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9228 篇深度好文:4365 字 | 10 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开会,可以说是企业中令人又爱又恨的一件事。
一到开会,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有人托着腮帮子发呆,有人跷着二郎腿神游;
有人频繁打哈欠掩饰倦意,有人假装在笔记本上记录实则心不在焉;
还有人死死盯着手机屏幕,在心里艰难地倒数,期盼会议结束的那一刻。
走出会议室时,人们感受到的不是干事的冲劲,而是如
" 刑满释放 " 般
的解脱。
然而,会议本身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几乎所有重要决策都诞生于此。可当公司里最具智慧的人齐聚一堂,却常常像 " 集体失智 " 般无所事事,白白耗掉两小时。
长此以往,这种冷漠与沉闷的氛围会扩散到整个公司——每次例行会议结束后,员工的精力与干劲已被消耗殆尽,陷入
" 会
议没完没了→没时间推进实际工作→不得不开更多无效会议 " 的
恶性循环
。
组织健康专家刘向东老师认为:
"
若想了解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判断它是否有未来,只需观察 10 分钟的会议即可。
"
团队怎么开会,团队就会怎么做事。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开会这件事。
一、会议泛滥:组织不健全的信号
1. 会议的本质:组织缺陷的 " 补救措施 "
现代管理系之父德鲁克认为:" 会议 " 是通过 " 集会 " 实现 " 商议 ",本质上是组织存在缺陷时的补救手段。
但开会时无法开展日常工作,工作时也无法兼顾会议,没有人能同时身处两个场景。理论上,一个结构完善、运作理想的组织,本应无需依赖会议。
在理想状态下,每个成员都能清晰掌握工作所需的信息,随时获取必要资源。
只有当某项任务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或单一成员无法覆盖任务所需的全部知识与经验时,会议才有存在的必要——即通过集思广益弥补个体能力的局限。
2. 会议过多:组织问题的 " 显性症状 "
现实中,会议泛滥往往意味着组织存在深层问题:若一个组织频繁依赖会议推进工作,那么企业的各类机制便会失去意义;若管理者将超过 1/4 的时间投入会议,就说明组织架构、职责划分或信息传递存在漏洞。
因此,会议必须经过周密规划,否则不仅令人反感,还会严重拖累组织效率。
德鲁克也谈道:会议应是 " 不得已的例外 ",而非 " 日常常规 ";一个人人随时都在开会的组织,必然是人人都无法专注做事的组织。若通过时间记录发现会议占比过高,那大概率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不健全组织。
二、高效会议:以 " 贡献 " 为核心
虽然我们意识到会议的管理者难免要参与讨论会、汇报会、简报会等各类会议,会议是管理者日常工作的核心工具,也占据了大量时间——即便最擅长时间管理的管理者,也需要在会议与报告上投入精力。
但高效的管理者与普通管理者的差距,在于能否让会议产生 " 实际贡献 "。
1. 会前:明确会议的 " 目标与价值 "
高效管理者会在会前清晰思考三个问题:
问题 1:为什么开会?是为了制定决策、宣布重要事项,还是明确执行方案?
问题 2:需要什么输入?例如需要哪些报告支撑讨论,简报需涵盖哪些核心信息?
问题 3:要达成什么结果?会议结束后需形成哪些共识、明确哪些行动?
他们会坚决杜绝 " 无目的会议 ",确保会议围绕 " 事先约定的目标 " 展开,避免将会议变成 " 闲聊场 "。
若会议目的是激发创意,他们会鼓励全员发言,避免某个人 " 垄断话语权 ";若会议目的是明确决策,他们会提前收集关键信息,为讨论划定聚焦方向。
2. 会中:聚焦 " 主题与结论 "
高效管理者在会议开场时,会明确告知参会者 " 会议目标 " 与 " 预期贡献 ",并全程引导讨论紧扣主题。
例如,他们会避免 " 漫无边际的发散 ",在讨论偏离方向时及时拉回;在会议结束前,会再次回归开场提出的目标,确保结论与目标一致。
无论会议形式如何,核心始终是 " 以贡献为导向 " ——所有讨论都应服务于 " 解决问题、产生价值 "。
3. 会后:让 " 贡献 " 转化为组织成果
" 重视贡献 " 是高效会议的核心逻辑,它能帮助管理者解决三大关键问题:
理清工作优先级:从 " 繁杂事务 " 中筛选出对组织成果有直接影响的核心任务;
整合团队力量:将管理者 " 依赖他人协作 " 的先天属性转化为优势,打造高效团队;
聚焦外部价值:避免管理者陷入 " 内部事务陷阱 ",将视线转向市场、客户、公众等 " 外部世界 ",确保组织行动与外部需求匹配。
简言之," 重视贡献 " 就是让会议从 " 消耗时间的流程 ",转变为 " 创造价值的环节 "。
而所有高效会议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两点:
第一,形成共识。确保全员对目标、方案的认知一致。
第二,制定决策。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与责任。
三、有效会议的三大案例
刚才谈到很多理论,但每家公司都有每家公司的特点,很难用同一套理论来改善会议问题。
相较于抽象的技术原则,那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企业案例,更能提供可落地的优化思路。
在学习《宁向东的管理学课》时,发现课程中提及的三个企业案例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维度破解了会议低效的难题,或许能为你提供新的启发。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有一个独特的认知:" 若顾客主动联系公司,说明产品或服务存在问题 " ——最好的客户关系是 " 交易完成后无需再沟通 ",若客户联系公司,要么是复购(少数情况),要么是产品出问题(多数情况)。
将这一逻辑延伸到会议管理,贝佐斯认为:" 公司会议多、时间长,本质是组织与流程有漏洞 " ——需要频繁沟通,说明信息传递不畅、职责划分不清;需要长时间讨论,说明会前准备不足、目标不明确。
