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2分钟前

53 亿美元拿下 ABB 机器人,只是孙正义豪赌 AI 的开始

文 | 源媒汇,作者 | 谢春生,编辑 | 苏淮

在追逐风口的路上,孙正义的胃口正变得越来越大。

近日,有消息称,孙正义旗下的软银集团正与多家全球银行洽谈,计划借款 50 亿美元,以补充资金储备,用于今年对 OpenAI 的进一步投资。

而就在数日前,软银刚以 53.73 亿美元,将全球工业机器人 " 四大家族 " 之一的 ABB 机器人业务收入囊中。

图片来源:ABB 中国微信公众号

真是 " 彼一时此一时 "。

十年前,美的集团欲通过并购切入机器人领域时,将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公司都梳理了一遍,最后分析认为只有 " 四大家族 " 有价值。"ABB、发那科不可能被收购,安川和库卡有机会 " 谈起当年的收购时,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曾对媒体如是说道。

如今,伴随着这笔交易的即将落地,不仅意味着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资产易主,更折射出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赛道上的战略野心。

对于 ABB 而言,出售年收入 23 亿美元、占集团总收入 7% 的业务单元,并非一时冲动。

回顾 ABB 机器人业务过去两年的表现:2024 年,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为 3.29 亿美元,同比下降 39%;2025 年第二季度,该部门利润进一步同比下滑 20%,降至 7400 万美元,利润率收缩至 9.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集团整体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同比增长 9%,达到 17.08 亿美元,利润率高达 19.2%。

反观软银,今年以来在 AI 领域的投资节奏明显加快。4 月初,同意牵头向 ChatGPT 制造商 OpenAI 提供不超过 400 亿美元的融资;同时宣布与甲骨文合作,为日本各类组织提供主权云与人工智能服务。另有报道称,软银旗下英国芯片设计公司 Graphcore 计划随英国首相访印期间,宣布在印度投资 10 亿英镑。

孙正义在一份声明中毫不掩饰其雄心:" 软银的下一个前沿是物理 AI。我们将携手 ABB 机器人业务,整合世界级的技术与人才,融合人工智能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推动一场促进人类进步的突破性变革。"

一边是 ABB 果断剥离昔日的明星业务,一边是曾饱受亏损困扰的软银携巨资押注 " 物理 AI" 的未来。二者相遇,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ABB 的退守

曾几何时,机器人业务是 ABB" 皇冠上的明珠 "。

据综合数据,过去十年,由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组成的 " 四大家族 ",长期主导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合计份额约 50%。其中,2024 年 ABB 机器人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发那科。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一度被 " 四大家族 " 占据超 70% 的份额。然而,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 四大家族 " 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

据 GGII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市场国产工业机器人份额首次突破 50%,达到 52.45%,从销量口径上首次实现反超。GGII 预计,2025 年,中国市场国产份额分别有望突破 60%。

MIR DATABANK 数据则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排名前十中,本土企业埃斯顿、汇川技术已超越 ABB,分列第二、三位。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国产厂商的崛起,也对 " 四大家族 " 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形成冲击。2024 年,发那科中国区机器人业务、ABB 中国区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业务、安川电机中国区机器人业务,同比分别下滑 48.9%、12.4%、4.9%。

中国市场的疲软,直接拖累了 ABB 机器人业务的整体收入。2024 年,该业务销售收入从上年同期的 45.1 亿美元降至 23 亿美元。

对此,ABB 解释称,工业自动化需求放缓,加上机器制造商在供应链恢复正常后调整订单,导致机械自动化业务订单下降。此外,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的投资收缩也是主要原因。

好在,电气事业部的强劲发展抵消了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的疲软。2024 年,ABB 销售收入为 3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

2025 年上半年,ABB 订单额与销售收入继续同比增长 16% 和 8%,分别达到 97.85 亿美元和 89 亿美元。四个事业部中,三个部门贡献增长,唯独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因机械自动化业务疲软而持续承压。

图片来源:ABB 官网

增长乏力,最终让 ABB 萌生退意。

今年 4 月初,ABB 宣布将启动相关程序,决定对其机器人业务单元实施 100% 分拆,目标于 2026 年第二季度,推动该业务作为独立上市公司启动上市交易。

ABB 集团首席执行官马腾对此解释:"ABB 机器人业务是行业领导者,但与集团其他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效应有限,且面临不同的市场需求与特征。我们相信,此次分拆将有助于 ABB 与机器人公司各自实现价值创造。"

