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脑极体
" 奶奶,我出事了!快救救我!"
2025 年 8 月,河南涧西区的李奶奶接到了一通让她失魂的电话。电话那头,她的孙子带着哭腔,说自己打架被抓,急需 4 万元私了。
老人心急如焚,正准备取钱时,突然被老伴阻止,联系子女核实才避免了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李奶奶怎么也想不到,电话里那个和孙子一模一样的声音,竟是不法分子通过 AI 语音克隆技术合成的数字幽灵。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 AI 的迅猛发展,诈骗手段也开始变得智能化,AI 培训课程骗局、AI 仿冒亲友诈骗等新型骗术层出不穷,让无数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一夜蒸发。
AI 骗局,为何让勤俭节约的中老年人频频中招?空巢老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落入了诈骗分子的陷阱?
从假孙子到 AI 神医
细究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型骗局,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虽花样翻新,但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借助深度伪造技术,合成子女、名人的音视频,以五花八门的理由诱骗老年人迅速转账;另一类则是打着 " 轻松赚钱 "" 为家庭减负 " 的旗号,虚构低投入、高回报的培训课程或投资项目,吸引老年人步入圈套。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全国 AI 换脸诈骗案环比增 45%,老年群体受骗占比达 38%。深度伪造主要是情感绑架、权威诈骗两种话术。前者如伪造孙子要钱、明星恋爱,后者则包括冒充名医身份实施欺诈。
医疗健康领域是 AI 诈骗的重灾区,大量号称药到病除的神药与保健品广告利用 AI 技术进行包装,专门针对有健康焦虑的老年人。蚂蚁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3 万多名老人因轻信 " 特效保健酒 " 广告被骗超 10 亿;700 多人组团假扮老中医导致全国超 10 万人受害。
为什么深度伪造、语音合成如何成为老年人诈骗案的元凶?
这是一场量身定制的真假孙悟空幻术。
首先,深度伪造技术合成的视频本身已经达到了肉眼真假难辨的地步。当前技术不仅能合成面部和声音,还能模拟细微的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Check Point《AI 安全报告 2025》明确指出:" 依赖直觉或肉眼甄别真伪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实时换脸、语音克隆和视频合成技术的加持下,真假边界正在快速消失。"
其次,全自动化 AI 诈骗系统能够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攻击。售价 2 万美元的 AI 系统可模仿任意声音、进行多轮自然对话,并支持跨语言诈骗。这类系统能够实时解析受害者回应、24 小时自动调整话术,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设计出极具迷惑性的互动脚本。据悉,在 2024 年,全球 67.4% 的钓鱼事件已涉及 AI 技术。当老年人以为自己在与真人交流时,实际上可能只是在与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聊天机器人对话。
精准个性化诈骗布下天罗地网。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数据对潜在受害者进行精细画像,量身定制诈骗剧本比传统的广撒网方式效率高得多,对老年人的危害也更为集中。例如,攻击者可以分析某老年人的社交网络活跃模式,选择其最可能单独在家的时间段拨打电话,或是研究其家庭关系,选择最合适的亲属身份进行伪装。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打击使诈骗成功率大幅提升。
最后,高度分散化的身份和资金流转规避监管和侦查,让受害者投诉无门。诈骗分子常使用虚拟账号和加密通信工具,得手后资金往往经多次流转迅速消失,老年人即使发现被骗,也常常投诉无门、难以追损。
可见,深度伪造诈骗已逐渐形成一套高度精密、针对性极强的犯罪脚本。它不仅利用技术模拟真实,还精准地刺穿了老年人情感与认知的脆弱之处,让其防不胜防。
步步下套的 AI 授课陷阱
如果说深度伪造偏向隐秘操纵,AI 培训课程骗局则更加猖狂,不法分子冒充 AI 导师,打出 " 零基础月入过万 "" 包教包会 "" 保底收益 " 等口号吸引对新技术好奇又缺乏辨别能力的老年人。这些课程往往夸大效果,甚至直接卷款跑路。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 AI 卖课,相关结果高达 5435 条,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被骗了。
第一步,精准投放诱饵,建立初步信任。
