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 " 科技春晚 " 如期而至。小米、OV、荣耀、苹果等新旗舰密集亮相:参数竞赛、影像突围、价格博弈 …… 年复一年的叙事逻辑,在塑造行业高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审美的疲惫与关注的边际递减。

我们的目光,因此投向出货量榜单上那个常被忽略的类别—— "Others"。它们通常被统称为 " 其他 ",是市场分析报告中一个模糊的集合名词。但即便是在这种抽象的归类之下,每一个品牌都是一个具体的生存样本,都在演绎真实的战略抉择与命运分野。
在这个群体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远比 " 大厂春晚 " 更为复杂和生动的图景:有的品牌在收缩中充当 " 保守派 ",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存在;而另一些品牌,则正在沉默中积蓄力量,试图从缝隙中 " 突围 ",寻找打破市场格局的微小可能。
理解 "Others",不仅仅是关注新锐品牌的故事,更是审视整个行业生态健康度、市场多样性以及未来竞争维度的一个关键切口。
新锐品牌的三种 " 活法 ":收缩、转型与突围
在智能手机这个高度成熟且竞争惨烈的市场中,"Others" 阵营内部正在发生深刻的战略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体现了各品牌对自身处境的判断,更折射出它们对行业未来走向的不同预判。
三星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堪称 " 保守型 " 战略的典型样本。尽管其全球出货量依然稳居前列,但在中国市场,三星已悄然完成从全面进攻到选择性坚守的战略转型。它并未退出,却也不再执着于份额争夺。其新品发布更接近于维持品牌存在的仪式,而非寻求增长的动作。

魅族则是 " 在保守中寻找转型 "。它的突围方向已经不再是手机业务本身。在手机战场上,魅族因资源有限,实际上已经在战略上大幅后撤。它所宣称的 "All in AI" 和加速出海,更像是为寻找下一个生存据点而进行的战略转移。其真正的资源重心,已经随着吉利的主导,转向了智能汽车座舱系统。

与 " 保守型 " 选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品牌仍在积极寻找结构性机会。它们的突围是基于对自身优势和市场缝隙的精准判断。
努比亚在这条路径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 " 全域全能影像 " 定位,努比亚正在构建一个清晰的产品矩阵——不是试图满足所有用户,而是致力于在特定场景下成为特定用户的优先选择。

比如红魔则展示了高度垂直化的生存逻辑,围绕游戏体验构建产品体系,从触控响应到散热效率,从虚拟手柄到游戏空间,致力于打造专业级游戏解决方案,在电竞爱好者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市场定位。
不蹭大 IP,如何靠 " 破圈 " 逆袭?
在厘清了 " 收缩 " 与 " 突围 " 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后,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随之浮现:在资源与声量均不占优的客观条件下,选择打 " 突围牌 " 的品牌,该如何出牌?
对于新锐品牌而言,真正的困境往往不在于做不出好产品,而在于 " 酒香也怕巷子深 "。当头部品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央视、地铁等传统渠道进行饱和式攻击时,新锐玩家显然无法复制这套打法。它们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精准找到并打动那些可能对产品感兴趣的人?
这就迫使它们必须探索一套全新的用户沟通模式——不是广撒网,而是精耕作。我们看到,包括努比亚在内的一些品牌,其探索方向可以概括为 " 融入圈子,而非建造广场 "。
比如前段时间,b 站博主 @羊驼的睡衣 曾发布一条名称为《小驼 16 发布会》的视频,内容引发巨大讨论,而后一度被投诉删贴。

就在大众期待着又一场 " 品牌诉网友 " 的常规戏码上演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努比亚倪飞的回应完全出乎众人意料。他没有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顺势而为,明确表示 " 律师函没有,邀请函有 ",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了这一创意行为。
再者,就是联名 " 徐州老味菜 ",要理解努比亚与 " 徐州老味菜 " 联名的妙处,得先从这个火了一年多的摄影圈热梗说起。

