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三易生活 45分钟前

AI 编程被指“水土不服”,这中间出了什么差错

" 以后不会存在‘程序员’这种职业,因为只要会说话,人人都会具备程序员的能力 ",这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去年春季在央视《对话》开年说节目中做出的判断。在一年多时间过去后,Cursor、Windsurf、Trae、通义灵码等 AI 编程应用可谓是日新月异,但它们真的取代了程序员吗?

AI 编程有可能会取代程序员,但程序员被 AI 编程取代至少目前还不太可能。近期,不同的组织在同一时间,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数天前,谷歌旗下 DevOps 调研与研究团队(DORA)发布了一份科技行业现状调查,这份基于全球 5000 名专业人士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90% 的受访者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相比去年增加了 14%。

谷歌 AI 编程工具 Gemini Code Assist 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谷歌的大部分团队都在使用 AI,相关技术已经渗透到文档撰写和代码编辑器等各个环节,并表示 " 如果你是谷歌工程师,日常工作中使用 AI 是不可避免的。"

但有趣的是,战略咨询公司贝恩资本却给出了南辕北辙的结论。在他们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尽管有 2/3 的软件公司已经推出了生成式 AI 工具,但开发者的实际使用率却很低,使用这些 AI 助手的团队所报告的生产力提升,也仅有 10% 到 15% 左右。

贝恩资本在这份报告中以 AI 初创公司 Cognition 的全球首个 AI 程序员 "Devin" 为例,尽管 Cognition 宣称 Devin 是一个能够根据自然语言指令构建完整应用程序的 AI" 软件工程师 ",但在实测中,Devin 在完成任务时表现不佳,仅成功完成 20 个任务中的 3 个。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 AI 编程工具在谷歌 DORA 和贝恩资本的报告中,呈现出两幅不同的面孔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不同的人群使用 AI 编程工具的体验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谷歌 DORA 的调查对象被限定在了 5000 名技术专业人士,而贝恩资本调查的人群则更加全面。

简而言之,在懂得编程的开发者手中,AI 编程是 " 放大器 ",但对于编程一知半解的圈外人眼里,AI 编程就只是 " 烧火棍 " 了。

程序员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只是 " 建一个网站 " 这种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工作,更不是简单的 " 增删改查 ",而是诸如维持软件运行环境的稳定、探索新功能等更复杂、更混沌的工作。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程序员每天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编写重复性代码、调试优化、编写代码注释,这些工作会大幅挤压核心业务代码编写的时间。

有了 Cursor、Windsurf 这些工具,程序员就能从繁琐编写代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例如设计更高效的算法、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在具备专业知识的程序员眼中,AI 编程工具是简化枯燥重复工作的辅助,在从需求发现、规划设计到测试、部署,再到维护的整个应用开发周期里,AI 编程暂时还只能介入测试环节。

然而对于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人来说,AI 编程工具的缺陷则几乎是不可逾越的。虽然当下主要的计算机语言确实都是以英语的形式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懂英语就会编程,因为计算机语言的语法与英语截然不同。可偏偏 AI 编程工具不是一个 " 翻译 ",它更像 DeepSeek、Midjourney。只不过 AI 编程工具生成的是计算机的 " 母语 " 二进制代码,Midjourney 生成的是图片。

换而言之,如果用户不懂 Java、Python,即使 Cursor、Windsurf 等产品的能力再出色,他们也很难将之应用在工作中。如若不然,出现 AI 编程工具无视指令、伪造测试数据、误删生产数据库等情况,一般人连如何止损都不知道。

想要用好 AI 编程工具先得懂代码,这就是程序员对这类产品如获至宝,圈外人完全不敏感的关键。要解决 AI 编程工具水土不服的问题,让用户能通过自然语言与它们交互是目前的唯一途径。未来的 AI 编程工具将会是身兼翻译和程序员的存在,它既要解决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互通,又要能编写代码。

简单来说,程序员就相当于是饭店里的厨师,是通过手艺来现炒出菜品,而 AI 编程工具的目标则是成为预制菜加工厂,将原材料提前加工成完全没有厨艺的消费者也能上手的产品。只不过受限于技术条件,现在的 AI 编程工具只能做炒菜机器人,用户不会备菜也不行。

圈内人如鱼得水,圈外人却一头雾水,这或许就是如今 AI 编程工具最贴切的现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标签
ai
三易生活

三易生活

我们主要是一家有趣、有干货、偶尔掉下节操的科技媒体。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