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业统计数据显示,176 家险企平均高管数量已从 2020 年的 11.2 人降至 2025 年的 7.8 人,降幅约 30%。更为激进的是,华汇人寿、比亚迪财险等公司甚至仅保留 3 人核心团队。一家中型财险公司的首席合规官在行业内部论坛上坦言," 过去‘因人设岗’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每个高管岗位都必须对应更为清晰的,甚至职业生命终身追溯的明确责任。" 他的公司刚刚将高管团队从 9 人精简至 5 人。
这场静悄悄的管理层 " 瘦身运动 " 正在席卷保险行业。在监管趋严、成本压力和科技赋能的三重驱动下,险企开始从 " 规模扩张 " 转向 " 质量竞争 ",而组织架构的扁平化成为这一转型的必然选择。
高管减员潮席卷行业,中小险企成 " 精简主力 "
" 以前说起保险公司高管,总觉得是‘一桌坐不下’,现在不少中小公司连‘凑齐四人开个会’都难。" 某保险猎头公司合伙人刘洋最近的感受尤为明显,他手里的高管职位需求比 2020 年减少了 60%," 以前是帮公司挖高管,现在是帮高管找下家 "。
行业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据银保监会近期披露的《2025 年上半年保险行业治理报告》,截至 6 月末,全国 176 家保险公司(含人身险、财产险)平均高管数量已降至 7.8 人 / 家,较 2020 年的 11.2 人减少 30.3%,创下近十年最低值。其中,人身险公司平均高管数 7.8 人,财产险公司 7.6 人,均较五年前下降超 25%。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小险企的 " 极限操作 "。报告显示,注册资本低于 50 亿元的中小险企中,有 23 家的核心管理团队不足 4 人,占比超 15%。比亚迪财险、瑞泰人寿、华汇人寿等 11 家公司更是仅保留 3 人核心架构,涵盖 " 总经理 + 合规 / 财务 + 业务 " 三大职能,人均需兼任 2 项以上职务。
比亚迪财险总经理黄浩的话道出了中小险企的无奈,"3 人团队不是不想扩,是扩不起 "。这家以 "0 手续费 " 模式著称的财险公司,2025 年上半年综合费用率仅 6.11%,远低于行业均值 18.5%," 如果像传统公司那样设 5-6 个副总,光年薪就要多花 2000 万,我们一年净利润才 3000 万,根本扛不住 "。
头部险企虽未走到 "3 人精简 " 的地步,但管理层 " 瘦身 " 力度同样显著。平安人寿 2024 年启动管理层优化,副总经理数量从 7 人减至 5 人,撤换两位 "65 后 " 高管,提拔 "85 后 " 蔡霆为第一副总,截至 2025 年 6 月,高管团队维持 " 一正五副 " 架构,较 2023 年减少 3 人,降幅 13.3%。招商仁和人寿则在 2025 年 7 月一次性解聘 2 位高管,团队从 8 人减至 6 人,部分岗位由董事长直接兼任,年节省薪酬支出约 800 万元,占公司当年净利润的 12%。
外资险企的调整同样密集。同方全球人寿 2024 年四季度至 2025 年一季度经历 9 人高管变动,副总经理数量从 5 人减至 3 人,新增 " 首席科技官 " 岗位,管理层平均年龄从 48 岁降至 42 岁,最终团队规模较 2023 年减少 2 人。" 我们不是在减人,是在换‘脑子’—— 把传统行政型高管换成懂科技、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 该公司新任首席科技官李明解释道。
监管、成本、科技三重挤压,管理层 " 瘦身 " 成必然
" 高管减员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在 2025 年保险行业年会上,某中小险企董事长的发言引发共鸣,这场席卷行业的 " 瘦身潮 ",并非单纯的 " 裁员节流 ",而是监管、成本、科技三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
