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互联网,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与社交的核心场域,承载着海量的信息交互,堪称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然而就在这片家园中,一些负面情绪正悄然蔓延。部分网络内容刻意渲染情感冲突、代际矛盾,不断放大现实焦虑,甚至刻意制造群体对立 ……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 2 个月的" 清朗 · 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 " 专项行动,直指网络空间中那些把负面情绪当生意、把网民焦虑当流量的乱象。
这场行动恰如一场及时雨,全力扑灭肆意燃烧的 " 情绪野火 ",还网络生态一片本真。
部分账号深谙此道,将负面情绪操纵练就成了一门" 生意经 " ——他们设计话题、编撰剧本、" 巧 " 立人设,意图借公共情绪谋取私利 …… 为的还是流量背后的真金白银。
部分平台则通过" 刷量控评 "" 关键词堆砌 " 等技术手段人为制造热点(如男女对立),用户则被迫困在信息茧房中无法自拔。这种 " 流量围城 " 不仅扭曲内容生态,更加剧社会认知割裂。
当前,以下几类被恶意挑动的情绪尤为突出:
一是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借社会热点事件大做文章,强行将事件与身份、地域、性别等标签绑定,通过污名化炒作挑动群体间的极端对立。原本可以理性探讨的公共议题,最终沦为情绪化的 " 骂战 ",撕裂来之不易的社会共识。
三是挑起网络暴力戾气。除传播极端画面外,也包括对个人或群体实施人身攻击、恶意揣测与网络围攻。一些热点事件中,当事人仅仅因为外貌、言行等无关因素就遭到恶意攻击,网络暴力屡次显露其巨大杀伤力,严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污染网络环境。
四是过度宣扬消极悲观。刻意放大社会竞争压力,将个别消极观点包装成普遍真理,片面散布 " 努力毫无意义 "" 寒门再难出贵子 " 等论调。这类内容忽视了现实中多元的发展路径和个人奋斗的价值,不仅容易误导公众认知,也对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造成侵蚀。
这几类负面情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织、互为强化:悲观可能催生恐慌,恐慌加剧对立。
当大众被批量的" 预制情绪 " 裹挟,部分营销号和 MCN 却通过激化矛盾收割流量、变现牟利,部分平台坐收 " 流量之利 ",这样的网络生态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那些被刻意放大、不断被恶意引导的负面情绪,在无声中损耗着我们共同网络空间和精神家园的信任基础。
长期暴露于情绪化的信息洪流,易削弱个人的理性判断力。一旦愤怒与焦虑成为网络日常,网民不仅容易陷入精神倦怠,更可能逐渐丧失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耐心,思维方式趋于简单、容易走向对立和极端。
情绪驱动流量的逻辑,逐步挤压理性表达的空间。严肃讨论让位于煽情宣泄,深度思考败给极端言论,优质内容在算法竞争中逐渐边缘化。久而久之,本应多元丰富的网络空间,极有可能滑向 " 情绪垃圾场 " 的深渊。
公众注意力资源的部分错配、网民理性的部分丧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等等,带来的隐性后果难以预估。
这不仅与我们最初拥抱互联网、试图连接更广阔世界的初衷完全相悖,也为社会的良性治理埋下了深层次的风险。
打破 " 负 " 循环,需要逐一拆解才能找准治理关键。
压实平台主体监管责任。负面情绪 " 海啸 ",与网络平台的作用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流量驱动和平台竞争之下,有的网络平台放不下流量诱惑,或对一些个人和群体的恶意挑动行为 " 抬高一寸 "。但随着 " 清朗行动 " 从阶段性整治转向常态化治理,平台必须通过算法价值观重构、用户权益保障升级、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走出 " 流量至上 " 的泥潭,而非简单应付检查可以解决的。
提升网民网络素养和媒介辨别力。广大网民是网络生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至关重要。在点击、转发、评论前多一分思考:内容是提供事实,还是纯粹煽动情绪?是否因情绪而放弃了理性判断?主动接触多元信息,培养批判思维,避免成为 " 情绪生意 " 的被动消费者。同时,更多回归现实交往,在真实互动中感受社会温情,抵御虚拟情绪的侵蚀。
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既是网络空间的净化,更是对社会心态的修复。随着中央网信办专项行动的推进,各地网信部门正加强排查处置,从严处罚问题突出的网站平台、账号和 MCN 机构。
清朗网络空间非一日之功。治理挑动负面情绪问题,是技术、制度、平台、网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唯有形成合力,才能净化舆论场,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不让情绪明码标价,不让理性在喧嚣中失声。
来源 / 网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