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科普中国 18小时前

一种南方很常见的树,亲手策划了多起“谋杀案”

在西双版纳的森林里,有一种小景点很受游客欢迎,它远看就是棵平平无奇的大树,虽然也算壮观,但在雨林里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凑近点看,会感觉它的 " 树干 " 不太对劲,好像由很多粗大藤条编织而成。走到近前,才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中空的,经常有当地旅游部门给它在侧面开个洞,让游客走入内部,仰望烟囱一般的镂空 " 树干 "。

" 树干 " 之所以打了引号,是因为它根本不是植物的茎,而是根,这些植物是具有绞杀特性的榕树。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绞杀植物。

图片来源网络

什么是绞杀植物?

绞杀植物是一类通过缠绕、挤压等方式剥夺其他树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其死亡的植物。在我国最常见的是斜叶榕、垂叶榕、钝叶榕等榕属植物。

一般来说,绞杀榕树的生活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幼苗时期的附生阶段、青年时期的半附生阶段和完全扎根土壤后的乔木阶段。

很多野鸟、野兽都喜欢吃榕树果,榕树的种子会通过动物的粪便传播,如果落在地上或者砖瓦缝隙,那就稀松平常地长大,如果落到其他植物的枝干上,榕树种子就会萌发,根系扎入树皮的缝隙或纤维中生长。这种仅仅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并不夺取对方营养物质的植物生活方式,叫做附生。

附生生长的榕树幼苗根系不断向下生长,最终接触到地面,扎根其中,这个过程就是半附生阶段。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最容易成为榕树绞杀行为受害者的植物,是一些棕榈科的大树。这些 " 受害树 " 也不一定就会死亡,如果榕树不够大,那被缠上的树木往往还能正常生活,要是榕树长大了,它们就可能把 " 受害树 " 的树干完全包裹起来,茂密的枝叶彻底遮盖阳光," 受害树 " 最终因为缺少光照而死,历经天长日久,树干腐朽殆尽,只留下榕树根所形成的巨大 " 烟囱 "。

绞杀榕不光能在附生后对宿主树进行绞杀,还会在榕树长大后,在机缘巧合下重新施展绞杀技能。很多榕树都可以从枝干上长出气生根,气生根垂到地面后扎根土中,最终能形成 " 独木成林 " 的景观。如果这气生根没有垂到地面,而是垂到了邻居植物身上,那它就可能沿着其他植物的枝干生长,最后将其绞杀。

绞杀榕的绞杀现象多出现在南方湿润地区,是因为那里空气湿度够大,在半附生阶段的榕树根系还没有充分扎进土里,吸水的渠道除了雨水、树皮水和土壤水,还会从雾气中吸收水分。如果雨水太少、空气湿度不够,绞杀榕的幼苗在其他植物的枝干上不能获得足够水分,也就难以生长到能绞杀别人的那一天了。

不过,在北方地区,还存在着一些类似的绞杀植物,如葛、紫藤、葎草等藤本植物。虽然它们没有附生阶段,从一开始就在土里萌发,但长大以后却很容易缠绕在周围植物上,将它们完全遮蔽,最终导致受害者缺光死亡。

绞杀植物就就 " 罪大恶极 " 吗?

对于被绞杀的对象来说,绞杀植物是完完全全的 " 反派恶人 ",可是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绞杀植物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生态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 " 林窗 ",指的是森林中由于部分树木死亡倒伏而形成的空隙,就像是在森林中开出一个个窗户一样,在 " 开窗 " 位置,阳光能直射到地面,不会被茂密的树冠所阻拦。

林窗可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让更多种类的植物得以在林中萌发、生长,有利于维持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进而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在南方森林中,绞杀植物是林窗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它们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有着正面的意义。

另外,很多绞杀的榕树本身也是在林窗中率先生长的 " 先头部队 ",可以帮助一些因为火灾、砍伐而受到破坏的森林迅速恢复。如果用人类的法律来评判,判它们个 " 谋杀 " 或者 " 故意伤害 " 或许有失偏颇,综合多方面因素,判个 " 过失伤害 " 兼有 " 立功表现 " 也许会更合适一些吧?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 · 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沙漠豪猪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王康 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 北京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植物学会会员

策划丨张林林

责编丨甄曦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