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驰
编辑 | 腾宇
题图 | pexels
" 身边很多朋友,都不发朋友圈了。"
" 朋友圈秀恩爱,现在已经过时了吗?"
" 每次发朋友圈总会给你捧场的朋友,要珍惜 " ……
前不久,微信公关总监 " 粥姨 " 在微信派播客中回应 " 朋友圈凉了 " 的说法,她认为这是个人感受,是巨大的信息茧房。每天仍有 7.8 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 亿用户发布内容,近几年数据稳定。
" 粥姨 " 说,朋友圈的花式玩法有很多:有人朋友圈三天可见,但置顶比命还长;有人朋友圈私密后再悄悄公开可见;有人进行熟练分组,实现 " 个性化投放 ";有人不发朋友圈,却在玩 " 状态 "。她补充,朋友圈不推出访客功能,是为了减轻社交压力;不推出二次编辑功能,是为了不让人轻易篡改个人编年史;而逝者账号,也不会进行回收处理。
其实,朋友圈早就凉了。每一次玩法的更新,都是为了解决一场社交阵痛。今天,微信也不再轻盈,而是变得愈加沉重;朋友圈不是变大了,而是变小了;朋友圈不再是广播,而成了窄播。
越来越多的人正从朋友圈消失。他们要么保持沉默,只看不发;要么不看也不发,避免信息过载、情绪过劳。这年头,谁不想尽量轻快地活着。
朋友圈的进化史,
就是社交压力的升级史
2012 年 4 月 19 日,微信推出朋友圈功能,英文名 "moments" 寄托了捕捉生活瞬间的初衷。最初的界面简洁干净,没有分组,没有限制,只有最亲近的朋友和真实的生活。
" 那时候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 老陈把仅剩的几缕头发从左边扒拉到右边,回忆道," 只有大学同学和好朋友,发什么都很随意,吃个泡面也能发一条。现在发条状态,比写工作报告还难。"
随着用户规模的爆炸式增长,朋友圈的社交生态变得愈发复杂。2012 年 9 月," 不看他 / 不让他看 " 功能推出。关系的泛化带来了语境的坍塌,当家人、同事、客户、陌生人齐聚一堂,原本轻松的 " 后院 ",变成了需要处处小心招呼的 " 前厅 "。
2017 年,朋友圈重塑社交边界,标志性的 " 朋友圈三天可见 " 功能诞生。到 2019 年,使用这一功能的用户突破 1 亿。如今,它成为多数用户的默认设置。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折射出用户对隐私保护和社交边界控制的强烈需求。
" 我设置三天可见不是因为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只是不想让新加的人那么快就看透我的过去。" 上海女白领露丝李说," 朋友圈就像我家的前厅,欢迎客人来访,但不想让所有人都能翻看我的私人相册。" 当然,她也会将最光鲜的部分在朋友圈置顶。
此后,朋友圈的功能更新越发频繁:发布本地视频、图片编辑、视频动态、live 图……每一次更新都试图丰富表达形式,却也让社交表演变得更加繁复。有社交媒体研究者指出,这些功能表面上给了用户更多表达工具,实际上却提高了社交表演的门槛。当所有人都开始用专业级水准经营朋友圈时,随性的分享就成了一种奢侈。
2024 年 9 月为苹果用户、2025 年 9 月为安卓用户推出的 live 图功能,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困境。这个旨在让分享更生动的功能,却带来了新的社交尴尬。" 我发了一张看似完美的咖啡厅自拍 Live 图,结果一点开,背景里清晰地传来我和朋友的对话:‘你这张脸修了半小时吧’——秒删!" 小王发出一连串鹅叫。
这种 " 生动 " 包含了太多设计,且往往变成了社交车祸现场,让精心策划的 " 表演 " 频频穿帮。从 " 记录生活 " 到 " 表演生活 ",朋友圈的功能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社交压力升级史。朋友圈每个新功能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交表演负担。
从 " 朋友圈 " 变 " 工作圈 ",
是一场社交的异化
朋友圈的变化,其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交场景异化,它正从朋友圈变成工作圈,从熟人社交滑向陌生人社交和半熟社交。
社会学家欧文 · 戈夫曼的 " 拟剧理论 " 在此找到了完美注脚。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社交互动就像剧场,每个人都在进行 " 印象管理 ",通过符号美化自己,进行合乎他人期待的表演。朋友圈就是这个理论的鲜活印证。
表演与现实的割裂,以及被精心裁剪过的局部真相,造就了 " 毛坯人生 " 与 " 精装朋友圈 " 的鲜明对比。用户在线下面对琐碎、疲惫的现实,却在线上展示高度滤镜化的完美生活。
