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车企“偷换”电池背后: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

近期两家动力电池厂在同一时间发生电芯产能不足问题,引发市场关注。这是供需情况反转的信号,还是偶发事件?

近日,上汽 MG4530 智趣版开启交付,有媒体发现这款车搭载的动力电池从此前公示中的瑞普兰均电池悄悄被换成了宁德时代电池。巧合的是,中创新航也被曝出由于产能不足,此前由其供货的智界部分车型将调配一批宁德时代 82 度电池(三元锂离子 + 磷酸铁锰锂混合)。

两个性质类似的事件,让 " 车企是否可以随意更换动力电池 " 成为热议话题,此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对自身权益能否被合理保障的担忧。另外,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一个共同点是均更换了宁德时代电池,这又是为什么?看似简单的表象之下,或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行业趋势变化。

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

上汽 MG 和智界汽车同时被爆悄悄更换了电池,而他们给出的原因都是动力电池供应商产能不足。

对于短期更换动力电池供应商,上汽 MG 品牌总经理陈萃回应,为了守住 10 月交付承诺,在电池产能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向宁德时代采购电池。

公开资料显示,上汽 MG4 于今年 8 月底上市。在此前新车公示信息中,MG4 中低配车型采用瑞浦兰钧电池,CLTC 续航 437km 至 530km。顶配车型搭载上汽清陶半固态电池,CLTC 续航 530km。新车限时补贴价 6.58 万元至 9.98 万元,正式售价 6.88 万元至 10.28 万元。根据官方消息,上市前 24 天全新 MG4 预售订单已突破 4.5 万辆。

今年 9 月,MG 品牌发布 " 全新 MG4 安心交付承诺 ",宣布 15 天大定锁单超 26,000 张,远超 15,000 辆的月均产能预估。目前,上汽乘用车生产基地已启动三班制生产模式全力提升产能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加速生产、加速发运、加速交付。当时,MG4 的整车生产速度已经 " 拖了后腿 "。

至 9 月 22 日,全新 MG4 上市 24 天实车交付突破 1 万辆,显示出新车上市初期热销的状态。然而,原本承诺 10 月开始交付的 MG4530 智趣版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出现了 " 产能不足 " 的问题。

智界品牌旗下的 S7、R7 的低配版车型也面临相似的问题。公示信息显示,S7、R7 的低配版车型搭载中创新航 82 度电池包,中高配车型搭载宁德时代 100 度电池包。如今,由于中创新航 " 产能不足 ",低配版车型不得不短期更换为宁德时代电池包。

行业媒体报道称,鸿蒙智行人士表示,两品牌电池的性能、使用寿命及功能均符合华为 " 巨鲸 " 电池平台标准,质保政策保持一致。据知情人士表示,此举旨在加快交车,保障用户享受国家购置税减免政策(今年减 3 万,明年减 1.5 万)。该人士还称,宁德时代电芯成本高于中创新航,车辆售价保持不变。

对此,一位接近中创新航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中创新航现在的确有些供不应求,另外最主要的是宁德这个混排包除了华为没有其他人用,有库存,需要消化。因为缺货,华为临时用宁德的产品顶 1 到 2 个月,等中创新航新的产能释放。另外中创新航的电池是纯三元,性能、寿命上肯定要好得多,用华为自己人的话说,谁买到中创新航的电池谁赚到。"

对于为何会出现产能不足的情况,上述人士指出是因为 "(产品)卖得好,华为的产品规格要求也比较严格,产线的改造和认证也需要时间 "。

一位宁德时代人士否认了上述说法," 客户怎么可能因为你的东西消化不了就切(用)你的,这从逻辑上也说不通 "。

在这两起事件中,企业方的说法都是产能不足。但有行业第三方人士对此表示质疑。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表示:" 车企给出的理由,我觉得有些牵强。原因应该不是这样的。因为现在所有人基本上都知道动力电池的产能是过剩的。再一个,电池生产是根据订单来的,你有多少订单我就准备多少材料,我什么时间生产都是有规划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你要电池的时候,我交不出来,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可想象。你如果都是这样对客户,谁会用你的电池?"

