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新周刊 14小时前

去敦煌,发现代代相承的“万里精神”

如果评选最近几年最热门的旅行目的地,敦煌一定榜上有名。

关于这里,社交媒体上流行着一句话:" 人的一生总要去一次敦煌。" 有人到敦煌专程访古,因为这里的每一处都能让人感知到灿烂的历史;有人想体验大漠里独有的项目骑骆驼,每到旺季,鸣沙山就会出现 " 堵骆驼 " 的盛况;还有人探索景点之外的隐秘之地,在断壁残垣里,找寻着文明的遗迹。

"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敦煌。不同的个体,都可以在此处收获属于自己的 " 心头好 "。在这趟旅程中,人们在被景致吸引之余,还会产生某些不可名状的精神向往。尽管人们并不一定明晰精神的内核,但所触及之处,总归是受到了感召。

9 月 19 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造访敦煌。在玉门关遗址前,他望着汉长城遗迹,讲 " 长城 " 名字的分量;在莫高窟里,他看着壁画,从延续千年的色彩里体味着文化自信的来源;在沙漠深处,他则与治沙人展开对话,对坚守和共生有了新的认识。

这些思考,均记录在《中国经济引力场》特别直播中。跟随着魏建军、敦煌博物馆副馆长张春生等人的脚步,人们看到了敦煌更多元的面向。这趟旅程中,新周刊也邀请博主安森垚,一起去感受与记录敦煌的瑰丽与壮美。

而那一令人神往的精神,逐渐被魏建军所揭示:" 敦煌这座曾经汇聚东西方文明的历史宝库,给我们展现了探索、坚守、自信、传承、融合共生的万里精神。"

一座戈壁城,半部文化史

直播里,看到敦煌壁画,魏建军感觉自己 " 进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这种美的境界,不断地在脑子里边转 "。

《中国经济引力场》特别直播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造访敦煌。(图 / 直播截图)

他发出慨叹:" 我们祖先留给我们那么多的美,都值得我们欣赏。这些极高的艺术价值,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里边蕴含着太多的元素,因为它不仅是中国文化,敦煌还是个文化的汇聚地。那个时代的开放和融合,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

恰如他所言,莫高窟确实称得上是国人的文化与审美担当。据莫高窟 332 窟中《圣历碑》记载,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366 年,乐僔和尚发现了这一圣地,便在此凿出一座禅窟修行,莫高窟的营造便由此绵延了千年。这里总计保存 735 座窟、2400 尊塑像以及 4.5 万平方米的壁画。不只是在中国,哪怕放眼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胜景。

敦煌第一任所长常书鸿首次看到这些 1500 年前的壁画时就曾讲:" 人物刻画生动有力,其笔触的奔放甚至比现代野兽派还要粗壮。" 除此之外,人们从中更是能直观感受到中国绘画的妙处,自在菩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那些人们熟悉的绘画风格,均可以在此找到。

长城致敬敦煌万里精神。(图 / 视频截图)

沙漠的绝壁上成就这一艺术的殿堂,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无数匠人与艺术家,在此探索多年,这才让文化产生了更丰富的可能。从五胡十六国到元代,历经十几个朝代的更迭,创造力一直在此延续。

无论国家的中心处在何处,长安也好,洛阳也罢,战乱、政权变换,都未曾影响人们对这里的发掘与更新。可以说,敦煌始终是丝路上那颗耀眼的明珠,它讲述着漫长的中华文明是如何演进的,也将审美与文化的基因完整保存了下来。

而真正伟大的文化,向来不会闭门造车。在敦煌,艺术的求索之路更是如此,四方的族群、风物和信仰,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完成了共生。所以,如今再去看,从中原的神祇上,人们看得到本国文化的根系,而波斯的锦缎、中亚地区的乐舞、天竺的造像等细节,则展现着全世界的美。

正是因此,1987 年,敦煌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这一定是绝佳的注脚,因为它跨越了民族、时间与国别,为国人乃至世界都留下了不朽的奇迹。

作为当代人,除了欣赏其中的美,或许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譬如,魏建军就在直播中提出:" 要把敦煌之美和遗产资源装进产品里,为全球的用户服务,发扬我们国家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长城的开端,亦是历史的源头

" 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南梁史学家刘昭曾如此形容敦煌。足以见得,自建立伊始,敦煌就将交汇与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当千年以后,魏建军踏足这片土地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点。在直播中他提出,敦煌从不是终点,而是 " 文化会客厅 "。

