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头埋进去
" 审美 ",永远是互联网最抽象和混乱的话题。
一部分人坚持审美肯定有个通用的国际标准,只要过分偏离这道标准的,绝对是收了 "DEI" 的钱。另一帮人却认为这属于私人 "XP" 的问题,鼓吹单一审美的才更会是 " 整容机构 " 和 " 医美资本 " 的水军。于是,相关话题的讨论总是像 " 一神宗教 " 与 " 泛灵信仰 " 的魔法对轰——稍有哪方破坏脆弱的平衡,似乎就会导致礼崩乐坏、世界失序。
2023 年 4 月 10 日,有则帖子被发布在 4Chan,内容关于情感咨询。他写道:" 我女朋友的肚腩就和照片上一样。并且,不管她怎么去健身房,肚子就是减不掉,难道做手术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吗?"
显然,这是 " 幼瘦 " 审美的一种体现。因此,哪怕很多人认为他配图里的妹子已经足够好看,但贴主及很多人,依然认为如果要是配上更完美的细腰,会更加没有遗憾。
一时间,貌似 " 瑜不掩瑕 " 的小肚腩,引发了一场集体性的容貌评测狂潮。各色人等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言,既有博主顺势强调 " 身材管理 " 的必要性,然后迅速带货,也有媒体下场 " 借题发挥 ",给发帖男性扣上一顶 "Incel" 的帽子兜售立场,向自己的读者妖魔化 " 男性群体 "。
一张照片——据说来自 " 大胃袋女孩 " 的最新朋友圈:她成功减掉小腹,尽管体重掉得比较平均。
就和游戏玩家面对疑似 "DEI" 渗透的焦虑类似,越来越多大胃袋爱好者开始意识到抱团发声的必要性。当面对越发干瘦枯槁的现实,继续沉默只将导致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 ——最终,导致自己的审美舒适区,彻底沦为无人在意的透明 "XP"。
因此,他们回归人类原始的生育崇拜,追溯至古典时代的农耕基因,并最终在博物馆里矗立的古罗马维纳斯雕像上,找到了性张力的本质源头——博物馆里矗立着的维纳斯雕像,她天鹅绒柔软的小腹,有着温润如水的韵律。
于是,他们以 " 维纳斯肚 " 作为 "XP" 命名——那片区域不是大胃袋,而是美神的吻痕。
接着,他们将炮打现代美国的 " 畸形审美 "。掀起一场回归海洋文明传统审美的 " 文艺复兴 "。
所以,就像漫画里 " 吉良吉影 " 看过《蒙娜丽莎》后,会对女性的 " 手 " 产生羞耻的冲动一样,维纳斯雕塑过于细腻的小腹曲线描绘,也让越来越多相关的作品被挖掘,并一路从艺术鉴赏区搬到 " 艺术鉴赏区 " ——接着,婴儿时期的欲望被唤醒,柔软的触感将被回忆,那是种天鹅绒似的触感,让每个人在想象中沉溺。
有人上高度:" 紧身服装下略凸的肚子是上帝的恩赐,上帝告诉你应该娶她为妻。"
还有愤世嫉俗的声音认为:" 我确信是美容行业正在灌输关于小腹赘肉的焦虑,尽管大多数人绝对认为这极具吸引力。"
配上 " 羊绒毛衣 " 后的视觉,更是如此。凸出的曲线,会唤醒你我曾经想要独占父母关爱的小心思,然后不自主地陷入 " 峰哥 " 之先师," 弗洛伊德 " 所阐述的俄狄浦斯情结——沉睡在天鹅绒铺成的梦乡,直达至福。
但事实上,在电影的原著小说《天鹅绒》里,原文写的却是 " 天鹅绒 " 般的肌肤。无从考证为什么 " 有点像草地,又有点像面粉 " 的触感,会在改编中被具象成 " 腹部曲线 " 的形态?只能怀疑这是导演的个人私货,就如导演昆汀之于 " 恋足癖 "。
而这次审美浪潮的主题,只有维纳斯肚。熟谙人体结构的创作者,会调配肌肉与脂肪的比例,用线条、色彩和阴影,带来温度与触感的韵律。想必,迟早随着不同粉丝舒适区口感的请求和细分,肚腩也会像罩杯那般延伸出 A、B、C、D 的标准分级。
进而,相关话题也开始吸引了 " 专业人士 " 的参与,但这次为网友发自拍不需要过分地绷住肌肉。相反,它更强调的是松弛和自信。
可问题在于,这股风潮后来也吹到了女性社区。尤其是在 " 百合 " 的讨论版面,女色狼们直呼想要把头埋进伴侣腹部吮吸,更有超过男性社区的 " 发癫 " 情绪。
但我认为这未必是矛盾的双标。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当下择偶市场中一种现实的认知。因为,作为 " 市场经济 " 的消费主体,我确实会按我的 " 口味和审美 ",去选择对象。但当我成为被选择的客体时,每个人都会期望得到更多的 " 亮灯 ",符合所谓大众审美的要求——选择这种策略,能提高找到理想伴侣的可能性。
但如果因此而去病态的 " 瘦身 ",就只会陷入另一种 " 社会凝视 " 造成的极端。因为,医学认为雌激素天然会促使女性在腹部更多地囤积脂肪,这是为了保护内部的脏器结构——那么,小肚腩首先不该过度批评的,进而也就有理由成为人们对健康体态的 " 情感投射 ",甚至成为一种让人兴奋的癖好。
就像油管上动画博主 Jocat 千万播放的小曲唱的那般:
" 是的,我总说我爱强壮的女孩,但这并不是我唯一喜欢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