偿二代二期(C-ROSS)体系的全面落地成为推动高管精简的 " 第一推手 "。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需明确 " 高管岗位与责任的一一对应关系 ",冗余管理层会被认定为 " 治理缺陷 ",直接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评分。2025 年上半年,已有 12 家中小险企因 " 高管分工模糊、岗位冗余 " 被监管约谈,其中 3 家被要求限期整改,否则暂停新产品备案。
" 以前可以‘因人设岗’,现在必须‘因责设岗’。" 某险企合规负责人王丽娜透露,监管部门在现场检查时会逐一核对高管职责," 比如有没有高管同时分管核保和核赔?有没有合规岗由非专业人士兼任?一旦发现问题,直接扣治理分,而治理分低于 80 分,就不能开展新业务 "。
华汇人寿曾因高管团队从 9 人减至 3 人时,被监管要求补充说明 " 合规职能是否覆盖到位 "。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公司提交了详细的 " 一人多岗 " 责任清单,甚至附上了每位高管的每日工作台账," 监管不是不让精简,是怕精简后出现管理真空 "。
对于净利润微薄的中小险企而言,高管薪酬是无法承受的 " 刚性支出 "。行业数据显示,保险公司高管薪酬占人力成本的比例普遍超过 25%,头部险企单名高管年薪可达 500 万 - 800 万元,中小险企高管年薪也多在 100 万 - 300 万元区间。
" 我们 2024 年净利润才 1500 万,要是设 5 个高管,光年薪就要花掉 800 万,再加上办公、差旅等费用,等于白干一年。" 某健康险公司财务总监算了一笔账,该公司最终将高管团队从 6 人减至 4 人,年节省成本约 400 万元," 这些钱用来投入 AI 核保系统,反而让理赔效率提升了 30%"。
即便是头部险企,也在通过精简控制薪酬成本。2024 年五大上市险企董监高薪酬总额同比下降 8%,其中 50-100 万年薪区间人数减少 30%,部分岗位转向 " 低底薪 + 高绩效 " 模式。" 以前高管薪酬是‘旱涝保收’,现在要和公司新业务价值、综合费用率等指标挂钩,业绩不达标,年薪能差一半。" 平安人寿一位中层管理者透露。
此外,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传统管理层的 " 协调者 " 角色正在被悄然替代。以前需要高管统筹的跨部门沟通、数据汇总、流程审批等工作,如今通过智能系统就能完成,导致 " 中间管理层 " 失去存在意义。
中信保诚人寿的 AI 智能核保系统就是典型案例。该系统嵌入 200 种疾病知识库,能自动识别投保资料中的风险点,88% 的保单实现 " 秒级核保 ",非标准体核保时效从 3 天缩短至实时。" 以前需要核保总监签字的案子,现在系统自动审核,总监的工作从‘签字审批’变成‘优化系统规则’,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管理层。" 该公司核保负责人说。
平安人寿的 "AI 代理人 " 项目则进一步压缩了业务管理层级。通过 AI 话术生成、客户需求自动匹配等功能,代理人获客效率提升 30%,原本需要 " 区域经理 - 分公司副总 - 总公司高管 " 三层审批的业务政策,现在通过系统直达代理人终端," 以前分公司要设 2-3 个业务副总,现在 1 个就够了,剩下的精力用来做客户服务创新 "。
此外,战略聚焦、股权变动等因素也加速了高管调整。农银人寿因聚焦银保渠道,裁撤了分管个险的副总;信泰人寿因股权更迭,2025 年 4 月一次性免去 9 位高管职务,管理层仅剩 4 人;史带财险剥离车险业务后,高管团队从 7 人减至 4 人,专注责任险赛道。 史带财险总经理坦言," 当公司业务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管理层自然不需要那么多人 "。
中小险企告别 " 高管天团 ",极简架构如何活下去?