长城致敬敦煌万里精神。(图 / 视频截图)

在艺术维度,壁画已然昭彰他所说的这一特质。而在古往今来的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更是能处处窥见文明交融的印迹:

各地的商贾汇集于此,可以在这里售卖丝绸,再倒入西域名品;有信仰的人则能在此安心笃信佛教,还可以去莫高窟修行;熙熙攘攘的街市上,还有希腊风格的塑像,而人们家里使用的餐具,或许就是来自波斯的银器……无数的优秀文化,在敦煌并行不悖,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罕见的。见证了来来往往的人群,敦煌也慢慢地将包容、达观刻在了这片区域的骨子里。

历史难免有浮浮沉沉,处在其间的敦煌也不例外。它虽然曾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但在历经繁华的同时,也必定有着数不尽的沧桑。将时间指针拨回到两千多年前,它在万里荒漠中,极尽苦寒,却依然以守望者的姿态存在。

《中国经济引力场》特别直播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造访敦煌。(图 / 直播截图)

行至汉长城遗址前,魏建军停下车,难掩激动。在他眼中,过去的这条边境线,是商路起始点。而千年以后,中国企业也不断走出国境,向世人证明了产品力与品牌力。驻足凝望时,这座遗址化作魏建军与一家企业,乃至一代人溯源的基点。

他将此次旅程诠释为 " 寻根 "。在汉长城上,他看到了长城汽车品牌与历史、文明的联结。主持人问他作何感想,他回答:" 既感到很幸运,又感到很有压力,责任感更重了……我们用这个名字,就必须扛起‘走出去代表中国企业形象’的使命,绝不能让品质打折,更不能给民族形象抹黑。"

事实上,无数来到敦煌的人,身上都不乏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远至汉代,士兵在这座边塞城池保家卫国;近代,更是有无数人用行动讲述着守护敦煌的故事,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有 20 世纪 40 年代,常书鸿、段文杰等一批专家来此扎根。

他们深知,自己要做的,是将敦煌壁画从剥落、空鼓、起甲等残破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彼时,发不出薪水是常有的事,甚至要以物换物,才能维持生活。在莫高窟,他们的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精神上却极为丰盈。

伴着大漠戈壁,这些人怀着对敦煌艺术的热忱,坚守了下去。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将真正的长期主义呈现在世人面前,最终的结果,人们在今天已经看到了。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基业。

长城致敬敦煌万里精神(图 / 视频截图)

除了做日常工作,他们还要想方设法抵抗恶劣的环境。这代人的回忆录里如是写道:" 为抵挡风沙和人为的侵袭,我们筑墙、植树,在莫高窟四周修起了一道高高的围墙和绿色屏障 "。事实上,保护自然与遗产,一直是敦煌人所面临的紧要命题。时至今日,人们都在竭力改善环境。

寻根的旅程里,发现" 万里精神 "

从玉门关到汉长城遗址,从莫高窟到鸣沙山,魏建军在敦煌的探访,让人们在文化与艺术之外,看到了敦煌更多的面向。人们也由此认识到,那里不只承载着一段段历史,更展现着许多令人珍视的精神气质。

探索、坚守、自信、传承与融合共生,均在敦煌开花结果。长久以来,它们汇集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 " 万里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吸引下,魏建军探索起文化的内核,力求让企业的价值追求更为丰富。这次的旅程,就变成了既是对来路的回望,也是对历史的致敬。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长城汽车发扬起 " 万里精神 ",坚守本心,向着更深、更远处行去。

人们明晰,正是经过不懈的探索,敦煌才成就灿烂的文化。而长城汽车与之也有着共通之处,长城步履不停,一次又一次打破着边界,创造着行业的全新图景:长城自主研发的 4.0T V8 发动机,打破了外国车企在大排量发动机上的压倒性优势;而针对新能源 Hi4 技术体系,则形成了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的完整混动生态;为了满足 " 更省、更远、更安全 " 的用户需求,长城推出的智能座舱及辅助驾驶系统,也已经实现全场景 NOA 全国开城。

长城致敬敦煌万里精神(图 / 视频截图)

