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3分钟前

赚钱能力不够,奥联还有上市幻想

文 | 源媒汇,作者 | 利晋,编辑 | 苏淮

地产寒冬之下,广州一家物业公司还在挤破头想着赴港上市。

港交所披露易近日披露显示,奥联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奥联服务 ")在港交所主板递交了招股书,农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早在 2025 年 3 月,奥联服务首次递表申请上市,6 个月后招股书失效,仅过去 8 天时间,便再次递交招股书。

作为一家独立第三方小型物业管理公司,奥联服务在地产行业寒冬之下勇闯港交所,结果是一场抱着幻想的豪赌。这背后,不仅是资本市场对地产行业公司的 " 冷漠 ",亦与奥联服务本身经营现金流处在亏损状态有关。

更何况,奥联服务还是靠中国移动一处物业管理项目养活的一家公司。

" 组装 " 上市

奥联服务起家于广东省,总部位于广州市,透过红筹架构持有内地物业管理公司奥联物业。天眼查显示,奥联物业成立于 2006 年,前身是一家从事物业管理相关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究、网站设计及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司。

2009 年,年仅 26 岁的苏天鹏及其配偶吴美坤,以 50 万元的交易价格,从独立第三方手中收购奥联服务的前身。起初,苏天鹏想将奥联物业前身更名为 " 冠联物业 ",但因商标注册问题,最终改为 " 奥联物业 "。

随后,经过多年注资、股份改制、股权重组、员工激励计划等方式,奥联物业不断扩大业务布局,旗下包括广州物集科技、广州社友科技等建筑工程、社区管理公司。

苏天鹏、奥联物业的上市梦,也是在物业管理上市热潮中诞生的。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居家隔离,让物业管理公司成为了资本市场追捧的对象。彼时,大批房企也趁机开始分拆旗下物业管理公司赴港上市。2020 年,有 18 家物业管理公司成功上市,2021 年又有 14 家完成上市。

在 " 大而强 " 的商业逻辑下,物业管理行业纷纷上演 " 大鱼吃大鱼 " 的戏码。

碧桂园的杨老板一举吞下蓝光嘉宝服务、富力物业、彩生活邻里乐;龙湖智慧服务收购亿达服务;融创服务买下当代置业旗下第一服务,仅在 2021 年,公开可查询的物业管理公司并购交易,金额便超过 300 亿元。

不只是社区物业管理,头部物业公司已经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城市管理、商业管理、产业园区管理等领域。

" 没背景,没特色 " 的奥联物业,也在物业管理上市、并购热潮中,开始 " 买买买 "、" 组装 " 上市。

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5 年前 7 月,奥联服务分别录得收入 3.4 亿元、4.3 亿元、4.8 亿元和 2.9 亿元。期间,完成收购 15 家位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物业管理公司。

其中,新并购项目产生的收入占比,从 2022 年的 9% 飙升到 2025 年前 7 月的 21.22%。

奥联服务本身是以商业管理业务为主,收并购则重点倾斜向城市管理服务和社区生活服务。上述同期,新并购产生收入中,社区生活服务占比在 90% 左右。

从公司业绩上看," 买买买 " 确实让奥联服务的赚钱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整体净利润从 2022 年的 0.27 亿元上升至 2024 年的 0.45 亿元;2025 年前 7 月为 0.27 亿元,其中来源于新并购项目占比区间值为 17.85-39.24%。

但放在行业整个背景下来看,跟风并购、上市的奥联服务,却是在 " 逆势而行 " ——从商业管理进入社区生活服务领域。

头部开发商是从社区生活服务向社区增值服务、城市管理服务、商业管理服务延伸。比如 2021 年,雅生活并购 5 家环卫服务公司、世茂服务买下深圳深兄环境、杨惠妍将碧桂园商管装入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进军社区教育等。

赶在上市前,奥联服务开始招兵买马,2024 年 12 月挖来曾在龙湖物业、合景悠活两家物业管理上市公司履职的王跃担任执行董事,主要负责策略执行、日常运营及业务管理。

