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 民间派 " 的代表,林园的投资风格一直受到高度关注,特别是其对 " 嘴巴生意 "、" 老人经济 " 等论调,在业内 " 独树一帜 "。
10 月 23 日,百亿私募大佬林园在私募排排网直播间,发表了最新的观点并与投资者互动,回应了产品运作、重仓方向以及对未来 A 股市场的研判。
虽然近年来,林园的持仓方向与市场热点并不非常 " 合拍 ",但他一直坚持自己既定的投资原则,此次 " 发声 ", 他再次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此次直播中,对于 " 踏空 "AI 行情,林园回应华尔街见闻 · 资事堂:历史上 " 革命性企业 " 加起来,总体利润并不算高。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但未必直接带来投资回报。他还表示,对于科技趋势的态度不是保守,而是清醒,清楚 " 发展 " 和 " 赚钱 " 是两回事。
林园也坚定的认为,4300 点(上证指数)是牛市的起点,这个观点没有变。A 股的生态环境现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管理层更加重视投资者回报,市场制度在改善,他对 A 股前景很有信心。
" 我超过三十年的投资生涯中,有两点是永远不变的:一是财务书上写的常识,二是坚守常识判断 "。
林园金句集锦:
1、股票市场的起落太正常了,过去无数次都经历过。股票涨多了自然会跌,跌多了也会涨,这就是规律。
2、我们的投资方法一直是 " 买了就不卖 ",始终遵循长期持有的原则,我认为这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继续按这个方法执行就好。
3、股价短期波动并不构成风险,真正的风险控制是在买入那一刻完成的。避免风险的关键在于买的时候是否想清楚,这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资、有没有价值。
4、新兴产业也有价值,但能否转化为财务指标上的利润,这是另一回事,要清楚 " 发展 " 和 " 赚钱 " 是两回事。
5、我们判断企业的好坏,把基本面 " 好 " 放在第一位,至于阶段里的股价涨跌我无法把握。
6、我能判断股价的高低,如果一个投资人连高低都分不清,那他就是 " 糊涂蛋 ",正因为此,我不会去轻易调整仓位。
7、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调研,用企业家的角度看未来世界的趋势。未来我仍然会重点关注老龄化相关领域。只有老龄化、健康消费这些赛道人口还在持续增长。
8、我发现最稀缺的是 " 人本身 " 和 " 情绪价值 ",成瘾性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是永恒的,人对快乐、对愉悦的需求不会消失。这个逻辑不会被技术替代。
9、目前主要酒企的估值水平合理且安全。我依然看好它们的长期价值。
10、我们大概率不会去介入 AI 相关投资,不是说 AI 不重要,而是我们不会轻易去投资那种 " 看不清账 " 的事情。
资事堂以第一人称视角将林园的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股票起落太正常了
我们持有的一些产品,确实因为标的原因,近两年表现不佳。这其中既有投资风格的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行业在此前涨幅过大,比如酒类、医药等。经过前几年的快速上涨,如今进入调整期,这是市场的自然规律。
我们的投资方法一直是 " 买了就不卖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做额外的调整。我们始终遵循长期持有的原则,我认为这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继续按这个方法执行就好。
股票市场的起落太正常了,过去无数次都经历过。股票涨多了自然会跌,跌多了也会涨,这就是规律。
至于所谓的业绩压力,我其实并没有什么压力。
真正的风险是买错!