这离不开长城在研发源头的投入。从 2003 年开始,长城汽车始终自建实验室、试验场,耗资 5.1 亿元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安全实验室,花费 3 亿元将长城汽车变为国内第一家拥有环境风洞实验室的自主品牌车企。在实验室的投资上,长城汽车已累计投入近百亿元。

对于从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的企业来说,长城汽车是个范本,它以实际行动向人们传递着探索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这股精神,车企才有不断前行的底气,而当这些底气越积越多,中国企业也会慢慢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对产品的自信,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长城汽车谙熟这一点,在此次直播中,魏建军就提及了坦克 500 选择敦煌绿的原因。他希望能从艺术瑰宝里提取中国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从结果来看,用户实打实与这股文化自信达成了共鸣——在订单中,敦煌绿的车型占比最高。

长城致敬敦煌万里精神(图 / 视频截图)

文化自信的表达,向来需要从民族最有价值的艺术品中汲取灵感。长城汽车在敦煌找到了依托,以颜色作为载体,在透露贵气和个性的基础上,让那些古老的文明,得到了当代性的演绎,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魏建军说:" 在 2000 多年前的汉长城、1600 多年的敦煌莫高窟面前,长城汽车这 35 年只能算是‘幼芽’。" 而幼芽的茁壮成长,早就被人们看在了眼中,它今天取得的成就,也离不开一群人的坚守。

从 1990 年一家 60 余人的小厂,发展至拥有将近 10 万名员工,年销量超百万辆的大型车企,靠的正是对事业的热爱与对品质的把控。就像敦煌人那样,长城人践行的也是长期主义,他们以稳健的经营推动着企业高质量发展。

当一些同行靠价格战试图完成 " 超车 " 时,长城汽车秉承着 " 追求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 ",尊重国际规则,积极维护着市场环境。在长城人的职业信条里,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长城汽车笃信的是,要着眼于更高的追求,才能实现长足发展。

在专注造车之外,对汽车文化的传承也是长城汽车长期以来坚持的事情。从 2002 年开始,长城参与开创了中国越野时代。而在今年,魏建军更是以车手的身份,踏上敦煌的赛道。在最严酷、最真实的赛场上考验车的极限,在检验品质的同时,也推广着越野文化。

长城致敬敦煌万里精(图 / 视频截图)

由长城汽车发起的赛事,在全网已有了 20 亿 + 曝光量,长城汽车则有 13 亿 + 曝光量。这一切表明,更多人参与其中,为越野文化注入新的内涵。这背后,是技术的支持和对产品的绝对自信。经过多年的努力,长城有了完善的越野产品矩阵,并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在越野车型、场景上,还有严格的分级标准和品控。这份传承,是回首过去的初心,是面向未来的恒心。长城汽车正倾注全力,与更大范围内的人,分享当中的乐趣与荣耀。

在敦煌的 " 万里精神 " 里,魏建军还洞见了融合共生的力量,它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更融汇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实际上,长城也始终找寻着融合共生的更多可能性。在全球市场上,长城汽车打造了 " 生态出海 " 模式,在欧洲、中东、拉美、亚太等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本地化全链条。千年前,人们从敦煌走出;而千年后,魏建军带领长城汽车,构建出一条中国企业出海的新通路。

当听到治沙人为保护敦煌艺术与恶劣天气对抗时,魏建军的眼里闪过感动。在央视的见证下,他代表长城汽车,向敦煌治沙工程捐赠草方格,帮助这里的人守护莫高窟的千年文明。这昭彰着长城汽车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而从更高的维度上看,在精进硬实力时,长城汽车从未忘记回馈社会,并号召更多人参与到有价值的建设进程中,尽显中国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敦煌,保留着文化的魂,也扎着民族的根。而今天的长城汽车,正是根植在这块土壤上,在其中的 " 万里精神 " 加持下,开出了繁盛的花。行在其间,魏建军由衷感慨:" 长城只能干好,不能干差,一定把产品做精,用起来放心,不能给用户添麻烦,不能给长城这个名字产生负面影响。要把长城做得就像万里长城一样永久不倒,屹立在中国这片大地。"

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有了代代相承的 " 万里精神 ",敦煌的美与文明会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看见,而与之有着相似精神气质的长城汽车,也会带着这股精气神,奔向各个角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精彩,为世界呈现更多美好,也让无数心中的愿景成为现实。

人们有理由相信,那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作者:卡布达

校对:遇见

排版:全智仙女

读览精华

读览精华

精致阅读,品味生活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