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路径选择

作者 | 李浩 21 世纪资管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 | 方海平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低利率周期下,长期以固收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银行理财,对于丰富资产配置种类、提高策略多元化水平的需求日益迫切。提高权益市场参与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选择,也是其作为资管机构支持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必然举措。

权益市场参与度提升和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是一体两面。近年来,各家理财公司积极推进权益投资框架搭建,但整体进展相对迟缓。目前理财持有的债券、非标债权、存款等固收类资产占比仍然超过 93%,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始终较低。究其原因:其一,绝大多数理财公司发源于商业银行内设的资产管理部,自带债券、非标债权、存款等固收类资产的投资基因,在市场流动性与利率走势的研判方面积累了深厚经验;成立后又以发行固收类产品为主,97% 以上的理财产品属于固收类型,进一步强化了其固收投研能力建设的 " 路径依赖 "。其二,理财客户习惯于固收类产品的低波稳健特性,对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接受度普遍较低,市场并未给与理财公司提高权益投资比例充足的空间和时间窗口,导致其在权益投资布局上较为谨慎。其三,理财公司在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选择权益投资路径时,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划。本文即围绕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的路径和方式进行探讨,比较各类路径的适用场景与优劣势,为理财公司明确权益投资参与路径提出建议。

一、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的四大主要路径

理财公司在权益市场参与路径的探索中,形成了四种典型模式。路径一是直接参与股票投资。理财公司对标公募基金,全面投入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搭建从研究员到投资经理的人才队伍,建立从策略到行业、到个股的研究体系,形成与权益投资相适配的决策机制。在产品端,同步布局涵盖不同风格、主题的权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

在全面搭建权益资产投研体系的模式下,理财公司可完全自主掌握权益投资能力,实现对投资标的的直接把控,是长期参与权益市场的理想模式。不可否认,该路径下的权益投研体系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源支持,还需经过多个牛熊周期的市场检验与机制磨合,才能确保体系运行稳定有效。目前完全符合该模式的理财公司并不多。

路径二是通过委托投资参与权益市场。理财公司根据客户定位和产品属性,确定风险预算与权益敞口;再遴选优质外部管理人,结合约束条件与管理人共同设计定制化权益投资方案;最终通过专户委托的形式开展投资。专户委托是银行理财参与权益市场最早、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其优势在于,理财公司可以有效利用优秀外部管理人在策略、行业和个股方面的专业能力与投资经验,弥补自身的投研短板;围绕赚取阿尔法收益实施公募基金无法覆盖的定制化策略;可以避免其他资金进出对于账户管理和净值的干扰。

在专户委托的模式下,理财公司所需具备的主要能力是选对管理人、做好投后跟踪与管理,不需要在搭建权益投研体系方面全面投入。不足之处在于,投后管理与沟通的成本较高;专户的灵活性有限,委托人资金进出和策略调整的效率不够高;部分情况下,外部管理人不能为专户匹配充足的交易与研究资源,影响策略效果。

路径三是以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为投资工具。全市场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合计超过 5300 只,总市值接近 3.8 万亿元,涵盖价值、成长、均衡等多元风格,为理财提供了丰富且灵活的投资标的。该路径下,理财资金进出的灵活性较高,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仓;理财公司无需深入开展行业和个股研究,降低了权益投研能力的门槛,但可通过优选基金追求阿尔法收益。

理财公司需重点积累两大能力,一是市场风格与主题趋势研判能力,二是基金筛选与业绩归因分析能力。在精准研判市场风格与主题变化的基础上,优选风格匹配的基金进行配置。不足之处在于,主动型基金的阿尔法收益稳定性较低,受基金经理投研能力、市场风格切换等因素影响较大;投资过程中受单只基金规模和持仓集中度限制,易出现 " 规模不经济 ",当理财资金规模较大时,组合管理成本较高。

路径四是以被动指数基金为投资工具。被动指数基金凭借费率低、持仓透明、策略稳定等特点,已成为近年银行理财参与权益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全市场被动指数基金规模约 4.5 万亿元,涵盖宽基指数、行业指数等多个品类。理财投资被动指数基金目标清晰,主要通过跟踪指数赚取贝塔收益,适合追求市场平均收益的配置需求;无需进行复杂的基金风格分析,根据资产配置需求选择合适指数即可;投后跟踪管理成本也相对较低。劣势在于,策略被动性强,无法通过主动调整持仓捕捉超额收益,可能错过结构性机会。

二、对理财公司规划权益市场参与路径的建议

理财公司参与权益投资既面临客户净值波动接受度低、产品期限短期化等外部挑战,又存在自身发展定位、客群基础、产品布局、业务特色和投研实力等方面的内部差异。而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且最终成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理财公司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因 " 司 " 而异地科学规划与自身发展相适配的权益市场参与路径。

对于缺乏权益投研基础、低风险偏好客户占比较高的理财公司,应以专户委托为主,匹配长期限产品,开展权益投资;再逐步向被动指数基金、主动型基金等方式延伸,稳步积累权益资产投研经验。

对于权益投研基础较薄弱,但客户有一定净值波动接受度的理财公司,可优先采用 " 专户委托 + 被动指数基金 " 的组合模式;通过专户委托学习外部管理人的研究框架和投资方法,通过投资被动指数基金积累实践经验。

对于有一定权益投研基础、资源充足的理财公司,则可以采用 " 专户委托 + 主动型基金 " 的模式,同步推进自主权益投研体系建设;待自主投研能力、人才梯队及风险控制机制成熟后,过渡到直接投资股票的模式,实现权益投资的自主化和专业化。

在明确路径规划的基础上,理财公司还需做好三方面配套工作。首先,夯实宏观与大类资产配置研究基础。宏观经济走势、政策导向是影响权益资产价格的重要基础变量。无论通过上述哪种路径参与权益投资,都应持续强化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宏观研究机制,及时捕捉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关键变量的变化。同时,深化大类资产配置研究,提升战术资产配置和动态再平衡能力,精准把握权益资产配置时机。

其次,完善适配权益投资的检视和考核机制。强化与权益投资相关的专户委托、公募基金的投后管理,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定期开展业绩归因分析,形成权益投资闭环管理机制。并以跟踪管理为窗口,积极学习借鉴外部管理人、公募基金的投研体系建设经验,为提升自身权益投研能力提供支撑。

再者,坚持长期主义。权益投研能力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高科技、成长性等复杂行业,需经过长期的行业调研与公司跟踪才能形成深度认知。理财公司需树立穿越牛熊周期的长期思维,持续开展行业与公司调研,积累研究数据与投资经验。若等到市场行情启动后再仓促布局,往往会因投研能力不足而错失机会。唯有提前准备、久久为功,才能提高权益投资的可持续性。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21世纪资管研究院

21世纪资管研究院

拨开冗杂信息的迷雾,让你在这里读懂财经。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