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央视网 16小时前

院士打假!

快速进化的 AI 生成技术,让生成假照片、假图像,甚至视频换脸都更加容易,且真假难辨。尤其是 AI 合成的假视频甚至冒充名医、名人进行虚假宣传,对公众实施诈骗。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也是受害者之一。

张伯礼打假!

10 月 21 日晚,天津中医药大学发布严正声明。

近期,社会上出现了 " 伯礼医堂 "" 伯礼国医馆 "" 张伯礼中医院 "" 张伯礼大药房 " 等组织机构,并存在相关社交媒体公众号,这些机构均与张伯礼院士无关,它们冒用张伯礼院士之名,宣传本机构产品、培训、评审等内容,借机误导社会公众,严重损害公众健康,造成医疗安全隐患,侵犯了张伯礼院士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公信力,也涉嫌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为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澄清事实真相,张伯礼院士授权天津中医药大学就相关事宜严正声明如下:

1. 张伯礼院士作为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其姓名权及肖像权等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严格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其本人许可不得擅自予以使用。

2. 张伯礼院士从未投资或授权任何第三方组织或个人利用张伯礼院士名字作为社会组织或机构名称。

3. 对于冒用张伯礼院士姓名的组织及个人,本单位已经收集证据,并将依法向有关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报案处理,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责任。

4. 提醒广大社会公众提高警惕,仔细甄别各类组织机构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切勿轻易相信非正式渠道发布的信息,避免受到损害,损害健康。

据介绍,张伯礼院士曾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此前报道:

院士带货竟是 AI 伪造

不久前,网络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视频,视频中张伯礼院士正在为某美白护肤品进行宣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张伯礼:这些内容全是假的。我从来没用过这个护肤品,我也没做过这方面的宣传,更没研究过,所以里边完全是编造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 AI 制作的视频,视频中使用张院士的形象和声音,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张院士介绍,像这样涉及他形象和声音的假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的至少还有十几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声音等权益,任何组织或个人利用信息技术伪造都是侵权行为。为此,天津中医药大学紧急给网信部门发函,申请对涉嫌侵犯张伯礼院士肖像权及姓名权的相关视频和公众号进行管控处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张伯礼:非常气愤,我觉得假视频对我的影响还是第二位的,更可怕的是这些东西误导消费者,对老百姓造成的影响,又花了钱,有的时候还买了假药,影响老百姓的健康,同时也违反国家的法律,破坏市场秩序。专家的形象受到玷污,我们确实也很气愤,但是又很无奈。

近年来,通过 AI 深度伪造技术假冒名人的事件频繁发生。除了张伯礼院士之外,一些商家通过 AI 换脸、合成人声等手段,将一些名医、名人、企业家的面容与声音进行移花接木,有的用于直播带货、有的用于推广营销产品、有的被制作成了搞笑视频。

全面铲除 " 制假售假 " 的灰色产业

无独有偶,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也发布严正声明,指出去年在他百岁生日庆典期间,遭五人冒名闯入并违规拍摄影像资料,随后被用于不当宣传……前有强拉百岁院士合影,后有张伯礼名字被冒用," 蹭院士 " 现象或许不能再当个案看待了。

对此,有媒体评论道,在 AI 技术大规模开发、大众化应用的当下,平台如何进行有效识别,及时发现虚假形象、违规内容,既需要技术上的提升,也需要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权责机制及管理制度。

院士接连打假,也已经彰显出某种紧迫性:对类似的冒用名人、蹭名人的虚假营销,必须持续打击、深入治理。

这些机构之所以无所顾忌,还是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恐怕还会觉得,哪怕被查了,收益可能也会覆盖代价。因此,一方面要提高侵权营销的代价,全面铲除 " 制假售假 " 的灰色产业;另一方面,在虚假营销的传播环节也要形成治理合力。

比如,一些带有张伯礼院士名字的相关账号,是怎么注册的?是否有相应的资质审核?还是说只要不申请认证,就可以随意注册?这或许也暴露了一些平台日常的工作机制存在需要填补的漏洞。

对于冒用张伯礼院士的组织及个人,天津中医药大学表示将报案追责。而除了依赖当事人主动维权,市场监管部门、传播平台等也应加强合作,在冒用信息、虚假营销还未大肆传播前,就敏锐捕捉到疑似违法违规内容,及时加以核实,尽早干预,避免更多的消费者被欺骗进而蒙受损失。

一地试点!小、初、高一口气读完,详解十二年贯通式学校

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公布!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单镜宇

审 校丨刘雅虹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天津大学、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