对我而言,股价短期波动并不构成风险。真正的风险控制是在买入那一刻完成的。
关键在于买的时候是否想清楚,这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资、有没有价值。只要确认有价值,我们就坚定持有。
我的投资理念一直如此:买入即长期持有,不需要频繁思考买卖。过去的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我的资金就是靠这种方法积累的。风险控制不是事后做的,而是在源头完成的。
分不清股价高低的人是 " 糊涂蛋 "
我们判断企业的好坏,把(基本面)" 好 " 放在第一位,至于股价涨跌我无法把握。
但我能判断股价的高低。如果一个投资人连高低都分不清,那他就是 " 糊涂蛋 "。正因为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不会去调整仓位。
有人问我为什么仍然相信长期持有。在我看来,投资股票的核心其实是买公司,就像办实业一样。一个企业家长期经营,不可能因为短期股价高了就去卖掉公司。我们买的是企业的长期持续盈利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持有的组合仍然在赚钱,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依然具备盈利能力。短期的调整并不影响长期增长。过去涨得太多,现在回落一些很正常,从更长周期看,它们仍然成倍增长。
企业的好坏标准是价值和利润
我一直认为自己能分辨好坏,不会看错。
很多年前市场曾热炒乐视网,那时股价涨了很多倍,我的股票反而没动。有个炒乐视的人还嘲讽我,说把钱给他代操作。我笑笑没理他。
如今乐视网早已消失,而我还在市场里。这就是差别。因为我投资的公司有坚实的根基,是能持续赚钱的企业。我选择的公司资产规模大、负债率极低,护城河深厚,我没什么可怕的。
市场有时热衷讲故事、讲概念,但最终还会回到本质——看企业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和利润。新兴产业也有价值,但能否转化为财务指标上的利润,是另一回事。
当年乐视网的产品看起来不错,最后却消失了;而那些被嫌弃的传统企业,今天仍在赚钱。真正的投资是投垄断,不是投竞争。竞争意味着风险,垄断才是价值所在。
投资未来世界最稀缺的
谈到投资方向,大家最熟悉的是我所谓的 " 嘴巴生意 ",也就是和成瘾性消费有关的企业。我们过去的产品从未轻易卖出,因为没有必要卖。特别是在如今的位置上,它们的价值非常清晰。
未来如果再投资,我仍然会重点关注老龄化相关领域。只有老龄化、健康消费这些赛道人口还在持续增长。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调研,用企业家的角度看未来世界的趋势。
现在大家都讲 AI、机器人、芯片等,这些确实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但也可能在未来变得一文不值。
人类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过去丈母娘看女婿要有 " 三转一响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后来要有房有车,如今还加上彩礼。潮流在不断变化。未来的生活什么最值钱?当商品与知识都过剩,稀缺的是什么?
我想来想去,最后发现稀缺的是 " 人本身 " 和 " 情绪价值 "。成瘾性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是永恒的,人对快乐、对愉悦的需求不会消失。这个逻辑不会被技术替代。
十五年后你再看,可能现在很多房子都没人要,因为社会结构和智能化发展改变了一切,但 " 人类的情绪需求 " 和 " 成瘾性体验 " 不会消失。它们是恒久的、无法被替代的价值。
因此我更加坚定我们的投资方向。我们投资的不会出问题,真正会出问题的,反而是那些不符合常识判断的东西。
投资 " 快乐经济 "
我之所以能一直在市场里,而很多人不在了,根本原因是我抓住了商业的本质——持续盈利的能力。负债高的企业我不会碰,我自己也不会去做那些高杠杆、靠侥幸的事情。
我看企业非常严苛,最重视的就是现金资产的重要性。财务书上讲的 " 锚定资产 ",我深有体会。
在当下的大环境、未来的发展格局下,锚定资产才是保证你能在市场中长期生存的基础。即使环境变化,锚定资产不会消失,它是压舱石。
关于 " 嘴巴生意 ",确实在我的投资中占比很高。但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当然也在重新思考长期结构。我们买入时会看清楚公司的真实价值,会计算回本周期和市盈率。有判断、有依据。至于人口减少,这对所有行业都是挑战,除非你完全不投资。
不过,人口结构变化并非均衡,比如 78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未来二十年会接近现在的十倍。我们就要投那些以这部分人口为主要消费者的行业。
我经常思考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机器人的发展、智能化的普及都会改变人的行为和价值观。过去择偶讲 " 吃苦耐劳 "、" 贤惠 ",那是几千年的文化;如今物质极大丰富,人更看重情绪和精神满足——能不能让自己高兴。
未来的世界,人最稀缺的就是带来 " 愉悦 " 和 " 情绪价值 " 的能力。尤其是对于 78 岁以上的群体,如何让他们 " 活得更好 ",甚至 " 赖活 ",那就是刚需。我称之为 " 赖活的经济 "。再加上快乐经济、成瘾性消费,我相信这些都不会出错。
能带来愉悦和依赖感的东西,是人类最后的刚性需求。
高科技未必带来回报
有人说我对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比较审慎,担心会错过科技浪潮。其实我并不保守,甚至可以说我是最乐观的。
我相信未来所有这些技术都会实现,但我也清楚,科技的发展与投资回报是两回事。自工业革命以来,从蒸汽机、电力、电话、计算机,到今天的 AI、机器人、互联网,每一次都是一场革命,但真正能持续创造巨大利润的企业,其实并不多。历史上这些 " 革命性企业 " 加起来,总体利润并不算高。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但未必直接带来投资回报。
我的态度不是保守,而是清醒。我知道大方向在哪儿,但也清楚 " 发展 " 和 " 赚钱 " 是两回事。社会一定会被新的生产力取代旧的生产力,比如互联网从 2G、3G、4G 到 5G,但你去看那些基础设施的投资者,真正赚到钱的又有多少?
