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然,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 20cm 的高度差。但如何在符合安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保障 8500 万残疾人与 3 亿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早已不是 " 少数群体 " 的附加题,而是社会文明的必答题。
今年 5 月,民航局发布的《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提出,坚持用户导向。重点聚焦机场服务场景特征,在重点保障残疾人出行需求的同时,兼顾老年人、伤病旅客、与婴幼儿同行旅客、携带大件行李旅客等群体在抵离机场、候机、登机等环节中的实际困难,以通用设计提升服务包容性和友好性,推动运输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从 " 满足基本需求 " 向 " 促进融合共享 " 迈进。同时,《指南》聚焦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服务三方面内容,推动打造兼顾硬件设施和软性服务的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
此次事件中,深圳机场的快速回应和立行立改值得赞赏,但公共服务的完善不能总是依赖 " 名人效应 " 推动。
毕竟,无障碍建设从来不是 " 面子工程 ",而是民生工程。落差能否消除,考验的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更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温度与包容性。期待更多公共场所跳出无障碍环境 " 有没有 " 的初级认知,迈向 " 好不好 " 的品质升级,让每一项设施都承载善意,每一次服务都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