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车十三行 13小时前

解读 2026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新规:买什么?怎么买?要不要提前买?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10 月 9 日,工信部发布《关于 2026-2027 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正式进入 " 减半 + 设限 " 的新阶段,单车最高减免 1.5 万元、同步上调进入车型目录的技术门槛。

以一辆含税价 40 万元的新能源车为例,新规落地后将比现行政策多缴 1.5 万元购置税;若该车未满足新目录要求,实际税差将扩大至 3 万元左右,成为影响落地价格与销售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面对即将切换的购置税补贴新规,彻底告别全额兜底,怎么选车更划算?哪些产品将退出补贴目录?哪些车型正进入清库倒计时?这些不仅关乎补贴,更决定你下一辆车该不该提前买。

约三成插混车型进入停产清库

公告中,对于新能源车的技术要求均有提升,尤其针对插电式混动车型,新规把尺子换成了更严的 WLTC 工况。公告中写到,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纯电动续驶里程应满足 " 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WLTC)≥ 100km"。但行业里长期使用的 CLTC 与 WLTC 存在口径差,折算系数大致 1.2 – 1.3。这意味着 CLTC 125km 约等于 WLTC 100km,那么 CLTC 110 – 120km 的车型折算到 WLTC 工况往往只有 85 – 95km,直接跌出目录线。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9 月 " 纯电续航 100 – 149km" 区间的插混车型占比达到 58%,"50 – 99km" 合计占比 6%。从参数表面上看,绝大多数型纯电续航名义过百,对照 WLTC 口径 "CLTC 100 – 130km" 将成为高风险段,结合车型标称里程与电池包容量综合计算,这一段大致覆盖当下狭义插混型谱的约 30% 左右。

这些车一旦进入 2026 年目录复核,多数需要停产切换或清库存,否则无法获享减半征收的购置税优惠,终端落地价会立刻抬头导致竞争力下滑。

以 2025 款比亚迪秦 L 为例,CLTC 工况纯电续航 80 公里与 120 公里车型,分别对应 WLTC 工况 60 公里和 90 公里,二者电量相差 5kWh,但均无法满足 2026 年新规技术要求;吉利银河 L6 CLTC 工况纯电续航 60 公里与 140 公里车型,分别对应 WLTC 工况 48 公里和 115 公里,两款车型电量相差 11kWh。

汽车十三行汇总当前 10 万级插混车型配置发现,若满足 WLTC 工况 100 公里纯电续航能力所需电池电量大致在 18-25kWh 之间,轿车与 SUV 略有不同。此外,有电池企业采销相关人士向汽车十三行透露,目前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均价每 kWh 大约 310 元,三元锂电芯系统每 kWh 大约 420 元,这意味着 10 万级不达新技术要求的插混车型至少要增加 3500-4500 元电池成本。此外,由于面临 WLTC 动态工况,还需同步增加电控、热泵以及轻量化的协同成本。

33.9 万元是价格敏感带的分界点

从 2026 年起,购置税优惠的计算方式悄然改变,但消费者的感受会非常直接。过去几年里,新能源汽车的免税额度最高可达 3 万元,这让一辆 30 万元的中高端车型能在落地价上节省近一个整配置的空间。而如今政策切换为 " 减半征收、上限 1.5 万元 ",重新划定了价格的心理边界。

以购车者最关心的落地价为例:15 万元的车型,按照公式(购置税 = 购车款 / ( 1+13% ) × 10%)计算,全额购置税约 1.327 万元,减半后只需缴纳 6637 元,减税额未触顶,消费者依旧能感受到免税;而含税 40 万元的车,全额税款约 3.54 万元,减半本应 1.77 万元,但按政策规则需调整为 " 全额税款减 1.5 万元 " 计算,因此实际仍需缴税 2.04 万元。

这意味着,高端新能源车的税补感知开始变弱,而中端价位车型的价格弹性反而被放大。过去 30 万以上的购车者,是受益最明显的群体;如今,政策的天平开始倾向 20 – 35 万元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高一个配置是否还能享受同等优惠?落地价还能不能压在心理阈值之下?变成了核心问题。由此,在高端新能源中低配车型或将成为主流车型。

汽车十三行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品牌的终端门店已经开始通过重新设定金融方案,将含税价格控制在 33.9 万元内,无论是限时补贴、配置简化,还是贷款高息高返,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那种税后仍划算的心理价差。

与此同时,换电成为 2026 新规的最大受益方。按照税法,换电车型仅以 " 车身价格 " 计税,电池部分独立计价,不纳入购置税基数。当减免上限封顶后,越是中大型、高价纯电车型,换电方案的落地价优势越明显。以全新 ES8 为例,40.68 万元减去 10.8 万电池租用费用后,价格来到 29.88 万元,根据蔚来销售政策,可以在一年 baas 方案后买断电池享受免税。在税补到顶的阶段,换电的经济逻辑因此被重新点亮,换电模式能够提供更稳定的 " 价格护城河 "。

能耗考题终将蔓延到议价

2026 年开始,新目录的门槛不仅把产品筛了一遍,也把产业链的底账摊在了台面上。很多车企这两年压着 " 政策窗口 " 投放产品,仗着还有补贴,市场也算接受,大家都在用够用就行的方式跑量。但现在不同了,新规直接计算 " 每跑一公里,用掉了多少电、烧掉了多少油 ",标准变了规则也必须跟着变。

平台之间的效率代差,过去还能藏在宣传口径里,现在被门槛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热管理、空气动力学、底盘、轻量化,但凡哪里做得不到位就很容易显形。尤其是过去以油改电、电改油方式做出来的产品,面对 WLTC 工况再大电池也掩盖不了真实的能耗劣势。更大的电池包只会变成负担,需要主机厂从架构上重新定义整车效率路径,把风阻、滚阻、热管理、轻量化一口气打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架构迭代。

每当谈及迭代速度的话题,一定离不开自主与外资。在迭代效率上,自主品牌动作更快,通过近两年自主主力车型的数据不难发现,不论是风阻系数、热泵配置率,还是整车集成结构的参数,已经有不少产品提前对齐了新规要求。虽然合资品牌不缺体系能力,但平台换代的节奏偏慢,留给合资的窗口期越来越短,如果不能及时完成架构切换,那就只能更多依赖价格策略和残存的品牌认知维持基本盘。

对于供应链来说,这一次的变化比想象中更彻底。过去谈判桌上,大家比的是单件成本,是量产后能不能摊掉模具费用。现在变成了每一个零部件要回答的对整车能耗贡献了多少的问题。比如,一套多挡 DHT 能不能多节省 1 升的油耗,一个电驱减速器能不能降低系统功率损耗,一个热泵控制阀能不能减少冬季制热能量流失,每个 1% 的提升,都是整车能不能进目录、能不能保落地价的关键点。

这意味着,谁能在设计阶段参与能耗优化拿出成绩,谁就有底气议价稳住份额,产业链开始看贡献。过去几年,产业链都在讲协同,现在终于轮到在 " 能效 " 这个生存题目上做真正协同了。这一次,新规把效率变成了所有参与者的试金石。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