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10 月 23 日讯 2020 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决定设立五年过渡期 ( 2021 年 -2025 年 ) 。这五年里既要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又要让村里的 " 带头人 " 们逐渐适应新任务,摸索出适合自己村发展的振兴路径。
到今年底,五年过渡期将圆满收官。五年来,在各有关部门持续扶持与引导之下,这些乡村 " 带头人 " 们如何成长与蜕变?有了哪些成功的产业实践?过渡期之后,他们还需要什么新的支持?
近期中国网财经跟随新希望乡村振兴 " 村长班 " 调研团队走访了贵州多个村,与几位村支书聊了聊。他们大多是在 2020 年之后担任这个职务,在五年过渡期中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个个鲜活案例。
过渡期里的产业振兴实践
平坝灰鹅,是贵州省地方优良品种,肌纤维含量高、体脂含量低、肉质鲜美细腻。据《平坝县志》记载," 平坝灰鹅 " 是明朝洪武年间平坝卫凤阳籍屯军及其亲属传入的,有 " 灰鹅随军入平坝 " 一说,是知名的地理标识产品。
平坝区的村支书们在琢磨产业振兴的方向时,自然而然地想把灰鹅 " 做出文章 "。
起初并不顺利。" 最开始是我们几个村干部在搞,白天忙村务,下班以后去养鹅厂,两头跑。"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林下村村支书蒋友天回忆,大家精疲力尽还是没搞好,鹅出栏以后没销路," 从 150 块钱一只降到 100 块钱,再降到 90 块钱一只,最后收回来的钱还不及买饲料的。"
这次失败让蒋友天意识到 " 要转变思路 "。" 村干部本来就有很多村务,而且一不懂管理、二不懂经营。后来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搭建平台,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
贵州智黔灰鹅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了平坝区多个村的 " 养鹅搭子 ",他们以一种 " 逆向 " 产业化模型,解决了困扰村支书们的销路问题。
" 我们是三产先行、带动一产二产。" 智黔灰鹅公司总经理刘赞韬介绍,公司决定布局灰鹅产业之后,先是开设了平坝灰鹅主题连锁餐厅、平坝灰鹅卤味直营店门店,增加灰鹅品牌曝光度和市场占有率;然后建设平坝灰鹅商品鹅养殖基地,从传统的养殖方式向工业化养殖升级,降低养殖成本;最后是与新腾数致合作,建设了一条年产 300 吨的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厂,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 92.5% 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近年来贵州交通 "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物流成本高的短板。
智黔灰鹅公司最初布局灰鹅养殖厂时,甚至在当地买不到饲料,要远赴贵阳采购。
" 我们只有自己先‘趟出路子’,有了产业链闭环之后,才能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参与进来,进而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刘赞韬说。如今,他们已经找到了新腾数致,通过新腾数致公司 " 科技 + 渠道 " 的产业赋能,共同完善灰鹅产品研发、加工生产和市场运营,把地方特色产品做成全国标品,把平坝灰鹅推向全国。
灰鹅产业的发展以多种方式带动了农民增收。参与土地流转可以获得租金回报;在鹅厂务工可以获得工资收入;还可以帮鹅厂代养,智黔灰鹅公司统一供应鹅苗、提供技术指导,并回收成品鹅,确保农民收益稳定。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肖家村村支书胡刚对鹅厂第一次给脱贫户分红的情景记忆犹新:红彤彤的横幅下,村民拿着红彤彤的现金,各个喜笑颜开。
" 我们作为村干部,一定要想办法引进产业,让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来村里投资,这样老百姓才有更多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胡刚说。
胡刚 2021 年开始担任肖家村的村支书。几年来,除了灰鹅养殖,他带领村集体引进了一家能吸纳 150 多人就业的大米加工厂;发展稻田观光,不少外省的游客开着房车来旅游;打造夜间经济,对愿意发展夜间经济的创业者提供免费门面;还把 " 村 BA" 办得有声有色,聚拢了人气,带动了消费。
" 农村就是要有‘烟火气’!" 胡刚说。2021 年时肖家村的人均年收入是 12000 元,现在提高到了 16000 元。
有了产业带动,农村的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
两年前,林下村引入了一个蔬菜基地项目,基地的用工需求让村里的 " 闲人 " 们都忙起来了。当地麻将馆老板还 " 调侃 " 过蒋友天," ( 蔬菜基地 ) 让我家生意都冷清了。"
如果说林下村和肖家村找到了 "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 这把产业振兴的 " 金钥匙 ",黔东南州凯里市下司镇瓮港村村支书杨通祥,则是用经营企业的思维来开展乡村工作。
杨通祥是土生土长的瓮港村人,年轻时在外闯荡,创办过物流公司,随着年岁渐长,落叶归根、回馈乡里的愿望萦绕于心。2021 年,他回村担任村支书。
做企业和做村支书有什么不同?他带着笑意说 " 大同小异 " —— " 做生意是给企业谋利益,做村支书是给村民谋利益。"
他在做乡村产业的过程中应用了很多市场化思维,最典型的就是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 变废为宝 "。