社会需要这种发展,我也从不否认泡沫的意义,没有泡沫,就没有创新企业的成长。尤其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市场环境下,科技发展离不开资本推动,离不开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观察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资本积累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原始基础。中国有人口红利,有庞大的市场,所以在很多产业里都具备竞争力。未来十年、二十年,我相信中国的科技企业在多数领域都会超过国外同行。因为无论你搞什么,最终都需要市场支撑、资本投入。没有市场,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持续。而中国具备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这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迹象,比如过去几年,一些外资药企、化药巨头正在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这不是他们不行,而是我们的竞争力在增强,把他们挤出了市场。
中国市场的体量和速度,让任何行业都充满了潜力。你看高铁、制造业,这种规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欧洲有技术,但市场太小,几亿人而已,是中国的零头。
大概率不会介入 AI 投资
我们有自己一贯的投资策略,大概率不会去介入 AI 相关投资。并不是说 AI 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们的投资方法决定了我们不会轻易去做那种 " 看不清账 " 的事情。我们的原则是清楚、可衡量、能验证价值的投资。如果连盈利模式、现金流路径都无法判断,那我宁愿不碰。
对于我来说,这不只是算不清账的问题,更深层的考量是 AI 产业目前的变化太快,泡沫太多,很多企业的商业逻辑还没有经得起时间验证。我不愿意用长期资金去博一个暂时的热度。
科技板块今年走势确实强劲,已经成为市场的主线之一,这点毋庸置疑。但估值方面,很多企业其实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可以评估的范围。按照以往的估值体系,有些科技公司根本 " 没有估值 " 可言,你无法用市盈率或现金流折现去解释它的价格。
科技行业的更替速度极快,新的一定会取代旧的,总有人上场,也总有人被替代。企业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就出局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过去二十年,世界 500 强、乃至前 100 强企业的名单变动非常大,曾经的巨头消失了很多。我们如果去看其中的分类,会发现真正能长期活下来的科技企业其实并不多,而那些属于 " 嘴巴经济 " 的企业——也就是能提供持续性消费和成瘾性体验的公司——到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持续赚钱。
所以我对所谓的 " 结构性行情 " 并不执着。科技会是主线没错,但那不是我必须参与的主线。我们更关注 " 有估值的主线 ",就是那些资产结构稳健、现金流充足、不依赖融资的公司。
在我看来,能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不靠资本市场输血的企业,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可能有人会说资本市场本身就是融资的平台,但我恰恰更喜欢那些不需要融资的公司。因为这样的企业说明它的盈利模式成熟、现金流稳定、自我造血能力强。
不存在 " 消费降级 "
关于 " 消费降级 ",我认为其实没有什么降级。我们看到的消费量整体上仍在,至少我投资的一些品类,比如药品,特别是中药类,销量依然稳定。之所以出现波动,是因为疫情结束带来的阶段性影响。