" 每天早上挤地铁、中午吃外卖、晚上加班,这才是我的真实生活。但朋友圈里,我发的都是在咖啡馆看书、周末去爬山、假期去旅游的照片。" 大厂程序员大白说," 我知道这样很虚伪,但大家都这样。如果说这是‘病态朋友圈’,我觉得我们都是病人,只是病的方式不同而已。"
早在 2016 年,《新周刊》就在 " 滚蛋吧!朋友圈 " 的封面专题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朋友圈的异化,感叹圈子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并犀利点评了朋友圈的十种人:红包党、点赞党、晒幸福党、国外度假党、鸡汤党、谣言党、养生党、营销党、健身党、隐身党……这些形形色色的 " 朋友 " 共同构成了光怪陆离的朋友圈生态。
朋友圈的社交泛化是其变质的另一推手。微信的 " 熟人社交 " 定位,随着好友结构的复杂化——同事、客户、亲戚、一面之缘的人都涌入这一空间,打破了熟人社交的信任基础。
" 我的微信好友已经突破 3000 人,真正认识的不到 500 人。" 自媒体博主小东东很苦恼," 每次发朋友圈都要分组,太累了,后来就索性不发了。分组这个功能本来是为了让我们更随性地发言,结果却成了社交枷锁。"
与此同时,朋友圈不可逆转地滑向工作圈和营销圈。" 朋友圈早就不是朋友圏了,是工作圈、广告圈。" 深圳科技公司公关赵女士忙到没空谈恋爱," 部门领导明确要求我们要转发公司推文,还要截图发到工作群。我的朋友圈里全是行业资讯和公司宣传,早就没有生活了。"
这其实是职场的无形规训。当领导、同事都在朋友圈秀如何辛苦工作时,一种无形的职场压力和职场期待便形成了,不发显得不够积极,只发生活显得 " 不务正业 ",就连开不开放朋友圈、点不点赞都成了 " 站队 " 的信号。最后,朋友圈的活人感渐渐消失," 朋友圈 " 一步步变成个人和公司业绩的 " 公告栏 "。
逃离与回归:
从" 情绪过劳 " 到 " 轻快地活着 "
当朋友圈变成表演场和工作圈,社交倦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 " 沉默 " 或 " 逃离 ",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在过度连接的数字社会中的理性自保。
" 我特别喜欢一种感觉:一段时间内没人知道我在做什么,只有我知道一切都在变好。" 有文化博主写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有网友跟帖说," 就像小鸭子一样,上面平静淡定,双脚在咣咣游。" 在这个过度分享的时代,有时保持沉默反而成了一种奢侈。
情绪过劳,是逃离朋友圈的首因。在朋友圈这个永不落幕的剧场里,持续的 " 印象管理 " 消耗着人们的心力。" 发一条朋友圈,从修图到文案,再到思考分组可见,要花半个多小时。发完之后还要不停地看谁点了赞、谁写了评论,太内耗了。" 关闭朋友圈一个月的吴大美女说," 现在我把这些时间用来学画画,心静了不少。"
逃离朋友圈,回归线下真实社交才能真正重新建立人与人的连接。(图 /pexels)
社会比较带来的心理损耗同样不可忽视。朋友圈是一个 " 比较级 " 的舞台,充斥着他人的高光时刻。" 看到前同事又去了欧洲度假,大学同学刚换了大平层,心里总不是滋味。" 失业在家的二狗一边手洗内裤一边感慨," 后来明白了,关掉朋友圈,焦虑少一半。那些光鲜的背后,可能也是同样的鸡飞狗跳。"
信息过载则是另一大压力源,那些传播焦虑、谣言和八卦的碎片化信息,正在消耗着人们残余不多的耐心," 抱歉,我不想知道 ",人们在需要知情权的同时,也需要一种不知情权,同时也亟须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场静默的逃离中,人们开始转向更真实、简单的社交方式。从公开的 " 广场 " 撤回至私密的 " 包厢 "(微信私聊、小群),从 " 对外展示 " 转向 " 对内安顿 ",关注点从 " 别人怎么看我 " 拉回到 " 我是否舒服自在 "。
这种转变当然不是社交的退化,而是社交的进化和提纯,从追求社交的 " 广度 " 回归到 " 深度 ",从维系大量的 " 弱连接 " 到深耕少数的 " 强连接 "。
加再多一生很可能只见一面的 " 朋友 ",在朋友圈里频频进行点赞之交,只不过是一场数字幻觉。真正的朋友并不会因为你不发朋友圈就远离你,如果你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跟真正的朋友见面聊天,一起看一场日落、品尝一道美味、欣赏一朵花开,关系反而会更加亲密,拥有更多长久的美好记忆。
在朋友圈,如果社交从滋养变成了一场消耗,消失和撤离是唯一合理和正确的选择。
逃离朋友圈,当然不是社交的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真的,不如把时间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人和事上,更真实、更轻快、更好地活着吧。
校对:遇见;排版:张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