瓮港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很多村民在临河区域有闲置的木屋,这些木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早已废弃。杨通祥与村民协商,由村集体将这些废弃木屋长租下来,再转交给第三方企业修缮开发,安装空调、热水器等电器,打造成木屋民宿,又在木屋周边引入了露营公司,增加了各种娱乐设施。废弃的木屋摇身一变,成了风景独特的旅游资源。
" 我觉得搞乡村振兴,有市场化的眼光以及市场运作的相关经验是很重要的。村里蛮多‘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转化成有收益的资源。" 这是杨通祥的乡村产业心得。
地势起伏多山是贵州发展的劣势,但也成就了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古时贵州交通不便,盐脉稀缺,苗族先民以米汤自然发酵制成白酸汤,开创 " 以酸代盐 " 的饮食智慧。随着毛辣果 ( 一种半野生番茄品种 ) 传入,融合辣椒、木姜子等本地食材,衍生出酸辣浓郁的红酸汤,形成 " 红白双绝 " 的味觉体系,并且名扬全国,成为中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之一。
中国酸汤看贵州,贵州酸汤看凯里。黔东南州围绕 " 凯里酸汤 " 搭建起了覆盖原料种植、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及文化旅游的全产业链条。州内酸汤餐饮店 1000 余家,约 1600 多家酸汤餐饮店遍布全国 62 个城市。
" 凯里酸汤 " 的品牌已经打响,吸引了不少社会主体投资,例如新希望味业推出 " 有言有味 " 红酸汤火锅底料,已成功上市山姆会员店、叮咚、朴朴等渠道。由此带动下,凯里不少村子围绕着 " 凯里酸汤 " 布局产业,借 " 势 " 发展。
木姜子,是在贵州独特的海拔和地势下生长出来的本地食材,同时也是凯里酸汤独特风味的 " 灵魂 "。
黔东南州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的老张,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与致富带头人,承包了几百亩山地种植木姜子。木姜子苗多是野生,其他人种植木姜子都是漫山遍野去找苗,老张为了长远发展,耗时三年,依靠细致的观察思考以及无数次尝试,终于研究出了木姜子人工育苗的办法,是当地的 " 土专家 "。
依靠育苗技术,老张能确保木姜子的稳定种植规模和产量,这一优势让他拿到了当地酸汤龙头企业的采购 " 大单 "。
过渡期之后,还需要哪些新的支持?
这些乡村产业项目的百花齐放,离不开过渡期里的政策帮扶。例如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十四五 " 以来累计投入已经达到 8505 亿元。此外还有东西部协作资金等等。这些都是 " 真金白银 " 的支持。
对于过渡期以后的政策走向,中央已经给老百姓吃了 " 定心丸 "。今年 2 月份,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不会 " 急刹车 ",而是要分类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
" 政策资金给我们最大的红利,就是让我们的产业发展提速。" 刘赞韬说," 但即便过渡期后政策资金少了,我们也会把该做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村支书们也不是 " 等靠要 ",而是主动 " 跑 " 企业,推进项目逐步实施。
" 看个人的本事。" 蒋友天说。从 24 岁担任村支书到现在 28 岁,他自学了很多 " 本事 ",比如说学习不同植物的花期,实施科学轮种,尽可能延长村里 " 花海 " 的观赏期;为了搞宣传自学绘图软件,竖在路边的观光路线图就是他自己画的……
但蒋友天仍然时常感到 " 本领恐慌 "。" 生怕别人会了,我不会,别人有的,我没有。"
他说了很多次 " 要经常出去看看 "、" 开拓一下见识 ",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家的 " 一亩三分地 " 上。" 你觉得你的做法好,出去看别人的做法,那才是真正的好。所以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让思维受局限。"
" 只有走出去,才能学进来。" 胡刚说。本文中的几位村支书都将在不久后前往北京,参加新希望集团第五届 ( 2025 ) 乡村振兴 " 村长班 " 公益培训。
2021 年,新希望集团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牵头发起首届乡村振兴 " 村长班 " 公益培训,拟每年培养 100 名基层干部,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乡村基层管理者工作理念。通过整合政、产、学、研等优势资源和顶级专家,借鉴成熟优秀的培训经验,项目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培训体系。
几年来,全国有超 2000 名 " 村长 " 报名参与选拔,超 300 名学员顺利毕业,影响辐射村落超 2000 个。最为纯公益项目,主办方为学员提供全部交通、食宿、学习费用支持,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村干部、" 明星村长 " 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工作者同吃同宿,交流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新希望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第五届 " 村长班 " 将启动 " 种子计划 ",为学员中的优秀行动计划和村落提供 " 奖学金 " 等支持,形成长期关注和评估机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辅导诊断,旨在打造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
" 我想跟更多有能力的村多交流、多学习,看看他们一些好的经验,再结合实际,为我们自己村子做一些更深远的谋划。" 包括杨通祥在内的村支书们,对不久之后的集体学习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