划了 " 自有车队 + 个人车主共享 " 的轻资产模式,对个人车主接入 Robotaxi 的车辆抽成 20%~50%。按行业中性假设(自有车队占比 20%、个人共享车队占比 80%、抽成比例 30%、年均新增 10 万辆)测算,每辆 3.3 万美元的 Cybercab 每年可贡献约 0.9 万美元的利润(基于 3.3 万美元单车基础利润推算)。

电车通基于上述参数,通过 AI 模型测算得出:100 万辆 Robotaxi 十年累计净利润可达 759 亿美元。

数据来源:豆包|制表:电车通

换而言之,相比传统车企和传统自动驾驶企业,特斯拉的估值将更多依赖稳定的长期现金流,而非短期整车销量和服务费用,从而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

但从行业发展本质来看,Robotaxi 绝非小众的 " 技术炫技场 ",而是终将走向大众的民生服务。现阶段,这场转型已进入 " 成本竞速 " 阶段:Waymo 通过简化激光雷达方案持续压降硬件成本,百度则通过优化车队调度与运营效率摊薄边际成本,行业玩家们都在 " 降本 " 赛道上全力冲刺。

特斯拉的激进之处,不过是将行业的 " 隐性目标 " 摆上了台面,将所有人追求的 " 隐性降本目标 " 具象化为 0.1 美元 / 英里的明确数值,直接为这场成本竞赛划定了终极终点线,只是受限于技术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低成本的未来并非唾手可得。

特斯拉 Cybercab 正在突破出租车、网约车的行业边界,通过 " 自有 + 共享 " 模式重构出行逻辑,但能否规避其 " 概念狂欢后沦为炮灰 " 的宿命,绝非仅取决于技术落地进度与政策准入门槛,马斯克本人的 " 信任资产 ",也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变量。

迄今为止,马斯克因多次技术目标跳票已积累显著 " 信任赤字 ",比如 FSD 迭代进度不及预期,多款产品的价格高于起初的口头设定。一次次 " 画饼难充饥 " 的操作,让不少消费者对 Cybercab 的技术可靠性、成本目标可行性乃至最终落地能力,都打上了深深的问号。

被多次试探后的消费者,对 " 马斯克式承诺 " 的免疫力已越来越强。如果特斯拉 Cybercab 再出现目标落空的情况,市场耐心或将彻底耗尽。

与其空谈 "0.1 美元 / 英里 " 的成本神话,特斯拉不如先公开 FSD 在复杂场景下的真实测试数据,而不是用激进的口号来吸引流量。

(封面图源:微博 @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