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中国宣布 2035 年前风电、光伏装机力争达到 36 亿千瓦目标
9 月 24 日,中国宣布了《巴黎协定》达成 10 周年节点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 2035 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 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 30% 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2020 年的 6 倍以上、力争达到 36 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 240 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四部门发文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
9 月 22 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 2030 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将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能够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低碳高效能量转换、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高效稳定能源输送等战略任务。根据储能网的梳理,该意见提出,在电池储能方面要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监测、隐患预警和主动防护技术,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在物理储能技术方面,文件提出要突破大容量、低成本物理储能技术,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及膨胀机等关键装备。同时还要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等短时高频储能装备并推动开展工程验证。
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出炉
9 月 22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 — 2026 年)》,设定了 2025 — 2026 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4% 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等目标。此外,《方案》聚焦强治理、优供给、促转型、扩消费、增合作等,提出了包括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 "" 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 "" 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 " 等在内的 5 个方面 10 条具体举措。
七部门联合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9 月 25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七部门联合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 年)》。其中明确提出,2025-2026 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 以上,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精细化延伸、数字赋能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明显,化工园区由规范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事件
理想汽车与欣旺达成立合资公司
根据澎湃新闻 9 月 23 日发布的报道,电池巨头欣旺达旗下的欣旺达动力与理想汽车计划以 50:50 的出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公示信息,欣旺达动力与北京理想签署《合资经营合同》,拟共同设立合营企业。合营企业将主要从事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销售等业务。本次交易后,北京理想和欣旺达动力将分别持有合营企业 50%、50% 股权。值得一提的是,就在 9 月 18 日,理想汽车还与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签署了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在电池安全、超充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携手拓展国内外业务,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
粤港澳四家交易所合作推动大湾区碳市场发展
9 月 23 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宣布,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圳绿色交易所、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及绿色金融生态圈的发展。根据合作备忘录,四家交易所将探索碳市场及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机遇,促进经验交流与知识共享,以提升相关机构及人员在碳市场运作、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推动区域碳市场深化发展。
天合储能管理层变动
根据能源一号 9 月 22 日发布的报道,天合光能储能事业部近期进行了多个高管职位的人员调整,原天合储能国际营销事业部总裁杨豹已升任天合光能储能事业部总裁、光伏事业部副总裁。天合光能全球产品总裁倪莉莉不再担任天合储能总裁,报道称其业务重心会更多放在光伏组件板块。依据天合光能以往公布的信息,该公司 2025 年储能业务出货目标超过 8GWh,2026 年计划在此基础上保持 50% 以上的同比增速。
中国首条绿色供能铁路示范工程投运
据财新网报道,中国首个重载铁路的 " 网源储车 " 绿色供能项目于 9 月 22 日在包神铁路集团建成投运。据悉," 网源储车 " 创新性地将新能源、储能接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让新能源找到了更多消纳空间,也为轨道交通探寻到了新的降碳路径。该项目全长 303 公里,实现了 6.02 兆瓦新能源、4 兆瓦时储能接入。投运后,预计年均可提供 739 万度绿电、节约标准煤 2218.3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5804.53 吨。(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