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帮宁工作室 15小时前

既生“界”又生“境”,车企为何争抢华为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者按

2025 年 9 月 22 日,在广东深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与专程来访的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会面,商谈合作。

3 天后,即 25 日,德国博世集团被曝计划对移动出行部门裁员 13000 人,而 2024 年已裁员 9000 人。

两则动态,表明东方与西方、华为与博世的汽车业务境况迥异——前者蒸蒸而上,后者萎靡收缩。

这是因为进入新汽车时代,电动智能取代了燃油机械。博世集团曾经纵横全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业务,包括动力总成解决方案、底盘系统控制、电气驱动、汽车电子等,都如黄昏日落般走进历史。

取而代之崛起的,是中国公司纷纷研发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数字底盘、车载光、车云服务等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智能化出行新体验。

华为就是其中的典范。从 2013 年切入车联网,到 2018 年官宣 " 不造车,而是聚焦 ICT,帮助车企造好车 ",到 2022 年鸿蒙智行推出首车问界 M5,再到 2025 年与东风汽车合作打造 " 境 " 字辈,华为的汽车业务,无论是技术还是影响力,现已跃居全球之巅,以至于行业发出 " 无华为,不造车 " 的感叹。

从今天起,帮宁工作室策划推出 " 华为汽车局 " 专栏,持续观察华为汽车业务从何而来、因何而立、走向何方,深度分析华为如何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让出行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

10 月 9 日,理想汽车创始人、CEO 李想低调拜访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的照片流出,再度在社交媒体上引爆车企与华为之间大佬互动的话题。

这是今年以来第 5 位亲赴华为的车企一把手。此前,新汽车央企——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上任仅 11 天,便到访任正非办公室;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小鹏汽车创始人、CEO 何小鹏,以及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也先后率队前往华为深圳总部,与任正非会面。

从进军汽车行业的资历来看,华为的汽车业务,如果从 2013 年研发车联网开始算起,至今只有 12 年。相比之下,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成立时间分别为 2014、2015 年,与华为是前后脚。而拥有纯粹造车基因的广汽集团、中国长安汽车、东风汽车,至今分别已有 28 年、41 年和 56 年的造车历史,且后两者还是央企。

不管是造车新势力,还是央国企,这些大佬纷纷上门拜访 81 岁的任正非,个中之意耐人寻味。

其实,背后的主要原因很简单:

一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过半,而且智能化成为新的核心赛道,没有硬核智能技术的车企正在被市场边缘化,甚至快速淘汰。二是华为掌握智能汽车的核心话语权,车企拥抱华为就是拥抱未来,因为没有人可以对抗趋势。

2025 年,中国汽车行业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车企 " 投华 " 进程加快。

一方面,华为鸿蒙智行打造的 5 个 " 界 " 字辈基本成熟。另一方面,华为又在车圈掀起 " 境 " 系热潮,可能开辟 " 境 " 字辈第二战线。比如广汽与华为联合打造 " 启境 " 新品牌;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合作 " 华境 ",车型已进入路测阶段;东风与华为联合打造 "X 境 ",已开启公开征名……

此外,还有燃油车阵营的奥迪、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主动接入华为的智驾、智舱系统。

2018 年,华为确立 " 不造车,而是聚焦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 的核心战略,随后落地推广。如今,7 年过去,越来越多车企主动 " 投华 ",华为汽车局的终极版图逐渐清晰。

帮宁工作室认为,华为汽车局的核心,从来就不是掌控某一个品牌、某一款车,而是通过聚焦 ICT,成为定义智能汽车标准的关键力量,在智能汽车时代建成 " 华为标准 "。

现在," 界 " 字辈成熟," 境 " 字辈发力在即,代表着华为汽车局开始进入高潮。

于消费者而言,当 " 界 "" 境 " 车型扎堆,技术又同源,他们将为如何选择而烦恼。

鸿蒙智行五界十车

回溯华为入局汽车领域的轨迹,更能看懂车企大佬与任正非互动的必然性。

早在 2009 年,华为就启动车载通信模块研发,成立车联网业务部。2018 年明确 " 不造车 " 战略,聚焦 ICT 技术赋能车企。2019 年 5 月,任正非签发文件,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标志着华为汽车布局全面升级。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阶段:

第一个是 2009-2013 年。

华为初入汽车行业,开始布局车载通信模块产品。这一时期,华为主要扮演通信专家的角色,专注于自己的技术领域。

第二个是 2013-2018 年。

此阶段,华为升级至车联网业务,与奔驰、奥迪、大众等国际大厂及国内车企建立合作,定位始终明确。

第三阶段是 2019 年至今。

此期间,华为大举进军汽车业务,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升为一级部门,人员规模超数千人,并形成 3 种车企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商模式(以 Tier1 身份提供零部件)、HI 模式(输出全栈智能方案,如长安阿维塔、北汽极狐)、智选车模式(通过鸿蒙智行深度参与产品设计与营销)。

现在,华为形成了两条并行的汽车业务线:

一条是 HI 模式,由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力推,是华为 " 不造车 " 战略的直白体现。另一条是智选车模式,由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带队,保留在终端 BG 体系内,通过深度整合车 BU 技术、联动车企完成设计与营销,成为增长核心。

至目前,成绩与影响力最突出的,当属以智选车模式打造的鸿蒙智行 " 五界 " 品牌,即分别联合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而打造的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和尚界。它们覆盖从亲民入门到超豪华旗舰的市场全层级,构建起完整的产品矩阵。

市场数据印证了智选车模式战略成功。今年国庆中秋双假间(10 月 1 日 -8 日),鸿蒙智行大定订单为 48500 辆,同比涨幅近 70%。9 月,全系交付新车 52916 辆,累计交付超 95 万辆,距百万仅一步之遥。

鸿蒙智行的起点,是问界品牌——它是智选车模式的首个合作成果,也是整个鸿蒙智行联盟的探路者。

2022 年,问界推出 M5,搭载华为早期智驾系统,虽然硬件不算顶尖,却用流畅的车机体验证明:华为的智能座舱与电驱技术,能重塑汽车使用感。由此,M5 成为鸿蒙智行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真正打响鸿蒙智行名号的,是问界 M7。

2022 年,M7 与 M5 共同开拓市场。2023 年 9 月,新款 M7 借 " 遥遥领先 " 热度爆火。2024 年,交付近 20 万辆,成为同级别首个抗衡并超越 BBA 的国产车。2025 年,M7 再升级,对标宝马 X5、奔驰 GLE,成 30 万元级市场必选项。

不过,在鸿蒙智行扩张之路上,也有颇多坎坷,有的合作一度陷入困境。

比如,与奇瑞合作的智界,起步时的痛点在于内部博弈。智界 S7 自 2023 年底发布后,交付曾受供应链、工厂搬迁拖累,而且奇瑞内部还争议智界是否会冲击自有高端品牌,这些让智界项目步履维艰。双方合作初期陷入利益与战略磨合困境,直到 2025 年高层达成共识才破局。

与北汽合作的享界,一度陷入市场误判。享界 S9 产品本身不差,但在节奏上策略失误,先推接受度低的纯电版且定价偏高,使其没能复制问界的成功,挑战宝马 5 系的基本目标也未达成。这暴露了华为在与不同车企合作时,存在市场节奏把控的适配问题。

在华为的合作伙伴中,上汽的加入最具话题性,因为上汽集团前高层曾抛出 " 灵魂论 ",一度拒绝深度合作,担心失去产品主导权。

但 4 年后,面对新能源智能化大潮,上汽最终选择与华为联手打造尚界品牌,且合作效率极高,签约 7 个月便推出首款车尚界 H5。依托上汽制造力与华为技术,该车大定超 2 万辆,开局优于智界、享界。

上汽这个转变,既是其战略调整,也代表传统汽车巨头从根本上重塑对智能化时代合作模式的认知——当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远超主导权的执念后,主动拥抱核心技术伙伴,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至今,鸿蒙智行已打造 10 款车。从 2022 年问界 M5 引关注,到 2025 年五界十车成型,这段征程虽然满是荆棘,但最终收获市场荣耀。

