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十界
9 月 20 日晚间,绝味食品发布公告称,公司于 9 月 19 日收到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该《告知书》显示,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5 年 4 月修订)》相关规定,绝味食品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停牌日期定为 2025 年 9 月 22 日,实施起始日为 2025 年 9 月 23 日,实施后公司 A 股简称将由 " 绝味食品 " 变更为 "ST 绝味 "。
这样的反向操作值得玩味,在其他企业虚增营收时,绝味食品反而减少营收计入,这一反向操作,堪称 " 绝味 "。
01 虚减收入 5 年东窗事发,监管罚单落地触发 ST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要追溯至绝味食品长达 5 年的财务违规操作。
根据湖南证监局 2025 年 9 月 19 日出具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绝味食品未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纳入财务报表,导致各年度营收均存在少计情况。
" 加盟门店装修是绝味加盟体系的重要环节,公司通过指定装修方承接业务,却将这部分收入体外循环,本质是违反《证券法》信息披露真实性要求的财务造假。" 一位资本市场分析师告诉《节点财经》。
事实上,监管层的调查早有伏笔。
2024 年 6 月,证监会已因绝味食品 " 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 对其立案,经过一年多的核查,挖出了这家 " 卤味第一股 " 的反向操作:戴文军时任绝味食品董事长兼总经理,知悉公司实际管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未对加盟门店装修业务进行规范管理,未将其纳入到上市公司经营、核算体系,并在 2017 年至 2021 年年度报告上签字。
如今,处罚结果正式落地:公司被处以 400 万元罚款,对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 200 万元罚款;对彭才刚给予警告,并处以 150 万元罚款;对彭刚毅给予警告,并处以 100 万元罚款。
处罚公告发布仅 4 天,绝味食品便收到交易所 " 其他风险警示 " 通知,股票简称变更为 "ST 绝味 "。至此,这家曾市值超 600 亿元的卤味龙头,正式踏入 "ST 阵营 "。
02 业绩连降、门店收缩," 鸭脖大王 " 光环褪色
财务违规曝光的同时,绝味食品的经营业绩也呈现 " 断崖式 " 下滑,陷入 " 营收利润双降、门店数量收缩 " 的困局。
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 28.2 亿元,同比下滑 15.57%;净利润 1.75 亿元,同比减少 40.71%。这一业绩并非短期波动,回溯 2024 年,绝味食品全年营收 62.57 亿元,同比下滑 13.84%;归母净利润 2.27 亿元,同比下滑 34.04%,创上市以来利润新低。
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同时,绝味食品门店扩张的 " 油门 " 也彻底踩下刹车。
《节点财经》了解到,卤味销售高度依赖线下门店,而绝味食品此前凭借加盟模式 " 跑马圈地 ",2019 年突破万店规模,至 2023 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达 15950 家。彼时公司营收也从 2019 年的 51.72 亿元逐步增长至 2023 年的 72.61 亿元,门店扩张与业绩增长形成正向联动。
但这一趋势在 2024 年出现逆转,公司当年未在年报中披露门店数量及增长情况,市场普遍预判其规模收缩。
2025 年半年报中,绝味食品仍未公开门店数据,但华创食饮研报指出,绝味业绩调整主要源于闭店数目过多,且单店经营仍存压力;参考窄门餐眼数据,截至 9 月 3 日,绝味在营门店仅 10838 家,较官方给出的 2023 年底 15950 家店数据,减少超 5000 家。
绝味食品的业绩颓势,并非偶然。
从内部看,长期依赖加盟模式导致的内控缺陷,进一步放大了外部风险,最终引发 " 财务违规 + 经营下滑 " 的双重危机。
从外部环境看,卤味行业已从 " 增量扩张 " 进入 " 存量厮杀 " 阶段,竞争烈度持续升级,叠加消费需求疲软,企业生存压力陡增。
绝味食品的困境只是卤味行业整体调整的一个缩影。
从行业层面看,卤味市场规模增速正在放慢。存量竞争下,头部企业纷纷采取 " 以价换量 " 策略,导致行业整体毛利率承压。一方面,紫燕食品、周黑鸭、煌上煌等同行加速布局,通过降价促销、新品迭代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疲软也让卤味行业承压。随着健康消费理念兴起,年轻消费者对 " 高盐高油 " 的传统卤味偏好度下降,转而追求低糖、低脂、高蛋白的健康零食。
内外部的压力叠加,让绝味食品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从绝味食品的 "ST 危机 " 中,卤味行业也需吸取教训,重构增长逻辑,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突破存量竞争的桎梏,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对绝味自身而言,当务之急是解决内控漏洞与信任危机。一方面,需配合监管要求完成财务整改,公开透明披露加盟体系的收入、成本、利润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加盟商的赋能与管控,从 " 重数量 " 转向 " 重质量 " ——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门店选址与库存管理,降低加盟商经营成本。
03 虚减收入被 ST 并非个例,监管零容忍成常态
绝味食品因虚减收入被 ST,并非资本市场孤例。
近年来,随着 2023 年修订版《退市新规》的落地,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持续加大," 财务违规即 ST" 已成为行业常态,多个企业因类似问题陷入危机,甚至走向退市,反映出监管层 " 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 " 的决心。
例如 *ST 普利。
ST 普利的一纸公告,揭开了其财务造假的惊人内幕。经证监会查明,2021 年至 2022 年间,ST 普利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的方式,大肆虚假确认药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公司 2021、2022 年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金额合计达 10.3 亿元,且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 31.08%;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 6.95 亿元,且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 76.72%。
曾因 " 千亿财务造假 " 震惊市场的 ST 康美,因财务舞弊被 ST,最终因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审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于 2023 年退市,成为 A 股市场 " 财务造假退市第一股 ",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获得赔偿超 24 亿元,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案例。
" 这些案例表明,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态度是‘零容忍’,无论是虚增还是虚减收入,只要触及信息披露违规红线,都会面临严厉处罚。"一位投行人士强调,"2023 年退市新规明确将‘财务造假金额较大、情节严重’列为‘其他风险警示’情形,绝味食品的案例正是监管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上市公司而言,合规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任何试图通过财务操纵掩盖经营问题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沉重代价。"
从 " 卤味龙头 " 到 "ST 绝味 ",绝味食品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资本市场中,合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任何试图通过财务操纵掩盖问题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识破。而在行业竞争中,唯有扎实经营、聚焦核心能力、顺应消费趋势,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稳健前行。
卤味行业的未来,注定属于那些既能坚守合规底线,又能突破创新边界的企业——它们不仅需要修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任,更需要重新定义卤味的价值,让这一传统行业在新消费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