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欣
编辑 | 杨希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10 月 23 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 年三季度)》(以下简称 "《报告》"),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稳步攀升至 32.13 万亿元,同时理财公司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而在同期上海苏河湾大会上,工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茜也围绕行业规模增长背后的挑战与转型方向展开分析,指出大资管行业全面竞合时代下,银行理财需重构资产配置逻辑,在不确定性中探寻 " 收益确定性 "。
扩容:理财公司占比超九成,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报告》显示,银行理财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全国 181 家银行机构与 32 家理财公司共存续理财产品 4.39 万只,同比增加 10.01%;存续规模突破 32 万亿元大关,达 32.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9.42%。其中,理财公司成为绝对主力,存续产品 3.06 万只、规模 29.28 万亿元,同比增幅 15.26%,在全市场规模中占比高达 91.13%,专业化运作能力进一步凸显。
产品结构与资产配置方面,固定收益类产品仍为市场主流,存续规模 31.21 万亿元,占比 97.14%,较去年同期微升 0.05 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规模 0.83 万亿元,占比 2.58%,同比增加 0.03 个百分点;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 0.07 万亿元、0.02 万亿元,契合当前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核心需求。
资产投向同样以固收类为主,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 40.4%、27.5%、13.1%,同时行业杠杆率降至 106.65%,较去年同期减少 0.84 个百分点,风险管控成效明显。
在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层面,理财行业表现突出。截至三季度末,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银行理财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 21 万亿元;助力 " 双碳 " 目标方面,三季度累计发行 ESG 主题理财产品 77 只,募集资金超 200 亿元,存续规模近 3000 亿元,专精特新、乡村振兴等特色主题产品存续超 200 只、规模超 1000 亿元。
此外,投资者收益与参与度也同步提升,2025 年前三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5689 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收益 1792 亿元;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 1.39 亿个,同比增长 12.70%。
挑战:三大趋势倒逼理财重构资产配置逻辑
尽管规模稳步增长,但吴茜指出,当前大资管行业已进入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 AUM 均超 30 万亿元的全面竞合时代,过去支撑理财行业增长的资产配置逻辑正逐步失效,行业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亟待转型突破。
首先是 " 低利率、高波动、资产荒 " 环境下的配置范式变革。吴茜表示,长期以来理财配置以固收类资产为主,曾享受到了利率下行红利,但 " 低利率 " 时代到来后,底仓资产收益走低,各类资产波动放大且常呈 " 高相关性、同向波动 " 特征,产品净值对利率变动敏感度显著上升," 仅靠单一资产做高、做稳收益的难度极大,β 躺赢时代一去不返 "。在此背景下,多资产、多策略成为行业共识,构建新的资产配置范式成为探寻确定性的关键。
其次是居民财富再配置中的差异化定位考验。居民财富再配置为资管行业带来增长机遇,但今年债市震荡、股市向好的环境下,保险与公募规模增速高于理财,这一现象折射出理财的差异化特征。吴茜解释,投资者风险偏好已呈现明显分层,理财客户的核心诉求是 " 净值稳、波动低、回撤小 ",叠加理财自身的负债属性,决定了行业需以 " 绝对收益 " 为主要目标,而当前市场环境下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大幅提升。
最后是 " 净值化 3.0" 时代的业绩稳定性要求升级。随着稳估值资产与方式逐步退出,理财产品净值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度大幅上升,过去 " 资产驱动的模式已无法实现 " 稳健低波,吴茜强调,行业必须转向 " 策略组合能力驱动,通过低相关资产分散配置、多元策略工具化组合,在反映市场波动的同时提升业绩稳定性与一致性。
破局:构建 " 工业化 " 管理体系,锚定收益确定性
面对行业变局,吴茜提出未来转型方向:需结合理财资金在负债端、产品端、资产端的特点,构建符合客户风险收益需求的工厂化、工业化管理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控制、标准化输出,打造风险可控、可复制性强的资产配置新范式。
具体来看,这一体系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一是将 " 模糊的投资艺术 " 转化为 " 精准的工程图纸 ",解决配置指引如何科学有效的问题。" 多资产、多策略 " 首先要解决投资团队能力提升的问题," 平台化 " 需要完善分层决策机制,明确各个层级的分工和权限,通过在投委会层面构建一系列资产配置参考组合,发挥基准和中枢指引作用,通过 " 点阵图 " 等方式发挥集中研讨、分散决策的效果。
二是将 " 手工作坊式操作 " 升级为 " 标准化流水线生产 ",解决过程管理如何精准到位的问题。通过建立 " 统一视图组合管 " 和 " 动态回撤预警管理 " 两套流程体系,实现体系化管理和规则化投资,强调 " 客户需求 - 产品定位 - 投资人员 - 投资策略 " 的一致性,由专业团队对投资交易过程进行全面监测、预警和纠偏,以基准作为组合规则化管理的参照系,强化实际管理与策略目标的知行合一,落实稳健、规则的交易行为约束,通过策略工具化、工具产品化,全面提升产品 " 良品率 " 和业绩一致性。
三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多策略体系,归因反馈如何及时高效的问题。工业化的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多策略体系,以一位或多位核心投资经理为中心,沉淀出多个风格清晰、稳定的投资小组,成为策略组合的一环。通过投资经理画像和业绩归因分析两类管理工具,长期跟踪刻画不同投资团队和投资经理的风格特征、能力图谱,科学衡量投资绩效,识别收益来源,刻画投资能力,不断反馈赋能投资经理形成清晰稳定的投资框架,推动策略持续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