" 境 " 字辈开辟第二战线

今年 10 月 9 日,东风奕派官宣启动与华为联合打造的 DH 项目品牌征名,明确中文名称为两个字,且参考 "X 境 " 范式。

这个细节,揭开了华为与车企合作的新暗号:在鸿蒙智行之外," 境 " 字辈成为华为与传统造车大厂深度绑定的第二条战线。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商标注册信息,深圳引望公司已申请 " 宝境 "" 逸境 "" 瞬境 " 等多个含 " 境 " 字商标,像 " 奕境 " 商标已进入受理尾声。

显然," 境 " 字辈都从商标布局,提前锁定合作标识。

这场绑定早有铺垫。今年 9 月 22 日,杨青专程造访华为深圳总部,与任正非会面,就释放了双方深化合作的信号。

此前,华为与广汽合作打造 " 启境 " 新品牌,发布时,冯兴亚的表态直接点破合作核心:" 广汽与华为在新环境下开启新战略合作,华为不仅是重要合作伙伴,更是再造新广汽的老师和样板。"

" 境 " 字辈将相继诞生,它们本质上是华为汽车合作生态战略升级的产物。

" 鸿蒙智行五界已满,做 5 个‘界’非常、非常难,可能只能到此结束。" 余承东在 2025 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直言。

华为鸿蒙智行模式扩张已到上限,而车企又不甘心停留在技术输出为主的 HI 模式,渴望深度绑定华为资源,于是,"HI Plus" 模式应运而生。

"HI Plus" 模式是介于鸿蒙智行与 HI 模式之间的新路径,核心是在保留车企品牌主权与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实现华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嵌入,达成华为技术赋能与车企自主掌控的平衡。

东风 DH 项目采用联合定义、联合开发、联合共创、联合营销等 " 四个联合 " 机制,是 "HI Plus" 模式的典型实践,。

东风奕派科技总经理汪俊君表示,双方团队已实现深度融合、共同办公,从战略决策到智能制造、从技术研发到品牌营销,形成全链条协作。

东风华为 DH 品牌,并非东风的车身加上华为的系统,而是成为两大巨头优势能力的有机统一体。从战略决策、组织流程,到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再到品牌营销,华为全方位介入与影响,与东风共同塑造全新品牌。

从合作深度来看,东风与华为 " 双向 all in",双方团队打破组织边界、实现深度融合,技术层面完成从整车制造到智能生态的全面交融,产品端则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推动革新。

此前已展开的广汽 " 启境 " 合作模式,与东风 DH 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双方协议,自 2025 年 1 月起,华为与启境团队已合署办公,华为的产品、营销、财经等多领域团队驻场广汽,深度参与从产品定义、研发到营销的全链条环节。

这种嵌入式协作,颠覆了传统技术方管研发、制造方管生产的分段模式,达成了协同零延迟的效果。这正是启境的核心差异化优势。

双方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还体现在细节之中。

9 月 26 日,启境汽车 CEO 刘嘉铭通过微博,公开了启境首车的开发进展。双方已组建专业联合测试团队,刘嘉铭与华为相关负责人靳玉志两位 CEO 亲自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推动项目落地。

" 无华为,不造车 ",这句话几乎已成行业共识。

当下,华为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参与者,而是重构智能汽车产业逻辑的最大变量。这家 ICT 巨头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冲击,绝非单点突破,而是从合作模式到产品生态全方位颠覆。

前有鸿蒙五界攥指成拳,打下合作江山;后有 " 境 " 字辈蓄势待发,准备把绑定玩得更透。

热闹之外,关于 " 华为越界与否 "" 车企会不会丢了自主权 " 的争议,也从没断过,但华为系的亮眼业绩和车企的生存压力,让这些争议都靠边站。

华为的汽车局,好戏还在后面。

帮宁工作室

帮宁工作室

在这里读有品质的汽车报道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