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THECAPITAL
光速二战港交所
本文 4952 字,约 7.1 分钟
作者 | 王涛 编辑 | 吾人
来源 |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 累了困了,就喝东鹏特饮。"
这句广告曾风靡大街小巷,是很多人开车、运动、上班时的好搭子。作为 " 国产红牛 ",东鹏特饮被称作是功能饮料界的 " 原地续命神器 "。
据港交所官网最新信息显示," 东鹏特饮 " 的母公司,已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由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与瑞银集团共同担任本次发行的联席保荐人。
值得注意的是,东鹏饮料曾在 2025 年 4 月 3 日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相关招股文件于同年 10 月 3 日到期失效。在失效仅一周后,这家被誉为 " 国产红牛 " 的企业便光速递表,再度启动赴港上市进程。
东鹏饮料早在 2021 年就已成功登陆 A 股市场,摘得 " 功能饮料第一股 " 称号,而此次赴港递表,意味着公司正在积极谋求 "A+H"。
自 2021 年 A 股上市以来,东鹏饮料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大关。截至 2025 年 10 月 10 日,其股价收报 311.68 元 / 股,总市值已攀升至约 1620.8 亿元。
然而,亮眼表现之下,公司也面临一些潜在挑战。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 23.24%。同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率已降至 0.73,表明部分利润尚未实际转化为现金流入。
此外,公司在收入结构上对核心单品的倚重依然显著。尽管东鹏特饮的营收占比已从 2022 年的 96.6% 下降至 2025 年的 77.9%,但其主导地位仍未改变。公司近年推出如 " 补水啦 " 等电解质饮料新品,试图拓宽产品线,然而这类产品因依赖性价比策略实现快速上量,导致整体毛利率偏低,其可持续盈利能力仍有待市场检验。
在东鹏饮料二度闯关港交所的背后,折射出企业所面临的产品结构单一化焦虑、股东减持压力以及国际化拓展难题。华安证券研报指出,倘若此次赴港上市顺利成行,将为企业开辟资本国际化的新通道,然而这些深层挑战能否得到有效缓解,仍需时间检验。
东鹏特饮,还缺法和地
时间回溯到 2003 年,当时的东鹏饮料还是一家经营不善的国有小厂,主营菊花茶生产,每瓶售价 1 元的产品利润仅有几毛钱。公司全年收入不足 2000 万元,距离关门仅一步之遥。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时任公司销售总经理的林木勤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他与 20 名核心员工共同出资 460 万元,完成了对公司的收购,使这家老厂重获新生。
林木勤并非饮料行业的门外汉。其早在 1988 年就加入了为红牛代工的深圳奥林天然饮料公司。从技术员做起,历经生产、采购、销售等多个岗位的锻炼,最终升任厂长。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业埋下了伏笔。
接手东鹏后,林木勤面对的是一个白热化的市场:外资品牌红牛已占据近九成市场份额。他不再盲目模仿,转而聚焦那些被主流品牌忽略的群体——约 3800 万长途货运司机和超 1 亿制造业一线工人。
2009 年,东鹏打出了一套 " 逆向打法 ":放弃成本高昂的易拉罐包装,全面采用 PET 塑料瓶与纸盒组合,将终端售价压低至 3 元左右。这一策略精准击中了蓝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更值得称道的是带盖设计,这种防尘 PET 瓶不仅提升了使用体验,还使单瓶制造成本比易拉罐降低 17%。
2016 年,红牛陷入旷日持久的商标权纠纷,导致其年销售额从巅峰时期的 230 亿元下滑。东鹏迅速抓住空档期,将广告语调整为 "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直接承接红牛昔日深入人心的品牌口号。
与此同时,东鹏全力扩张销售网络,加油站、城乡小超市、建筑工地便利店全线铺货。到 2022 年,东鹏特饮的年销量正式超越红牛,登顶国内功能饮料榜首。
自 2021 年登陆 A 股以来,东鹏饮料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截至 2025 年 10 月 10 日,公司股价报收于 311.68 元 / 股,市值达 1620.8 亿元。
但是 , 在光鲜亮丽之下 , 东鹏特饮还存在着细小的隐忧。
道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念——财、法、侣、地。讲的是人的修行必须有四个外在条件支持。其实这四条要诀,即使用在其他事情上也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就比如放在企业上。
以东鹏特饮来说,在 " 财 " 的维度上,根据最新披露的业绩,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收入 107 亿,财的充盈程度可见一斑。" 侣 " 的因素则更为厚实。内有创始人林木勤及其家族对公司的绝对控股 , 外有有大批投资者的支持。至于 " 法 " 和 " 地 " 上都还有欠缺。
这里的 " 法 " 并非指具体的管理办法或营销法则而是指支撑企业实现第二曲线增长曲线。
尽管东鹏饮料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中销量连续四年第一,市场份额从 2021 年的 15% 提升至 2024 年的 26.3%,但过度依赖单一品类也使其面临增长天花板与产品老化风险。