同时,在 2025 年 3 月 14 日,即递表上市前一个星期,奥联服务聘任李东军、董嘉鹏和赵晖担任公司独立非董事。

完成 " 组装 " 之后,奥联服务正式在港交所递表上市。可惜,市场风向早已发生了 180 度转变。

靠中国移动养活

物业管理公司上市热潮持续两年时间后,伴随着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在资本市场迅速遇冷,2023 年在港成功上市物业公司骤降至 2 家,2024 年也是 2 家。

根据 Wind 数据显示,过去 4 年时间里,71 家港交所物业管理上市公司市值快速下降,总市值从 2021 年的 5851.7 亿港元下降到 2025 年 10 月的 2840.2 亿港元,加权平均值则从 472.8 亿港元下降到 385.7 亿港元。

其中,有 34 家物业管理公司沦为了 " 仙股 ",市值跌幅前五名为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金科服务、旭辉永升服务和恒大物业。

其中,碧桂园服务作为行业首家市值破千亿的物业管理公司,如今市值仅有 200 亿港元出头,相比 2021 年末的市值 1572 亿港元,跌没了 1300 多亿港元。

港股本身流动性差、融资有限,特别是 2020 年、2021 年,物业公司上市热潮中,不少头部房企分拆物业公司上市没多久又进行配股融资,对市场近乎 " 抽血式 " 融资。

其中,碧桂园服务四年时间融资超 300 亿港元,抽走行业大部分 " 血液 "。Wind 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2 年,14 家港股上市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了配股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达 451.37 亿港元,碧桂园服务期间合计募资 303.58 亿港元,占比约 67.3%。

后来,频频爆出房企旗下物业公司资金被调用到地产开发业务,差不多让后来人 " 无路可走 "。

但也有例外。比如华润万象生活,在当前 71 家港股物业管理上市公司中,在行业市值经过调整之后,市值快速回升并超过 2021 年末,股价也从上市首日的 28 港元上涨至最近一个交易日的 40.3 港元,总市值逾 900 亿港元,是目前港股上市物业公司的市值龙头。

透过华润万象生活恰也能看到,资本市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估值已经发生变化:从 " 大而强 " 转向造血能力、股东回报。

而奥联服务作为独立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是 " 两头不靠 "。

一系列 " 买买买 " 之后,2025 年 7 月,奥联服务共有 269 个在管项目,在管面积为 2452.1 万㎡,其中社区生活服务占比为 77.5%。这个体量,放在物业管理上市公司中,仍是 " 蚊型 " 公司。

截图来源于招股书

其中,仅一个中国移动青海公司物业管理项目就养活了奥联服务。收入占比上,2022 年为 20%、2023 年为 14.2%,后期奥联服务大举并购后,占比跌破 10%。

停止收并购,也意味着体量增长放缓,奥联服务业将重心放在招投标市场。招股书显示,其组建了 12 名投标管理人员,2024 年提交了 573 份标书,每个员工每周都要投递一份标书。

如此频繁的投标次数,奥联服务把自己卷到了极致。

并且,奥联服务把社区生活服务费用降到了每月 1 元 /㎡,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重点 20 城物业服务均价在每月 2.72 元 /㎡。

靠着低价,奥联服务仍有不少项目成功中标。2024 年,奥联服务中标 57 个项目,整体中标率为 9.95%。

在物业管理行业集体向精细化运营的趋势下,奥联服务的低价策略或许很难提供优质服务,其在管项目保留率从 2022 年的 83.8% 跌至 2024 年的 75.4%,2025 年 7 月反弹到 91.4%。

大举并购及低价策略,加上物业管理服务结算模式,导致大部分收入计入应收账款,奥联服务的经营现金流处于亏损中,2025 前 7 月录得 -865 万元;同时,应收账款平均周转天数激增至 142 天,2022 年则为 54 天。

如此情况下,面对高昂的上市保荐、承销、审计和法律等费用,奥联服务依然选择勇闯港交所。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冲刺港交所的 " 钉子户 " ——深业物业,四次递表、四次失败。

抱有上市幻想的奥联服务和深业物业,都有一个共同问题:赚钱能力不够。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