诈骗分子会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点设计极具诱惑力的诱饵。例如,在 AI 培训课程骗局中,不法分子会在短视频平台塑造一个权威导师,吸引老年人进入直播间。通过 AI 生成的虚拟主播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直播,回答观众问题,其表情、动作和语音几乎与真人无异。进一步,主播会展示大量 " 学员 " 的收益截图,声称 " 月入过万 "" 年过七旬也能暴富 "。这些所谓的成功案例往往由 AI 生成、无法核实,但足以让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老年人信以为真。
一旦老年人表现出兴趣,诈骗分子便会迅速转入第二阶段:制造紧迫感。客服会表现得异常热情,强调 " 名额有限 " 或 " 优惠即将结束 ",利用老年人节俭、怕错过机会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慌乱中完成付款。北京一位 80 岁老人曾在免费的视频剪辑训练营后被推销收费课程,学费从 2880 元一路降至 1600 元,最终在限时优惠的压力下付款,结果发现课程内容与承诺严重不符。
第三步,层层收割,最终消失。
支付第一笔费用后,诈骗并未结束,而是进入更危险的 " 阶梯式收费 " 阶段。一位 69 岁老人最初支付 2680 元学习 AI 视频制作,随后被要求再交 2980 元升级私教课程,最后又被索要 1980 元购买 AI 软件,累计被骗 7640 元。然而,所谓的私教陪跑从未兑现,老人最终只得到一些免费软件的操作指导。诈骗分子采用先低价后高价的渐进钓鱼策略让有占便宜心理让老人误信。为规避风控,诈骗分子甚至要求老人将款项拆成多笔五百元转出,得手后便迅速解散群聊、注销账号,彻底消失。
那么在 AI 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老年人?
空巢老人,需要现实关爱
AI 诈骗的高度逼真、精准定制、隐蔽性强及心理操控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犯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老年人由于技术能力和心理防线的双重弱势,成为受害重灾区。
许多中老年人对语音克隆、深度伪造等 AI 等新技术的认知存在天然盲区,信息获取与辨别渠道相对闭塞,难以识别高度仿真的 AI 诈骗手段,更容易将合成影像或声音误认为真实,从而无意识落入高科技骗局的陷阱。此外,一些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操作也不熟练,例如超半数不会关闭免密支付,增加了资金流失风险。
并且,老年人普遍对医生、警官、政府人员等权威身份抱有较高的信任感。诈骗分子利用 AI 技术伪造这些形象,通过高度仿真的对话和专业话术,轻易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他们往往认为 " 官方身份 " 不可能造假,因此在未加核实的情况下就轻易听从指令、完成转账。
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应用及小程序 2.83 小时,空巢老人将直播间主播称为 " 干儿子 "" 干女儿 ",常看短视频类型数目高于 10 种。这种情感上的空缺,让自动化 AI 账号的虚假关怀有了可乘之机。
不少老年人内心孤独,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试图通过赚钱来证明自己 " 仍有价值 "、为子女分担压力。这种深层的情感需求使他们更容易陷入 " 高收益理财 ""AI 创业项目 " 等骗局,也更容易相信 AI 账号模拟出的虚假关怀。骗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逐步骗取信任,最终实施诈骗。
针对老年人频繁受骗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心理上牢牢筑起两层防线。
在技术层面,以 AI 对抗 AI 已成为防范诈骗的必然选择。随着深度伪造和智能交互技术的普及,依赖传统规则和人工审核的防御方式已难以应对,必须发展出更加智能化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蚂蚁集团旗下的 AI 健康应用 AQ 推出的 "AI 拍图打假 " 功能可以识别虚假医疗产品。当用户上传一款所谓 " 延年壮骨酒 " 的图片后,系统能在秒级内返回识别结果,提示高风险,并具体列出 " 缺乏药品批准文号 "" 涉嫌夸大疗效 " 等违规情况,帮助老年用户在转账前及时警觉。
同时,各类网络平台也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直播内容、销售账号资质、AI 生成标识的审核力度,对针对老年群体的营销行为实施更严格的风险监控,及时识别并清理涉嫌诈骗的账号和内容。
在心理与情感层面,亲情和社区的陪伴不可或缺。子女应常与父母沟通,分享新近诈骗案例,帮助他们提升对新型骗局的认知和警觉。同时也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建立线下社交网络,用真实、稳定的人际温暖抵御机器模拟出的虚假关怀。
AI 诈骗固然变化莫测、防不胜防,但如果我们能从技术上阻截虚假信息、在情感上填补孤独,就有望破解 90% 的真假 AI 幻术。技术与温情并重,才是守护长辈安宁晚年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