其核心单品东鹏特饮占公司收入比重虽从 2022 年的 96.6% 降至 2025 年的 77.9%,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东鹏饮料试图通过电解质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产品打开市场。其电解质饮料品牌 " 补水啦 " 目前已是十亿级单品,2025 年上半年销售额即达 14.9 亿元,同比增长逾 200%。但整体而言,这些新产品的营收贡献仍远低于能量饮料。
此外,尽管东鹏饮料的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显示出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但原材料价格波动、物流与营销成本的持续高企,仍是其长期盈利能力的潜在威胁。
至于 " 地 ", 东鹏特饮虽然触角深入中国县镇乡村的超过四百多万个终端零售网点 , 但在至关重要的海外市场则显得十分乏力。
截至 2024 年底,东鹏饮料海外收入占比不足 0.3%,红牛、Monster 等品牌已占先机,短期内业绩贡献十分有限。
不差钱的东鹏特饮,
为何着急二次上市
话说回来 , 企业选择赴港上市,主要目的在于拓宽融资途径、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优化股权结构,或是借助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速全球化进程。
然而东鹏饮料的案例却显得与众不同。正如前文提及,从财上来讲,这家公司其实并不 " 差钱 "。
截至 2024 年末,该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高达 56 亿元,若将理财等现金类资产也纳入计算,其现金及等价物总额更是达到 142 亿元。尽管 2025 年半年报显示这一数字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 90 多亿元的高位,流动性十分充裕。
不仅如此,东鹏饮料还在 2025 年度计划动用最高 110 亿元的闲置资金,用于购买各类低风险理财产品。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资金如此充沛的背景下,公司的短期借款规模却高达 60 亿元。
其资产负债率也呈现持续攀升态势:2023 年为 57.01%,到 2024 年进一步上升至 66.08%,这一变化主要受到短期借款大幅增加的推动。
具体来看,2023 年公司短期借款为 29.96 亿元,2024 年猛增至 65.51 亿元,同比增幅达 118.69%;尽管 2025 上半年小幅回落至 61.28 亿元,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据公司财报说明,短期借款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一年内到期的贴现及信用借款;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长,则主要来自于 2024 年度所购买的一年期以内银行理财。
值得关注的是,2024 年其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比大幅增长 295.40%,新增约 36.59 亿元,几乎与同期短期借款新增的 35.56 亿元持平。这种 " 一边借款、一边理财 " 的财务结构,形成了独特的资金运作模式。
这种高分红与高负债并存的局面,引发了市场猜测。有分析认为,公司可能意图通过低成本融资支持日常运营,同时将经营利润以分红方式回馈股东,而将偿债责任留存在公司内部。
除此之外,来自股东减持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自 2023 年 5 月限售股解禁以来,东鹏饮料累计发布了七轮减持相关公告。包括鲲鹏投资、蔡运生在内的 13 名股东及董监高先后披露减持计划,拟在 2023 年 6 月 20 日至 12 月 17 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8.94%。
据媒体测算,若以 2023 年 5 月 30 日收盘价 119.29 元 / 股估算,林木勤家族此轮减持可套现约 44.45 亿元。而由于实际减持起始日(6 月 20 日)的股价已升至 132.32 元 / 股,实际套现规模可能更高。
原第二大股东天津君正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减持路径尤为引人关注。其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 9% 一路下降至 2025 半年报中的 1%,期间累计套现约 42 亿元。
其他多位董监高及股东也相继减持,合计套现 13.69 亿元,其中包括东鹏远道减持 5.88 亿元、东鹏致远减持 2.73 亿元、东鹏致诚减持 2.06 亿元。
第三大股东瑞昌市鲲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于 2025 年 2 月披露减持计划,最终完成减持金额 19.08 亿元,减持比例 1.3784%。根据 2025 年半年报,该股东持股排名已降至第五位。
尽管股东们普遍将减持原因归为 " 自身资金需求 ",但频繁减持仍可能影响市场信心。例如,在 2025 年 7 月 25 日公司披露半年报后一周内(7 月 28 日至 8 月 1 日),其股价累计下跌 4.96%。
另一方面,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林木勤虽未大规模减持(直接持股 49.74%),但通过高额分红获得了可观回报。
