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 16分钟前

创新药板块震荡,BD 行情告一段落了吗?港股再迎创新药企递表小高峰,贝达药业、百利天恒等多家知名药企冲刺“ A+H ”

资本眼

一周行情

10 月 6 日至 10 月 10 日,医药生物指数下跌 1.66%,跑输上证指数 0.72 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医药板块连续三周跑输上证指数。创新药(BK1106)周内下跌 1.09%,连续三周下跌。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HSCICH)周内下跌 6.33%,为 2025 年下半年以来单周最大跌幅;港股创新药 ETF(513120)周内下跌 3.98%。

一周 IPO 动向

港股再迎创新药企递表小高峰 贝达药业、长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医药有望实现 "A+H"

最近,港交所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医药 IPO(首次公开募股)热潮,涵盖小分子药物、溶瘤病毒、ADC(抗体药物偶联物)、siRNA、放射性药物等前沿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 IPO 浪潮中,除了部分初创生物制药公司,还包括贝达药业、长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医药等已经在 A 股上市的知名医药企业。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也成功实现 "A+H"。

A 股公司密集赴港上市,是政策支持、市场流动性改善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今年 8 月,港交所进一步放宽了对 "A+H" 股公司的公众持股限制,满足 "30 亿港元预期市值 " 或 "10% 公众持股量 " 其中一项即可,由原规则的双重要求改为二选一。

AH 股溢价指数收敛也为 A 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机遇。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13 日收盘,恒生 AH 股溢价指数为 118.33,处于近一年的低位。同时,部分公司在港股获得了更高估值,比如恒瑞医药、宁德时代,近期 H 股涨幅优于 A 股。

对于创新药公司来说,港股可以成为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的 " 跳板 ",外资机构通过 IPO 基石投资者方式提前锁定优质资产;同时,这也成为资本市场观察中国医药创新的重要窗口。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登陆港股,中国医药创新的实力与潜力将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创新眼

一周临床试验动向

根据医药魔方提供的数据,10 月 6 日至 10 月 10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共披露 85 条临床试验登记信息,其中,有 29 条为处于临床试验 II 期及以上的创新药新登记临床试验信息,主要针对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领域。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提供

前沿洞察

假期后创新药板块突然 " 变脸 ",BD 行情告一段落了吗?

国庆中秋假期结束后的交易日内,叠加多重因素影响,创新药板块未能延续前期涨势,迎来大幅下挫。10 月 9 日及 10 月 10 日,港股创新药板块剧烈震荡,港股创新药指数(931787)分别下跌 5.84%、3.13%,与前期港股创新药板块股票的上涨形成鲜明反差。

BD(商务拓展)出海,是今年港股创新药 " 牛市 " 的直接催化剂;也是继映恩生物之后,多只新股能够超预期发行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大额 BD 交易能否持续发生,既往交易能否有效推进至关键里程碑,成为业内判断此次港股行情能否持续的重要依据。

消息面上,近期,瑞银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波 BD 的高热度将会逐渐退去,而新的价值锚点将落在 " 基本面驱动 " 上,即市场关注点将转向内生性营收 / 利润增长,企业间分化将愈发明显。

BD 交易可以说是今年国产创新药的一大亮点。根据医药魔方发布的医药交易趋势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国相关交易总金额达 608 亿美元,比 2024 年全年交易的总金额还要高出 37 亿美元,同比激增 129%。

针对近期创新药 BD 落地之后股价往往不涨反跌的情况,平安基金基金经理周思聪表示,其根源在于市场预期透支。当前 BD 交易的首付款、总包金额均符合行业预期,只是前期部分大额交易提升了市场心理预期,导致出现兑现即回调的行情。但是,对外授权的大趋势没有变化,BD 落地是长时间维度的趋势,建议更多关注产品的临床数据和竞争格局,重视真正创新的标的。下一阶段,产品已成药、有业绩,或产品临床阶段靠后、BD 确定性强的中大型市值创新药企或将重获市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10 月 17 日至 21 日,2025 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将在德国柏林举办,有 23 项来自中国的研究入选最新突破摘要。

当 BD 交易从高热度逐渐回归平稳,最终有多少产品能度过潜在的 " 退货 " 风险,顺利收到里程碑付款乃至成功商业化上市,这才是对这一轮 BD 交易热的最终检验。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5 年 4 月 20 日,在 2020 年已完成的 62 起对外授权交易中,有 25 起已明确终止合作," 退货率 " 为 40%,2021 年和 2022 年的对外授权交易 " 退货率 " 也已来到 20% 左右。

国产首个 IL-36R 单抗申报上市 用于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发作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10 月 1 日,CDE 网站显示,华奥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单抗(HB0034)申报上市,用于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发作。

瑞西奇拜单抗(HB0034)是华奥泰子公司华博生物开发的一款抗 IL-36R 单抗,可通过抑制 IL-36 通路发挥抗炎的生物学效应。截至今年 3 月,HB0034 注射液项目已合计花费研发费用约 2.1 亿元。今年 3 月,瑞西奇拜单抗治疗 GPP 急性发作的关键性 II 期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结果显示,相比于安慰剂组,瑞西奇拜单抗组单次静脉给药后的第 1 周 GPP 发作患者的皮肤脓疱得到明显清除。此外,瑞西奇拜单抗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GPP 是一种罕见、可危及生命的、系统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全身红斑和脓疱并伴随全身系统性炎症症状,如发热、关节痛、肌痛、C 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增多等。GPP 的急性发作与死亡直接相关,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败血症和多系统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因此,治疗 GPP 的当务之急便是控制急性发作,亟须快速控制急性发作的治疗手段。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已于 2023 年被纳入中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

据医药魔方 NextPharma 数据库统计,目前全球仅有一款药物获批用于治疗 GPP,即勃林格殷格翰的抗 IL-36R 单抗佩索利单抗,该药物已在国内上市。尚未有国内企业自研的 IL-36R 抗体获批上市。

破局者故事

创新药重返泡沫时代?对话映恩生物朱忠远:行业估值有泡沫不是坏事,对外授权不是创新药公司的目标,而是手段

随着公司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被调入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名单,以及首个核心产品 III 期临床研究宣布成功,9 月 12 日,映恩生物(09606.HK)的股价一度达到 563.50 港元 / 股的历史新高。不过,在港股创新药 " 击鼓传花 " 的氛围下,截至发稿,公司最新股价为 305 港元 / 股。

记者注意到,在多则 BD 消息的刺激下,今年前 9 个月内,港股创新药指数从 666.91 飙升到 1660.66,此后震荡至今,目前为 1397.7。中国创新药重返泡沫时代?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9 月中旬,映恩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首席执行官)朱忠远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他的答案是:行业发展就像酒发酵,泡沫一定存在,但 BD 是手段不是目的。

他还展开畅想,十年后中国能出现一批全球顶尖的 ADC 企业," 到时候我们这些创始人聚在一起喝酒,聊的不是‘谁卖了多少管线’,而是‘谁的药救了多少全球患者’ "。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标签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数据提前公布,事实新闻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