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门户的大疆卓驭,终于找到新的树荫。全球供应链下,没有任何一国能独善其身。
近日,荷兰制裁安世半导体的事件,在当事国双方还没有深度参与的情况下,欧洲汽车制造业的 CEO 们却纷纷坐不住,不断给荷兰施压,让事件变得更加复杂。
据报道,大众集团 CEO 奥博穆直接飞往了荷兰海牙,亲自找到荷兰首相吕特求情,讲到 " 再解决不了,我们的工厂就要全面停产了 "。
同时,宝马和奔驰的 CEO 虽然没有像奥博穆一样亲自到访荷兰,却一直在与荷兰保持联系,催促其尽快与中方进行商谈,解决争端。
可以说在这一次荷兰突然挑起的贸易争端中,欧洲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割裂,与之前在新能源汽车关税政策上表现的截然不同,一切的原因都归结于安世半导体背后的闻泰科技这家中国公司的存在。
安世背刺闻泰
当谈起汽车芯片,消费者首先想到的都是像车机芯片和辅助驾驶芯片这样的高价值芯片,却忽略了其他芯片的重要性。
根据不完全统计,一辆汽车大概需要 3000 颗以上的芯片,除了像人们熟知的车机芯片和辅助驾驶芯片之外,还有数量众多其他芯片,这些芯片虽然从工艺制程和制造成本上不如车机芯片这样先进,但是却在汽车供应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像安世半导体的主营业务,功率半导体,在汽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功率半导体就是控制电器开关的器件,特别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这一部件是主驱动电机控制器的核心部件。
功率半导体中最火的是,近些年车企常常提到的氮化硅,可以实现高功率和更低的发热,但这一成本昂贵的材料不适合全部应用,在汽车内部依然存在着大量的传统半导体材料。
根据统计,新能源汽车中功率半导体的价值约为 450 美元左右,传统燃油车只有不到 100 美元。
安世半导体正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供应商,其中在小信号功率半导体市场中占有率排第一,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中市占率排第二,是多家 Tier1 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安世半导体最早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在八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步成为了行业巨头,而后随着飞利浦半导体部门的独立,成为了恩智浦(NXP)的一部分,随后又被剥离成为独立的公司,也就现在的安世半导体。
从 2019 年收购完成后,安世半导体一直以独立的公司在全球运营,一直到今年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以 " 治理缺陷 " 为由对安世下达临时禁令,随后安世董事会通过 " 调整董事投票权 " 决议,火速踢开闻泰将股权交于所谓的第三方进行托管。
这背后则是因为,闻泰科技在 2024 年 12 月被美国商务部列入 " 实体清单 " 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美方称只有替换掉中国 CEO,安世才能获得豁免。
显然,荷兰遵从了美方的建议,导致了闻泰科技被夺权事件的爆发。
脆弱的供应链
当然,一切都是荷兰政府天真的想法,以为通过控制控股权就能实现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但是显然其错误预判了全球供应链的紧密关联。
虽然,闻泰科技在收购安世之后,一直保持其独立经营,但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安世 70% 的产线都建设在中国,荷兰的安世总部则是负责设计研发的内容居多。
在荷兰通过行政干预安世之后,中国也作出了反制措施,暂停了安世半导体在中国 70% 的生产线许可,同时限制出口。
这一政策很快产生了作用,安世向宝马、大众、福特等 20 余家车企发出断供预警,原定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的交付计划全面搁浅。
同时,远在美国的福特汽车也遭遇了相同的困境,预计 11 月起将因为零部件短缺被迫减产,福特一怒之下宣称要对荷兰政府追究责任并进行索赔。
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仅仅安世一家的断供就会对汽车产业造成如此大的冲击,这背后反映出汽车产业的稀缺性和脆弱性。
特别是像安世这样拥有芯片设计 - 晶圆制造 - 封装测试全链条产能的企业,更是短时间难以被替代。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暂停按实生产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稀土的管制,而半导体中 85% 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
这一举措,让安世无法在荷兰本土用有限的产能继续维持生产,只能向供应链的下游发布断供预警。
在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之后,安世在汽车半导体产业中的规模不断增长,欧洲区的占比提升到 40%,营收也增长到 20 亿美元的规模。
可以说,在汽车产业链中,大部分的投资都被聚焦于尖端制程芯片的竞争,对于像安世生产的功率半导体这样成本敏感且技术成熟的产业并不重视,这一次事件后,汽车产业将会对基础芯片的供应安全产生新的认知。
或许在本次事件后,汽车芯片产业会发生转变,但是在短时间内,全球化带来优势依然无法被替代,汽车供应链依然在脆弱的状态下负重前行。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