因此,亚马逊的核心思路是 " 通过优化组织功能,将会议保持在最低限度 ",而非 " 在‘如何开好会’上过度用力 "。
贝佐斯将 " 会议效率 " 视为 " 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通过固定 " 短会模式 ",倒逼组织调整运作方式,适应 " 高效沟通 " 的需求。亚马逊的会议规范简单却高效:
1. 禁用 PPT,改用 "6 页纸陈述 ":会议发起者不能用 PPT,而需以 " 陈述文 " 形式,清晰描述待讨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附上数据、图表等支撑材料,最终浓缩为 " 符合公司标准的 6 页纸 ";
2. 会前分发材料,会初留 10 分钟阅读:6 页纸需提前发给所有参会者,会议前 10 分钟,全员专注阅读材料,确保每个人都充分了解背景信息;
3. 阅读后再讨论,聚焦 " 解决问题 ":10 分钟阅读结束后,围绕材料展开讨论,避免 " 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低效沟通 "。
贝佐斯的逻辑本质是:" 会议是群体沟通,涉及权力、信息、认知、情感、利益的复杂交互,若能通过组织优化减少沟通需求,远比‘优化会议流程’更有效 " —— 6 页纸规则的核心,是 " 会前明确信息、会中聚焦讨论 ",从源头避免 " 无准备的发散 "。
2. 台湾联强:" 七三开 " 时间分配,平衡 " 务实决策 " 与 " 务虚启发 "
对于亚马逊的高效会议做法,台湾联强总裁杜书伍并不是很认同。
他认为:这不适合于竞争局面比较复杂、信息非常分散,或者公司运营呈现危机的时期。因为在那个时候,信息是比较乱的,如果决策不能有效地搜集各路信息,就有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决策。
为了防止自己回答不出问题,就不愿意提出新的问题的情况,杜书伍主张:应该允许一部分会议没有 " 效率 ",并不是立刻得出结论。所以每个会议都要预留 " 务虚 " 时间。
基于此,杜书伍提出 " 会议时间七三开 " 原则:
1. 七成时间 " 务实 ":解决紧急问题,明确决策与行动:用于处理 " 紧要事务 ",如敲定执行方案、布置任务、跟进进度,且所有讨论必须形成结论,并明确 " 后续检查机制 ";
2. 三成时间 " 务虚 ":启发思考,为未来决策打基础:用于讨论 " 非紧急但重要的话题 ",如行业趋势、潜在风险、创新方向,不要求当场得出结论,但 " 本次务虚的内容,必须成为下次会议的决策议题 " ——确保 " 务虚不空谈 ",为后续工作铺垫。
联强的实践解决了许多国内公司的常见问题:要么 " 过度追求效率,完全无务虚环节 ",导致决策缺乏长远视角;要么 " 陷入无目的务虚,领导一言堂瞎扯淡 ",浪费时间却无价值。
有一家公司的核心痛点是 " 群体决策的后续执行不足 " ——许多会议结束后,参会者 " 散会即忘 ",领导以为 " 全员达成共识 ",实则 " 大家各有理解 ",最终 " 问题没解决,行动没落地 "。
为此,公司制定了严格的 " 会后跟进规则 ",核心是 "3 小时内出纪要 ":无论会议大小,结束后 3 小时内,必须形成会议纪要。
公司老板强调:" 与会上讨论相比,会后行动更重要 " ——会议的价值最终体现在 " 后续进展 " 上,因此会议组织者或领导者必须 " 紧盯执行 ",而 " 及时出纪要 " 是 " 明确行动、落实责任 " 的关键环节。
此外,公司还制定了 " 未决会议的跟进规则 ":
1. 若会议未达成结论,需明确 " 下次会议的日期 " 与 " 会前准备任务 ",让参会者有清晰预期;
2. 即便只是电话会议,会后也需出具 " 跟进备忘录 ",确保 " 无遗漏、可追溯 "。
该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曾总结 " 会议低效的五大标志 ",这些标志已成为全员共识,用于自我检查:
1. 主持人开场问 " 谁先说一说 " ——说明会前无计划,未明确发言顺序与讨论逻辑;
2. 主持人提醒 " 再给你五分钟 " ——说明发言者会前未准备,内容冗长、缺乏重点;
3. 主持人频繁解释 " 我刚才说的其实是…… " ——说明会前准备不足,表达模糊,导致参会者误解;
4. 有人说 " 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 " ——说明之前的会议未形成结论,或结论未落地,陷入重复讨论;
5. 散会后有人说 " 总算结束了 " ——说明会议毫无价值,参会者全程处于 " 煎熬状态 ",是 " 灾难性的低效信号 "。
作为管理者,我们不妨对照这 " 五大标志 " 复盘自己团队的会议,重新优化会议管理逻辑。
四、高效会议的本质
是 " 管理能力的外化 "
从德鲁克的理论到企业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核心结论:" 会议效率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
会议低效是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而高效会议则是 " 组织健康、管理到位 " 的自然结果。
1. 会前明确 " 为什么开、开什么、要什么 ",避免无目的会议;
2. 会中聚焦 " 贡献与结论 ",避免无价值讨论;
3. 会后跟进 " 行动与反馈 ",避免无落地决策。
正如刘向东老师所说,观察会议,就能判断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与未来——当会议从 " 煎熬 " 变成 " 创造价值的环节 ",当员工从 " 盼着散会 " 变成 " 期待贡献 ",组织的健康与活力便不言而喻。
参考来源: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 · 德鲁克著;
2.《宁向东的管理学课》。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 子弹笔记 " 是笔记侠的矩阵公众号,聚焦职场效率追求、人际关系与高潜成长者,帮你 3 分钟吃透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欢迎关注 ~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