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10 月 23 日讯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AI 已成为全球各国的 " 必争之地 "。三季度 AI 科技也重新成为市场主角,相关主题基金三季度大多跑出超高收益,不过,随着三季报陆续发布,有基金经理在季报中直言 " 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建议投资者分散投资。
今日,中欧基金旗下多只基金陆续发布三季报,包括中欧信息科技混合、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发起、中欧科创主题混合等多只 AI 主题基金,且三季度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成立于今年 2 月份的中欧信息科技混合在三季度净值累计增长 83.72%,自成立至三季度末累计增长 97.30%,成立不足三个季度业绩几乎翻翻。
中欧信息科技混合发起 A 杜厚良在三季报中直言,三季度区间回报 83.7%,一定不是常态化的表现,我理解大概率是 "once in a life time":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有长期稳定的回报,但是短期极端高回报,这个事情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要归因的话,我理解核心还是运气比较好,这个运气主要是指目前我们在一个合适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中,AI 在高速发展,而我们又恰好立足于 AI 的产业研究,因此体现出来的收益率还算可观。
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发起 A 三季度净值涨幅同样高达 79.11%,其基金经理冯炉丹在三季报中表示,自成立以来,基金始终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深度研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前期较大幅度的上涨,AI 板块整体估值已不再处于低位区间,部分热门概念股的估值甚至包含了对未来多年高速成长的乐观预期。当前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在于 AI 技术正处于加速迭代和商业化落地的黎明期,产业天花板极高。但风险在于,高估值意味着对业绩兑现的要求更为苛刻,也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流动性及宏观因素变化的冲击,板块波动性会显著加大。所以我们建议投资者分散投资,将 AI 板块作为整体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力求在享受 AI 行业成长红利的同时,通过在不同行业和资产类别间的分散配置,平滑投资组合的收益波动。
昨日发布三季报的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 A 在三季度净值大涨 99.74%,其基金经理任桀同样在三季报中直言,永赢智选系列作为工具型产品系列,所布局的行业有高成长性的特性。我们相信云计算行业长期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近几个季度也已有不错的表现,但不要用过去的业绩去预测未来,任何风险资产都不是只涨不跌的,要当心估值扩张周期后的均值回归。
任桀在三季报中表示,影响市场短期走势的因素比较复杂,市场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试图精准预测的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短期择时往往会对账户造成负收益,对于看好的行业不妨给它更长时间,不折腾才能提高真实收益。
与此同时,基金经理对 AI 行业的未来前景同样充满期待,认为全球云计算产业仍然值得重点关注。
任桀在三季报中表示,最近几个月,AI 模型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全球旗舰模型正在通过不降价、限流、降规等方式进行实质性 " 提价 ",甚至可能调整商业模式 ( 从订阅到按量 ) ,而 token 数保持 100% 的季度环比增长,算力投入保持 10-20% 的季度环比增长,意味着 AI 模型的价值模型 ( token* 单价 - 成本 ) 的明显优化,预计这与模型能力、性能、用户数、商业化等方面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商业化上,全球头部模型厂商,通过与不同的主体合作,开始创造新的市场,并挑战过去大厂的主业,搜索、公有云、电商、办公等领域的巨头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跨界竞争。相比 23-25 年大厂基于现金流投资,新云厂商掀起的举债投资、芯片与模型厂商的相互投资,可能会将全球 AI 算力投资推向更高水位。在国内算力投资上,由于提前下单和备货需求,市场对 2026 年的算力行业发展情况已经有较完善的跟踪预测,我们在投研方向中提升了产业长期发展方向的权重。随着模型和算力架构的深度匹配,计算 / 通信 / 存储的配置方案变得丰富,将带来更多产业链的机会。而对于光通信和 PCB 行业,预计 27 年有望成为新技术交汇的大年,CPO、OCS、Scaleup 的光方案、正交背板、中板、载板等技术有望进入落地期,相关新品的价值量变化和渗透率提升值得期待。
中欧科创主题混合邵洁在三季报中表示,各类 AI 应用 5-6 月的 ARR 都较年初高速增长,推理端需求逐渐显现,ASIC 在推理应用中占比提升速度超过 GPU。海外大厂纷纷加大 AI 算力投资,从自由现金流投入到融资投入。芯片厂商、模型厂商和云厂商紧密合作,希望在技术和规模上抓住下一个模型质变的时刻。多模态模型是下一个大模型的决胜点,大模型留存的玩家在减少,投入在增加,惊喜的等待时刻也在变长。大模型厂商也在为突破新的商业模式做尝试,购物、个人助手、视频等可能会带来下一个应用引爆点。
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发起 A 基金经理冯炉丹在三季报中表示,工智能产业的加速发展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海外领先 AI 企业和互联网巨头显著加快了商业化进程,AI 技术开始重塑传统互联网的搜索、社交、电商等领域,边界逐渐模糊。各大科技公司在巩固既有业务护城河的同时,积极拓展 AI 时代的新场景和新触点,力图建立与用户更深度、更长时的连接。这种战略转向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更反映在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的根本性调整上。随之便催生了海外新一轮的 AI 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科技巨头不仅投入巨额现金流进行数据中心和算力集群的建设,更开始积极运用债务、股权融资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为未来更大规模的 AI 军备竞赛储备弹药。随着模型能力的外溢和成本的持续下降,AI 正加速向终端设备渗透,我们也期待在端侧 AI 和智能机器人上,能有进一步的产品智能化能力的提升。
中欧信息科技混合发起 A 基金经理杜厚良在三季报中表示,后续短期会重点关注的方向还是集中在大模型应用、AI 端侧、海外算力需求溢出的存储等,从产业逻辑上,机器人的兑现周期需要更长,整体的量级可能要到 2028 年后才会变到 meaningful。AI 大模型应用,我们除了会持续布局未来大概率会成为模型入口的几家平台公司,也会关注在垂类领域有数据、用户和流程闭环的方向。AI 端侧我们认为最先落地的还是手机,在可见的未来,考虑端侧算力、存储、续航、使用习惯等,手机这个形态还是会成为 AI 端侧运行终端的核心。我们认为不带显示的眼镜可能会成为有爆发潜力的单品,因为在目前的硬件条件下,只有不带显示的眼镜才能满足日常长时间佩戴需求,尤其是在骑行、登山、攀岩、滑雪等运动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