不过,据市场消息,分拆或许只是 ABB" 待价而沽 " 的策略。" 去年就传出要出售 " 有业内知情人士对源媒汇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未来只会是价格越来越低。ABB 并没有价格优势。" 一句话,点出了 ABB 在中国市场的现实困境。

另一位资深机器人产品经理陈凯(化名)也分析:" 我个人猜测,可能跟外企在国内竞争不过国内企业这个大背景有关。趁着还能卖钱,不如尽早出手。"

毕竟,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也是前五大市场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区域。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安装量达 29.5 万台,创下历史新高,占全球部署量的 54%;同期,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安装量均出现下滑。

国内市场失意,叠加业务协同效应有限,ABB 抛弃机器人业务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

软银的图谋

面对 ABB 机器人业务的下滑趋势,软银为何仍愿意掏出 53.75 亿美元?答案藏在孙正义对 " 物理 AI" 的坚定押注中。

收购 ABB 机器人业务,是软银 AI 战略的关键一步。自 2022 年孙正义将集团战略重心转向 "AI 革命 " 以来,软银便开启了 " 买买买 " 模式。截至 2025 年 6 月底,软银通过愿景基金 1 号和 2 号共投资了 335 家公司,其中大部分都与 AI 相关。

在算法层面,软银累计向 OpenAI 投资超 22 亿美元,并计划追加至 300 亿美元。同时,软银与甲骨文、英特尔等科技巨头深度合作,构建了涵盖算力、芯片制造、数据中心等在内的完整 AI 基础设施。

在机器人领域,软银已经拥有软银机器人公司、Berkshire Grey 等企业,涵盖人形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收购 ABB 机器人业务,将补齐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短板,为其物理 AI 战略提供重要的硬件基础和行业入口。

不过,对于 53.75 亿美元收购 ABB 机器人业务,市场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 " 抄底 ",也有人觉得是高溢价。

从账面上看,据媒体援引的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分析,若按原计划分拆上市,ABB 机器人业务估值预期略低于 40 亿美元,此次交易构成溢价出售。

ABB 机器人业务 2024 年销售收入 23 亿美元,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 12.1%,按 53.75 亿美元的收购价计算,市销率约为 2.3 倍,在企业级科技公司中属于合理区间。

但考虑到该业务近年来的业绩下滑,这一估值确实显示了软银的收购诚意。

从战略价值看,对软银而言,ABB 机器人业务是其构建物理 AI 帝国不可或缺的一环。前述已提及,此次收购旨在将世界级的技术与人才整合,打造软银的 " 下一个前沿 " ——物理人工智能。

此外,ABB 机器人业务在全球拥有的 7000 名员工和完整的技术链条,对软银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更重要的是,ABB 机器人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极为深入。ABB 自 1994 年进入中国,是首家在中国建立完整机器人价值链的跨国企业,上海超级工厂为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这对志在全球 AI 竞争的软银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产。

物理 AI 的生态寄望

交易完成后,全球机器人行业格局将迎来怎样的重塑?

对 ABB 而言,剥离机器人业务后,公司将聚焦于电气化和过程自动化两大核心领域。实际上,ABB 正在进行的业务重组将转变为三大主要事业部。其机器自动化业务单元(贝加莱)将并入过程自动化事业部,从而打造一个更为精简和聚焦的 ABB。

针对出售机器人业务以及能否在电气化领域找回第二增长曲线等问题,源媒汇也致函 ABB 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对软银而言,如何整合 ABB 机器人业务与现有 AI 布局是最大挑战。软银需要将 ABB 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它在 AI 算法、芯片设计、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投资形成协同效应。

软银的设想是打造一个包含机器人、数据中心、能源和芯片制造在内的完整人工智能生态,从而建立在物理 AI 领域的行业壁垒。

从行业角度看,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与前沿 AI 资本力量的这次融合,可能加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进程。

孙正义坚信,通过算力、硬件、场景、生态的全链条布局,可以加速物理 AI 从概念走向产业实践。

如今,全球科技产业正见证一场关于边界的重新划定。而 53.75 亿美元的交易额背后,是两家巨头对科技产业未来十年的不同赌注。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