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5分钟前

黄金风口来了,但我劝你冷静

文 | 新眸,作者 | 李小东

国庆假期后,全球风险规避情绪应声而起。

在这番不确定性笼罩的氛围中,黄金价格悄然突破每盎司 4000 美元大关,10 月初甚至创下 4059 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国内上海黄金交易所 AU99.99 价格也突破 950 元 / 克,周大福等珠宝品牌的饰品金价更是站上 1150 元 / 克的高位。

看着手机屏幕上金价持续攀升的曲线,多数人思考同一个问题:" 现在买黄金还来得及吗?" 在历史高位面前,追高还是观望,显得进退两难。

黄金的这轮大涨的确远超许多人预期——今年以来,国际金价涨幅已超过 50%,创下 1979 年以来最强涨势。而回望二十年前,金价不过每盎司 400 美元左右,20 年 20 倍的涨幅,远超同期大多数资产的回报。

在这波壮观的上涨背后,黄金的角色和意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黄金简史:从货币锚点到避险王者

黄金的历史,就是半部货币史。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黄金成为货币价值的终极锚点。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成为黄金与美元正式 " 分手 " 的标志性事件,黄金的货币属性曾一度被边缘化。

然而,黄金从未真正离开金融舞台的中心。

过去二十年,黄金经历了三轮主要上涨:2005-2012 年由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推动;2018-2020 年由贸易摩擦与大感冒恐慌助推;以及当前这轮始于 2023 年的暴涨。数据显示,金价在 2024-2025 年间呈现近 30 年来的最高上涨速率,甚至超过了 2007 年的 31% 和 2010 年的 29%。

黄金的这一轮暴涨,背后有着多重力量的共同推动。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认为,国际金价此轮上涨源于四重因素发力: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强力推动、避险需求的集中释放、全球央行的持续购金、市场情绪与黄金价格的 " 同频共振 "。

具体来看,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关税政策成为 2025 年黄金价格上涨的直接诱因。接连发布的关税政策增强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了风险规避情绪,推高黄金价格。美联储的降息预期下,经济指标显示出劳动市场的疲软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许多资金正流入黄金等安全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金价的持续走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正在发生微妙分化。

高金价抑制黄金首饰消费,地缘冲突加剧与经济不确定性使得黄金避险保值的功能进一步凸显,民间金条和金币投资需求大幅度增长。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在高金价背景下,2025 年上半年,我国黄金消费量同比下降 3.54%,相比饰品,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金条、金币等高附加值的投资性商品,黄金首饰消费量同比下降 26%,而金条及金币销量却同比增长 23.69%。

这种反差鲜明的消费趋势,揭示出黄金在民众心中角色的转变。

" 现在买黄金首饰的年轻人,很多不是为了佩戴,而是当作一种存钱方式。" 一位珠宝店销售经理表示。

金店们也在适应这种变化。比如一些品牌推出了更多轻克重、设计感强的产品,以维持盈利情况;一些品牌推出金条,虽然需求旺盛,但金店销售金条的利润却较低。

对于黄金品牌商来说,这既是十年来难得一见的市场扩张机遇,但也是对其商业模式的巨大挑战。

黄金消费冰火两重天,谁在增长?

今年上半年,老铺黄金一度成为众人眼里的明星消费公司。面对全国黄金首饰消费量 26% 的降幅,这家公司的营收同比大增 249%,净利润增长 291%

老铺黄金最核心的破局点,是将黄金从 " 材质称重 " 转向 " 工艺文化 " 的价值重构。其产品以宫廷古法制金为基底,融合花丝镶嵌、錾刻等非遗技艺,甚至创新性地用足金镶嵌钻石打破行业惯例。

更具有决定性的是其定价模式的颠覆——彻底抛弃行业通用的 " 克价计价 ",采用奢侈品 " 一口价 " 策略,按件计价,且包含较高的工艺费。

这一模式不仅使得老铺黄金的价格不受金价波动影响,还推动了黄金首饰向艺术品转型,进而满足品牌方能够定期涨价。据了解,老铺黄金 2025 年就进行了两次提价,8 月份的提价幅度达到 4%-12%。

随着一口价转型成为行业共识,海通国际发布的研报显示,2025 年黄金周期间,潮宏基一口价产品占比约六至七成,老凤祥及中国黄金约为一半左右,周大福则逐步提升至三至四成。