这个梗的本质,是它没有距离感,反而充满烟火气,这正是努比亚选择与它联名的关键。当用户看到这个滤镜,会心一笑的同时,瞬间就理解了努比亚 " 街拍 "、" 经典色彩 " 等产品卖点。这比投放千万广告高喊 " 拍照就是好 " 要更接近年轻人的叙事方式。
努比亚融入年轻人圈子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努比亚还邀请影视飓风 TIM 作为 Z80 Ultra 的街拍体验官。巧的是,此前影视飓风创始人 Tim 曾表示将于 2028 年冲击奥斯卡最佳短片奖。为此,努比亚总裁倪飞突访影视飓风公司,向 Tim 赠送一座定制的奥斯卡奖杯模型,从 Tim 公开目标到倪飞送礼,间隔不足 24 小时,这波敏感度,确实是只有混迹年轻群体中才能做到的。

在流量日益昂贵、用户日渐疲惫的当下,与其争夺那些已被过度开发的超级 IP,不如俯身发现那些真正扎根于生活、自带故事与情绪的民间符号。它们或许不够 " 高大上 ",却往往能以其真实与幽默,轻松击穿圈层,带来 " 原来还能这样玩 " 的意外之喜。
新锐品牌,如何找到逆缝中的光?
从以上诸多破圈案例中,我们可以窥见努比亚的产品战略以 AI 和游戏为主线,在硬核的产品战略上,却用了年轻人喜欢的四两拨千斤的破圈营销方式。在倪飞带领下,努比亚所坚持的战略定式,可以总结为 " 用户思维 + 技术执念 + 亲民互动 "。
用户思维体现在对真实场景的洞察。他们没有选择高高在上的艺术 IP,而是拥抱了一个由普通摄影爱好者共创、充满市井生命力的符号。" 徐州老味菜 " 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根植于用户真实的创作场景与幽默表达。
技术执念则藏在那套 " 摄影黑话 " 的转换中。这些梗之所以能立得住、传得开,恰恰基于努比亚在移动影像上的长期积累——它不需要刻意说教,而是用圈内人懂的 " 行话 ",轻巧地完成了技术实力的传达。
而亲民互动,是整套动作为何不显生硬的关键。无论是推出趣味滤镜,还是鼓励用户带着手机去打卡,努比亚始终以 " 一起玩 " 的姿态融入其中,而非以 " 教育者 " 的身份居高临下。这延续了其高管玩梗、虚拟发布会等一系列动作中与用户平视沟通的逻辑。
因此,这场联名绝非简单的 " 蹭热点 "。它是一个系统战略下的精准落子,用用户熟悉的语言,在技术支撑的场景中,完成一场平等而有趣的对话。而这,或许正是新锐品牌在有限资源下,实现 " 四两拨千斤 " 传播的关键密码。
努比亚倪飞的破局思路,核心打法在于开辟 " 第二战场 ":拒绝在巨头设定的参数游戏里内卷,转而将 B 站的 " 整活 " 和民间的 " 热梗 " 都转化为自己的传播阵地。无论是巧妙接盘 " 努比驼 " 的流量,还是联名 " 徐州老味菜 " 打入摄影圈,这一系列动作看似轻盈,实则是在用巧劲,为品牌开辟了一条避开巨头火力、直抵用户心智的蹊径。
市场数据也在印证这一点。根据 IDC 报告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 OV、小米、苹果、华为、荣耀的同比增幅最高只有 0.6%,大部分的增幅甚至是负数,反而是 " 其他 " 品牌同比增幅达到 21.5%。这说明,在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下,仍有一部分用户愿意为差异化产品买单。

新锐品牌的生存法则不是模仿头部,而是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技术上不跟风,聚焦能做好的细分领域;营销上不烧钱,用用户能接受的方式传递价值;战略上不急躁。
毕竟,手机行业从无永恒的格局,只有不断的重塑与超越。
新锐品牌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在高度饱和的市场中寻找可能性的故事。它们的挣扎与突破、尝试与转型,不仅在改写自身的命运,也在悄然重塑整个行业的边界与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关注新锐品牌,就是关注手机行业的未来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