"3 人团队能管好一家保险公司吗?" 这是最近保险行业内讨论最多的话题。在高管减员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中小险企正在探索 " 极简架构 + 生态合作 " 的新生存模式,告别过去 " 高管天团 " 的粗放管理,以下三种模式是目前为止较为成功的案例:
模式一:" 核心 3 人 + 外包生态 ",把非核心职能 " 甩出去 "
比亚迪财险的 "3 人核心团队 + 全链条外包 " 模式成为中小险企的参考样本,该公司核心管理层仅 3 人:总经理负责整体战略,1 位副总兼管合规与财务,另 1 位副总兼管业务与核保。精算、IT、理赔查勘等非核心职能,则分别外包给第三方机构 —— 精算业务由韦莱韬悦承接,IT 系统采用众安科技的 SaaS 服务,理赔查勘与当地第三方公司合作。
" 我们只保留‘大脑’和‘心脏’,把‘手脚’外包出去。" 黄浩解释,这种模式下,公司员工总数仅 50 人,远低于传统财险公司的 500 人规模," 虽然外包也要花钱,但比自己招人划算 —— 比如精算,外聘团队一年花 200 万,要是自建团队,3 个精算师年薪就要 500 万 "。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 " 风险管控 "。比亚迪财险建立了 " 外包服务商 KPI 考核体系 ",比如要求理赔查勘公司在 2 小时内到达现场,数据准确率需达 99%,一旦不达标就更换服务商。2025 年上半年,该公司理赔投诉率仅 0.3%,低于行业均值 1.2%。
模式二:" 共享高管 ",中小险企抱团降成本
" 与其每家公司都设一个 CFO,不如几家公司共享一个。" 在浙江保险行业协会的推动下,当地 5 家中小险企今年试点 " 共享高管 " 模式,联合聘请一位资深 CFO,为 5 家公司提供财务咨询、预算管理服务,每家公司每月支付 3 万元服务费,仅为全职 CFO 年薪的 1/5。
" 共享高管解决了我们‘小公司请不起好人才’的痛点。" 参与试点的某寿险公司总经理说,以前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是 " 半路出家 ",对新会计准则理解不深,经常在监管报送时出错," 现在共享的 CFO 是四大出身,不仅能做好财务,还能帮我们做成本分析,比如哪些产品不赚钱该停售,哪些渠道获客成本低该加大投入 "。
目前,这种模式已从财务岗位扩展到合规、精算等领域。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明确 " 共享高管的责任边界 ",避免利益冲突,就支持中小险企通过这种方式优化治理。
模式三:" 科技驱动扁平架构 ",用系统替代层级
" 以前公司有 12 个部门,现在只剩 6 个,以前需要高管审批的事,现在系统自动流转。" 某健康险公司 CEO 展示的 " 数字化管理平台 ",颠覆了传统的层级管理逻辑。该平台将 " 产品开发 - 承保 - 理赔 - 客户服务 " 全流程拆解为 200 个标准化节点,每个节点明确责任人与时限,无需高管层层签字,系统自动跟踪进度。
比如一款新的医疗险产品开发,以前需要经过 " 产品部 - 精算部 - 合规部 - 高管层 " 四层审批,耗时 2 个月,现在通过平台,产品部提交需求后,精算、合规部门在线同步审核,有分歧的地方在平台上实时沟通,最终由总经理终审,耗时仅 2 周。" 高管的工作从‘签字’变成‘解决分歧’,自然不需要那么多人。" 该 CEO 说。
这种模式下,公司高管团队从 7 人减至 4 人,但决策效率提升了 60%。2025 年上半年,该公司新推出 5 款产品,均实现上线后 3 个月保费破千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 " 砍人砍网点 " 到 " 效能革命 ",还有哪些空间?