另一方面,年轻新潮的设计风格与灵活的营销策略成为品牌增长的关键,比如小克重轻量级且价位较低的黄金饰品,吸引了黄金爱好者和年轻消费者群体。

仍以老铺为例,在它的扩张地图上,甚至可以清晰看到其 " 重奢商圈独占 " 战略。从北京 SKP、上海国金中心到香港 IFC,再到新加坡滨海湾金沙,每一家门店都占据高端商场首层核心区域,与 LV、爱马仕、卡地亚等国际奢侈品牌为邻。

数据显示,老铺黄金消费者与国际奢侈品牌客群重合度高达 77.3%-80%。北京 SKP 门店客单价从 2024 年的 2.5 万元飙升至 2025 年 7 月的超 4 万元,消费超 50 万元的黑金卡会员仅占数量的 10% 左右,却贡献了七成销售额,单店效益的惊人提升,让老铺单个商场平均销售业绩一度接近爱马仕的水平。

再举个例子,作为国内另一家有代表性的黄金品牌,面对高金价的冲击,周大生采取了与老铺黄金不同的路径。

公司营收虽然同比下降 43.92%,但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净利润仅微降 1.27%,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31.32%。具体做法上,周大生通过构建不同的子品牌矩阵来实现市场覆盖,拓展线上渠道来提升营收能力,截止目前,周大生线上销售在总营收中占比已超过五成。

这些品牌的逆势增长,背后是黄金消费逻辑的根本性转变——从 " 保值储藏 " 转向 " 悦己表达 " 和 " 情感共鸣 "。

这场分化标志着行业竞争核心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溢价、产品溢价和模式创新,在金价高企挤压传统消费的背景下,通过品牌升级、产品创新和渠道优化,依然能够找到增长蓝海。

老铺黄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其毛利率达 38.1%,远超行业 20% 的毛利率水平,证明在黄金行业,通过品牌文化、工艺价值和文化认同构建的高溢价模式是可行的。

狂热背后的风险暗涌

随着金价持续攀升,风险也在悄然累积。

2025 年 9 月,深圳水贝黄金市场爆出大事——十余家黄金料商出现经营异常,部分商家 " 人去楼空 ",其中粤宝鑫贵金属有限公司的门店已被证实关门停业,内部基本清空。

素有 " 黄金珠宝之都 " 之称的水贝,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次风波并非简单的经营不善,暴露出行业内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据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发布的倡议书指出,个别商家假借实物黄金交易之名,开展类期货性质的 " 黄金投资 " 业务。

以粤宝鑫为例,业内人士透露,其问题并不出在正常的板料买卖上,而是在于推行所谓的 " 预定价模式 ":客户只需支付少量订金,就能锁定大批黄金价格,无论金价涨跌均可获取全额收益。

这实际上已脱离了实物交易本质,演变为一种变相的场外金融投机行为。

2025 年 10 月,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发布警示函指出,三家以 " 实物黄金交易 " 为名的企业被查实开展高杠杆虚拟对赌业务,其行为已涉嫌构成开设赌场罪。

司法机关透露,相关企业通过线上平台诱导客户进行买涨买跌的投机操作,实际脱离实物交割,导致大量投资者受损。

此类案件暴露出行业在转型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面对乱象蔓延,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于 9 月 26 日发布正式倡议书,明确划出多条红线:杜绝任何形式的变相期货交易、禁止高杠杆对赌、严禁脱离实物的虚拟交易。

实物黄金的踏实感与纸黄金的虚火,共同构成了当下黄金热的两面。站在每盎司 4000 美元的历史高位,黄金的未来走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机构对黄金长期前景保持乐观。UBS 认为金价还有上涨空间,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将达到每盎司 4,200 美元。

高盛更为乐观,将 2026 年黄金目标价格从每盎司 4,300 美元上调至 4,900 美元,理由是 " 中央银行的购买和私营部门的分散化需求的强劲 "。

此外,全球主要央行继续增加黄金储备,以特朗普政府为主引发的国际贸易紧张关系延续可能性大,全球主要机构和个人均继续增持黄金仍是主流。

然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在专业人士看来,与本轮黄金价格上涨相伴随的是,投资者新的资产定价体系将重塑。黄金市场有望重现类似 20 世纪 70 年代的行情,在极端情形下黄金价格年涨幅可能超过 100%。

" 从中长期来看,黄金价格的趋势仍向上。但从短期看,政策不确定性将影响黄金市场行情节奏。"

各大则提醒投资者保持谨慎:" 中国人长期以来有投资黄金的传统,很多人往往会认为黄金是一成不变的保值品,但金价并非只涨不跌,投资黄金同样存在风险。"

无论是考虑短期交易还是长期持有实物黄金,投资者都需要做好承受大幅价格波动的心理准备。尽管从长期来看是上涨趋势,但期间可能经历剧烈的波动。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