自 2021 年 5 月上市以来,公司已累计实施六次分红,总额达 53 亿元。2025 年 7 月 25 日,公司公布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每 10 股派现 25 元(含税),合计派发 13 亿元。粗略估算,林木勤将从此次分红中获得约 6.5 亿元(含税)现金。而就在此前三个月,公司刚刚完成 2024 年度分红,派现力度相同。
有市场分析猜测,通过 H 股上市以相对 A 股折价的方式发行新股,有助于未来大股东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实现减持变现,同时减轻对 A 股股价的直接冲击。
在这一系列背景下,东鹏饮料选择赴港上市,更多被视为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股东结构的战略举措。
此外,公司对二次上市的安排也体现出多重考量。
一方面,港股作为国际化资本平台,可为品牌出海提供助力。东鹏饮料曾在公开材料中指出,红牛、Monster 等竞争对手均通过国际化路径实现规模跃升,而赴港上市正是其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环。这也正是弥补上文所说的关于 " 地 " 的缺失。
港股消费上市潮还在持续
2025 年的港股市场正迎来一场消费企业 IPO 的热潮,从功能饮料东鹏特饮到美妆品牌珀莱雅,一批国内消费领军企业不约而同地奔赴香港上市。
截至 10 月上旬,年内港股 IPO 数量已达 71 起,较 2024 年同期增加 23 起,其中消费领域企业表现尤为活跃。
就在东鹏特饮更新招股书的同一天,美妆行业代表珀莱雅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全票通过 H 股发行上市议案,计划赴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有望成为美妆行业首个 A+H 股企业。
这些企业的动向是当前消费企业赴港上市潮的典型缩影。纵观 2025 年以来的港股市场,消费板块持续活跃,蜜雪集团、沪上阿姨等新茶饮品牌早已率先登陆并获得投资者热烈追捧,其中蜜雪集团超额认购倍数高达 5125 倍,刷新港股历史纪录。紧随其后的绿茶集团、老乡鸡、八马茶业等消费企业也已向港交所递表,预计年内还将有一批消费企业完成上市。这些企业纷纷选择香港作为资本扩张的跳板,形成了近年来最为集中的一波消费企业 IPO 浪潮。
消费企业执着于赴港上市的背后,国际化战略布局是最为核心的驱动力。东鹏饮料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本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拓展海外市场业务,探索潜在投资和并购机会。
其中 , 东鹏特饮早在 2021 年就成立了香港子公司,着手搭建海外销售体系,其国际化野心不言而喻。据接近东鹏饮料的分析人士透露,公司计划通过港股平台加速东南亚市场布局,目标是将来将海外收入占比从不足 3% 提升至 15%。
同样,珀莱雅在公告中也直言赴港上市旨在加速国际化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支撑海外业务扩张。
对于这些已在国内市场取得领先地位的消费企业而言,港股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能够提供融资便利,更是品牌走向全球的绝佳跳板。借助香港的国际平台,企业可以吸引全球投资者关注,提升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为产品出海铺平道路。
港股市场独特的制度优势与政策红利也为这波上市潮创造了条件。
2025 年香港证监会针对市值超 100 亿港元的 A 股公司设立了快速审批通道,为东鹏饮料等符合条件的企业打开了便利之门。同时,港交所近期宣布优化 IPO 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相关规定,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发行人主要上市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交易所还将持续优化制度安排,确保上市制度与时俱进,更好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
从市场环境来看,长线资金加速入场也为消费企业 IPO 创造了良好时机。多路长线资金正借道港股 IPO 的基石投资渠道,持续购入中国资产。以近期上市的紫金黄金国际为例,其基石投资者中既有泰康人寿、中国太保等险资机构,也有贝莱德、施罗德等多家外资机构的身影。
申万宏源证券数据显示,在中国香港市场 IPO 上市的公司中,基石投资者占比从 2023 年的 33.2% 升至 2025 年的 45.2%,显示机构投资者对港股新股的参与度不断提升。这种机构资金的深度参与,为消费企业 IPO 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信心。
德勤预计 2025 年全年香港将有超过 80 只新股上市,融资规模达 2500 亿港元至 2800 亿港元,消费企业的上市热潮有望持续。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和出海潮的兴起,预计更多优质 A 股上市公司将通过港交所合资格 A 股公司快速审批通道拓展全球市场。
港股市场正重塑其作为全球企业首选上市地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而消费企业作为连接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桥梁,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先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