当高管、人员、网点的 " 显性成本 " 砍得差不多时,保险行业的降本增效正在进入 " 深水区 " —— 从 " 减法 " 转向 " 乘法 ",通过业务重构、技术赋能、生态整合,挖掘 " 隐性效能 "。业内人士向巴伦中文网提供了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产品端淘汰低效产品,聚焦高价值赛道。平安人寿产品部负责人透露," 我们今年停售了 30% 的银保产品,都是那些保费高、价值低的‘鸡肋产品’ "。 这些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不足 10%,占用了大量销售资源,停售后将资源集中到新业务价值率超 45% 的分红险、万能险上,2025 年上半年银保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68.5%。
中小险企则更聚焦 " 细分赛道 "。某专注于宠物险的公司,仅保留 3 款核心产品,覆盖 " 宠物医疗险 + 责任险 + 意外医疗险 ",通过精准的场景营销,2025 年上半年保费同比增长 120%,综合费用率控制在 12%。" 与其做 10 款没人买的产品,不如做 3 款卖得好的产品,这样产品开发、理赔服务的成本都能降下来。" 该公司总经理说。
二是运营端全流程智能替代,压缩 " 人力成本 "。随着 AI、RPA 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进一步替代传统的人工岗位。中信保诚人寿的 AI 智能核保系统,不仅实现 88% 的保单自动核保,还能根据客户的健康数据推荐个性化的承保方案,比如客户有高血压,系统会自动推荐 " 加费承保 " 或 " 除外责任承保 ",无需核保员人工判断,核保团队从 50 人减至 20 人。
理赔端的智能化更显著。暖哇科技为某大型险企打造的 "AI 理赔系统 ",能自动识别医院发票、病历等资料,判断是否在保障范围,70% 的案件实现 " 直通赔付 ",无需人工复核,理赔时效从 3 天缩短至 1 小时,理赔团队规模缩减 50%。" 以前理赔员每天要审核 20 份资料,现在系统审核 2000 份,还不会出错。" 该险企理赔负责人说。
三是渠道端强化线上化和独家合作,降低获客成本。众安保险渠道负责人表示," 我们的线上保费占比已达 78%,获客成本较传统渠道低 50%",其展示的 " 社交裂变营销 " 模式,让线上获客更高效。通过微信生态的 " 拼团投保 ",客户邀请好友一起投保,可享受保费折扣,2025 年上半年通过该模式获客超 200 万人,人均获客成本仅 30 元,远低于行业均值 150 元。
银保渠道则从 " 多渠道合作 " 转向 " 独家合作 "。平安人寿与平安银行深化独家代理模式,银行网点仅销售平安的保险产品,平安则为银行提供客户分层、产品培训等支持,2025 年上半年银保渠道人均产能提升至传统银保渠道的 3 倍。" 以前和 10 家银行合作,每家银行都不重视,现在独家合作,银行把资源都给我们,效率自然高。" 平安人寿银保部负责人说。
四是资金端优化资产负债匹配,降低 " 资金成本 "。伴随利差损风险的加剧,倒逼险企在资金端 " 精打细算 "。太保寿险加大基建 REITs、私募股权等另类资产配置,2025 年上半年另类资产占比达 38%,年化收益率较传统固收产品高 2.5 个百分点。太保寿险投资部负责人表示," 通过拉长资产久期,匹配寿险的长期负债,不仅能提升收益,还能降低利差损风险 "。
负债端则通过 " 预定利率下调 " 控制成本。2025 年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降至 2.34%,较 2020 年下降 1.66 个百分点,某险企测算,这一调整可使长期利差损风险降低 40%。同时,险企还通过 " 减保限制 "" 交费期限优化 " 等方式,引导客户选择更长期的交费方式,降低短期现金流压力。
正如某险企 CEO 所说," 我们砍掉的不是高管岗位,而是层层叠叠的审批流程和无效的沟通成本。" 这或许道出了这场 " 瘦身潮 " 的本质。当华汇人寿的三人团队用半小时敲定理赔案,当比亚迪财险用 3 人团队实现 6.11% 的综合费用率,保险行业正在经历的,不仅是管理层的 " 数量减法 ",更是管理逻辑的 " 价值重构 "。
对于中小险企而言,未来的生存法则或许不是 " 做大做强 ",而是 " 做精做专 " —— 用极简的架构守住风险底线,用科技的力量提升运营效率,用聚焦的业务找到生存空间,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高管减员潮更值得深思的是:保险行业的管理价值,究竟该用高管数量衡量,还是用服务客户、控制风险的能力来定义?
正如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近期讲话中强调的:" 我们支持险企优化治理,但反对‘为了精简而精简’。真正的好治理,不是看高管有多少人,而是看每个岗位是否创造价值,每个流程是否高效合规,每个决策是否以客户为中心。"(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