疫情前后那几年,无论什么药都好卖,大家都担心生病,厂家拼命生产,消费者也拼命囤货,造成了短期的泡沫。现在销量回到 2018 年、2019 年的水平,是一种正常的恢复。我们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 " 降级 ",消费量并没有显著下降。消费者的心态就是这样——觉得什么都不稀缺,就会慢慢买、有需要再买。这不是降级,是理性化。
人性也是这样,越稀缺的东西越珍惜。比如我家那次有人从老家带了一点皮冻(可能指一种中国北方的凉菜,利用猪皮中含有的胶原蛋白经过熬煮后冷却凝固而成)回来,家人都抢着吃,还没等我吃就没了。
我就说,这东西能买到,你们随便吃;买不到的东西,才留着给我和我妈吃。人都是一样的心理,稀缺才觉得好。消费中也是同理:有品牌、有稀缺性的东西,时间长了它的市场份额只会更大。
整体来看,消费品行业目前的变化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生产效率提高;二是疫情后的库存释放。疫情时期的囤货行为不能当作常态,否则判断就会失真。就像过去日本一度出现 " 盐荒 ",大家抢盐,但那只是短暂现象。我们不能把非常态误认为是趋势。
看好中国创新药前景
至于药企成本高、消费力不足的问题,我认为消费者的购买力依然存在。比如 2019 年底以来,整体销售数据仍是增长的。短期内资金容易集中到中小盘股上,因为大盘股难推动,但那只是市场活跃度的体现。从长期看,大公司比小公司稳得多。
关于中药龙头业绩下滑,是疫情时期异常增长后的正常回落。就拿我母亲的例子来说,她八九十岁了,血压不稳,一段时间停药后身体反应明显,再重新用药后又恢复平稳。这种案例让我更坚信,好的中药是有效的,有真实价值的。
谈到创新药,我的看法是:创新永远重要,但要看清 " 创新 " 的本质。作为学医出身的人,我知道很多所谓的创新,其实是 " 改头换面 ",原理上差不多。不过我仍然看好中国的创新药,因为有庞大的人口基础和资本投入。只要有资金、有动力去创新,就有可能出现产出。中国在这一领域一定会引领世界。
至于医药细分领域,比如心脑血管药和肾病药,我认为都有投资空间。它们相互关联,高血压会导致肾衰,肾功能下降又会影响心脏。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有价值。
白酒依然有前景
年轻人收入低、不喝酒的说法,其实从 1998 年就开始有人提。当时就有人批评喝酒浪费粮食,舆论一片反对。现在快 30 年过去了,白酒还在卖,主流品牌的销量比那时多得多。说明消费结构变了,但需求没消失。未来是享乐的世界,能带来享乐的产品一定有市场。
我去过几家酒厂,他们都建了博物馆,讲白酒的历史、讲革命家们当年建厂的故事。当时国家重视酒业,甚至派副总理级干部驻厂管理,一方面是因为爱好,一方面也确实能创汇。白酒出口虽然有限,但确实存在需求。从文学到现实,酒从未离开过中国人的生活。
白酒价格下降,是市场规律。消费人数的减少,对任何行业都是公平的挑战。但目前主要酒企的估值水平合理且安全。我依然看好它们的长期价值。乳制品、粮油这些基本消费品同样有投资价值,它们是刚需行业,在当前估值下具备吸引力。
厌恶杠杆
我们目前没有配置美股。我关注的仍然是 A 股市场。至于牛市和慢牛,我的理解是:牛市就是持续上涨。慢牛只是阶段性的现象,慢牛中间也包含快牛。市场的本质仍是由投机推动的。
关于杠杆,我个人是厌恶的,不想碰。杠杆看似能放大收益,但也放大风险,我不愿意承担那种不确定。
我之前说过,4300 点(上证指数)是牛市的起点,这个观点没有变。这是硬指标。A 股的生态环境现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管理层更加重视投资者回报,市场制度在改善,我对前景很有信心。
我超过三十年的投资生涯中,有两点是永远不变的:一是财务书上写的常识,二是坚守常识判断。
需要不断变化的,是对未来的研究与理解。我们必须研究未来社会的走向、人们对价值的判断标准,理解什么才是 " 有价值 " 的东西。
如果要我给投资者一句话,我想说的是:尊重常识,保持信心。A 股的未来一定光明,机会永远留给那些脚踏实地、愿意守得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