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正迅猛攀升。
据国家癌症中心 2024 年数据统计,我国甲状腺癌年新发病例达 46.61 万例,是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且发病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已成为离年轻人最近的癌症。在 15 岁至 29 岁年轻人群中,甲状腺癌新增病例数位居所有癌症之首。
日前,由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甲状腺及疝科普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分会等专业团队共同倡议设立 " 甲状腺癌防治日 ",旨在打破公众认知偏差,重视疾病危害及复发风险,推动科学防治。
甲状腺癌是一种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由于甲状腺癌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早期生存率高,而被公众称为 " 懒癌 "。近年来,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使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健康课题。
要警惕的是,甲状腺癌并非全是 " 懒癌 ",某些类型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副会长田文教授表示,甲状腺癌有分化型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滤泡癌这类 " 预后较好 " 的类型,但也存在高度恶性的类型,如髓样癌、未分化癌 / 低分化癌,可发生早期淋巴结或肺脏、骨骼转移。后者占比虽低,但其恶性度极高。
尽管甲状腺癌总体上预后良好,生存时间长,但复发转移仍有相当比例。
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已达 92.9%,但术后 10 年复发率可达 20%,高危人群甚至超过 30%。
关键问题在于,多数患者在术后管理方面不够重视或存在误区,常因疏于管理,导致癌细胞转移或复发风险进一步变高的现象屡见不鲜。
医生明确提到,术后管理仍是当前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一旦随访和治疗不规范,将显著增加复发和转移风险。
" 患者在手术后需要根据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组织侵犯等情况,进行高危、中危和低危的分层评估,这一评估直接决定了后续随访与治疗的频率和方式。" 田文表示,复发风险不同,管理策略就不同。" 比如高危患者除了甲状腺素抑制治疗,还可能需要配合碘 131 治疗;而低危患者虽然初期风险不高,但在随访过程中仍可能出现转移,从低危转为高危。因此,动态评估和随访是最关键的理念。"
针对患者普遍关注的药物治疗,医生同时强调科学规范用药的重要性。
" 有些患者会自行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这是非常危险的。药物保存环境、服药时间间隔、剂量调整,都需要医生指导和动态检测。" 田文提到,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甲状腺素抑制治疗,而髓样癌则是单纯的功能替代治疗。若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方案,而不是擅自处理。
而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饮食上应避免过量摄入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但需正常食用含碘盐及鸡、蛋、鱼、虾、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和新鲜蔬果等,日常仍应保持均衡饮食。
" 倡导设立甲状腺癌防治日,意味着我们对疾病的管理理念正在从单纯治疗走向全流程规范管理。" 田文强调,希望通过科学的动态评估、规范化随访和全程管理,帮助患者真正实现长期健康生存。