墨柯认为,核心原因可能是现阶段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产品更具性价比,使得车企作出了这个改变。

至于业内广泛讨论的车企临时更换电池是否向工信部进行了备案,经济观察报向两家车企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应。不过,多位行业人士均认为,车企更换电池供应商应该都进行了提前备案。

" 电池跟每个车型的配套都要上公告,都要去工信部装备中心备案,是不能随便换的。国家对于汽车是采取强检政策的,必须有各种检验报告然后上公告,有冬标、夏标等很严格的测试流程,所以电池肯定不能瞎换。我觉得车企不会有那么大胆子,随便拿个电池就换了。" 国内某动力电池企业高管孙辉表示。

经济观察报致电主管部门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其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相关情况在车辆)正式生产之前需要进行报备 "。但对于上汽 MG 和智界汽车更换电池一事是否有备案,该工作人员并不知情。

多因素加剧电池产能结构性矛盾

正如墨柯所言," 现在所有人基本上都知道动力电池的产能是过剩的 "。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产能问题是动力电池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并非简单的总量过多,而是一种结构性矛盾。这一现象大致从 2016 年左右开始显现,并经历了持续的演变。

2016 年,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各家动力电池企业为了达到政策要求的产能门槛而 " 大干快上 ",纷纷规划并扩张产能。这导致规划产能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实际市场需求,出现了巨大的产需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预警信号首次变得清晰。

随后进入 2018 年 -2022 年的电池行业深度洗牌期,结构性分化开始加剧。市场需求转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使得大量落后的磷酸铁锂产能被淘汰,技术路线切换导致 " 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闲置 " 的局面凸显。激烈的竞争引发了行业洗牌,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数量从 2016 年的顶峰 217 家锐减至 2019 年的 69 家,市场资源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日益显著。

2023 年至今,电池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尽管行业整体规划产能(如 2025 年预计 4800GWh)与预测需求(1000-1200GWh)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差距,但高性能的高端电芯依然供不应求,龙头企业的扩产步伐并未停止。

与此同时,储能市场的爆发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量,储能电芯已成为新的紧缺环节,形成了 " 整车厂催电池厂,电池厂催材料厂,储能厂催电池厂 " 的独特链条。技术迭代(如储能电芯从 280Ah 向 314Ah 的升级)也在加速落后产能的出清,拥有先进产线的头部企业与拥有低端产能的中小企业境遇天差地别。

孙辉表示,目前行业产能问题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结构性不平衡,现在企业都开始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产能就过多了;二是储能市场和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前电池厂在动力电池方面投资比较多,现在储能市场突然爆发,造成储能电芯一直涨价,动力电池则持续降价;三是高端、高品质电芯的市场需求还很旺盛,存在高端产能不足和一般产能过剩的问题。

另外,最近几年电池电芯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体积越来越大、充电越来越快。" 今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开始做大电芯,越做越大,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对不对还值得考虑。比亚迪做了 2700 安时的电芯,号称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是对电芯的一致性、安全性、热管理都有非常大的挑战。" 孙辉表示。同时,今年快充电池开始全面推广,电池厂纷纷加速布局快充电池,这对于电池的电化学体系、产品设计和原材料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市场因素外,政策因素也在影响着行业发展格局。墨柯提出,最近两年储能市场和小动力电池市场很火,其中一个原因是 2024 年版本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划了一条红线: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得低于 50%。

随着车用电池尺寸逐步变大,一些在电芯尺寸调节方面不灵活的产线,已无法再为电动汽车市场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能会将产线改做小动力电池。据了解,今年国轩高科在小动力电池市场的动作频繁,本质上是它把原来一些相对落后的产能转到了小动力电池市场,只有如此,国轩高科现有的产能利用率才有可能达到 50% 的红线。

" 中创新航的产能利用率也要达标,所以它需要把一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市场,这就是它最近两年花大力气开拓储能市场的主要原因。" 墨柯表示。

另外,今年 10 月 9 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第 58 号公告(2025 年 11 月 8 日生效)对锂电池、关键材料及设备实施出口管制。"58 号文对行业影响挺大,不光禁止电池出去,还禁止设备、材料出去,现在大家都处于比较迷茫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内的市场不要搞得太刀光剑影了。" 孙辉呼吁道。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